【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5--01
儿童是需要特殊保护的一类群体,该群体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疾病的抵抗力及身体恢复能力均较成年人弱,且由于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儿童的用药更应该注重安全性。药品市场现存的儿童专用药品品种较少,且还具有剂型少、规格小的特点。儿童的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完全成熟,而且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儿童在用药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对孩子的肝肾造成损害,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发育。在药物作用效果的临床研究中,儿童用药量大多是根 据成人用药剂量结合儿童的年龄、体质量而定的,因此用药剂量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为儿童用药安全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指导用药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1 儿童常见用药方法及用药原则
1.1 口服用药:口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给药方式,口服用药能减少儿童用药过程带来的不良刺激。对于年龄稍大,已经有自主意识和自我行为能力的儿童,家长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服药。对于年龄较小,无法对药片胶囊进行吞服的婴幼儿,在用药时可以选用冲剂、干糖浆制剂等,或者家长可以将药片压碎后与温水融合完全后对婴幼儿进行喂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肠溶片和缓释制剂不可用上述方法让患儿服用。很多药物都含有特殊味道,有些家长为了让患儿顺利服药会将药物与食物混合在一起喂食给患儿,这种做法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很可能会让患儿对食物产生抵抗心理,进而造成喂食困难。年龄稍大的儿童在服药时,家长应在一旁监督指导,以免发生误服或者拒不服药现象的发生。对于处在哺乳期的婴幼儿,家长可以将没有特殊味道的滴剂或者粉剂涂在母亲的乳头上,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让其服用药物。
1.2 注射用药:注射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该种用药方式相比于口服用药见效更快,在临床上一般是重症、急症患儿会采用此种方式。而且有些药物时不能进行口服的,或者是口服给药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患儿进行注射用药会产生一定的局部损伤,对患儿的精神具有一定的刺激,所以在用药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
1.3 灌肠法:这种用药方式没有以上两种给药方式常见,而且婴幼儿很难保留药液,药物吸收也与多种因素有关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婴幼儿很少采用此种给药方式。
1.4 吸入用药:儿童因为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因为细菌或者天气变化发生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此时可采用气雾剂给药,促使药物快速作用于发生疾病的部位。
1.5 局部表面给药:在婴幼儿时期,很容易发生湿疹等皮肤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可给予患儿局部表面给药。家长在对患儿涂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患儿触碰,以免误食或抹入眼中。
2 注意事项
2.1 口服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药品市场现存的儿童专用药品品种较少,且还具有剂型少、规格小的特点,儿童用药量大多是根据成人用药剂量结合儿童的年龄、体质量而定的,推荐根据体表面积来换算药物服用量。缓释胶囊使用了特殊的制剂技术,外层的胶囊壳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一般不建议儿童在服用缓释胶囊时剥开分量服用,因为这样达不到缓释的效果,小孩体质娇嫩,如此用药很容易带来不良反应,给患儿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患儿应尽量避免服用成人的缓释制剂。在让患病儿童服用某些糖浆制剂时,家长需要时刻主要到刻度度量的准确性。糖浆制剂具有较高的含糖量,容易受细菌侵入,糖浆制剂打开后可放置于冰箱中保存,保存期限一般为7到14天。在让患儿口服一些抗生素或者活菌素的时候,一般需要温开水服用。抗生素或者活菌素打开后可放置于冰箱中保存,保存期限一般为7到14天,超出日期便禁止使用。在对患儿使用混悬液制剂时,应注意摇晃均匀。有些药物具有很重的味道,患儿往往拒绝服用并哭闹不止,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药物的部分外漏。而且患儿哭闹较为严重还很有可能出现呕吐现象,若患儿呕吐量过多且时间距离服药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则需要再次补充服药,按相同剂量服用,若呕吐时间距服药时间超过一小时,则可以不补服药品。
2.2 注射用藥时的注意事项:注射治疗疾病对于幼儿来说会造成一定的精神刺激与局部损伤,尤其是静脉输注时间较长,患儿还可能产生抵抗情绪,进而哭闹,家长这时可以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零食、故事书,或者喜欢的动画片,能转移输注过程中患儿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减少患儿在静脉输注过程中的痛苦感受。
2.3 局部表面给药时的注意事项:儿童的皮肤较为稚嫩,皮肤黏膜较薄,家长对患儿患处皮肤进行药物涂抹时要注意不要过厚。在涂药之前家长需要清洁手部,避免手部细菌感染患儿患处。
儿童各项生理机能与成人均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患儿的体质有所不同,患病期间用药时对药物的吸收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用药安全。儿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其病情的发展情况及用药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当之处调整患儿用药以及用药剂量,促进儿童的合理用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