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总结11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DM1)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双下肢肌肉受累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的11例DM1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病理及5例双下肢骨骼肌磁共振的特点.结果 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强直、伴有肌无力/肌萎缩症状,肌无力/肌萎缩远端重于近端.骨骼肌病理特点:10/11例患者可见I型肌纤维轻度萎缩,部分患者可见核内移、核聚集、肌浆块现象.双下肢肌肉磁共振:5例患者双下肢远端脂肪浸润重于近端,双侧肌肉受累程度不对称,大腿肌肉脂肪
【机 构】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 南京21001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 六安237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11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DM1)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双下肢肌肉受累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的11例DM1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病理及5例双下肢骨骼肌磁共振的特点.结果 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强直、伴有肌无力/肌萎缩症状,肌无力/肌萎缩远端重于近端.骨骼肌病理特点:10/11例患者可见I型肌纤维轻度萎缩,部分患者可见核内移、核聚集、肌浆块现象.双下肢肌肉磁共振:5例患者双下肢远端脂肪浸润重于近端,双侧肌肉受累程度不对称,大腿肌肉脂肪浸润以股中间肌最严重,小腿肌肉以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最严重.结论 骨骼肌磁共振对诊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我国护理领域中临床实践指南的相关研究现状.方法 以“指南”“共识”“护理”等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均为2011年6月24日至2020年8月31日,使用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范围综述指南框架对文献基本信息、研究类型、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51篇文献,护理临床实践指南构建类研究占15.9%,其中75.0%的研究参照了某一指南构建理论框架;指南应用类占62.9%,其中基于指南构建的循证护理方案研究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为单侧ICAO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患者145例,其中症状组109例,无症状组36例.记录TCD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类型并与DSA行一致性检验;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双侧基底节区、颞叶CT灌注(CTP)参数;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
目的 探讨初诊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首次就诊的PD患者203例(男性102例,女性101例)及正常对照者255例(男性110例,女性145例),收集入组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及Hoehn-Yahr(H-Y)分期对PD患者进行评估.应用NMS问卷筛查量表(NMSQ)评定其非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重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致病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血管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2].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 in-tracranial arterial dolichoectasia,IADE)是指颅内动脉延长、扩张以及迂曲,根据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分为颈内动脉延长扩张症和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2] (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现报道2例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病程进展,讨论IADE的病因、导致脑梗死的发病
目的 研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17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后943人进入分析研究,其中初发脑梗死620例,复发脑梗死32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对复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型脑梗死(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高血压
目的 探讨超声多模式联合检查评估脑出血患者颅内压(ICP)增高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因病情需要行腰椎穿刺术的脑出血患者17例,在腰椎穿刺术前行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根据脑脊液压力结果(大于200 mmH2 O定义为颅内压增高,80~200 mmH2 O定义为颅内压正常),将患者分为颅内压增高组(9例)和颅内压正常组(8例),比较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二氧化碳分压(PCO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急性神经毒性综合征,以各种危险因素引起的神经症状和放射学改变为特征.常见的神经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水平受损、癫痫、视觉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1].
目的 探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估是否再通成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30例颅内前循环大动脉血管内治疗病例中
目的 评估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不同阶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募集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受试者共56例,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期者(MCI组)18例、痴呆阶段阿尔茨海默病者(AD组)18例以及与上述病例相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2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神经心理量表评估,之后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其中有5例患者进一步行PET/CT检查,进而分析不同阶段阿尔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颅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会危及患者生命的肿瘤,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PCNSL的头部影像学检查虽然有一定的特点,但局限性很大,非典型病例难以与颅内肿瘤等疾病鉴别.脑立体定向活检作为PCNSL诊断的金标准,但有时肿瘤位置不适用于所有疑似PCNSL的患者.本文介绍一例通过脑脊液细胞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测确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