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 而且关系到素质人才的培养。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笔者认结合教学实践, 浅析如何加强学生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观察分析? 以培养其创新意识
1.在操作实践中开发儿童智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儿童的理解来自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活动, 而缺乏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亲自操作, 才能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 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 获得直接经验, 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 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多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 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10 以内数加减法时, 我先让学生用玩小棒来数数, 在数小棒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 学生在操作小棒过程中将“一个数分成几和几”, 使抽象的逻辑关系从具体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再如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 时,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猜一猜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圆柱形纸管: 这些圆柱形纸管的侧面积展开图将是什么形状的? 契机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要展开圆柱形纸管应怎么剪? 与圆柱的关系? (学生跃跃欲试) 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 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个长方形, 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总之,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看, 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 在于口头讲解, 缺乏操作实践, 所以只有加强操作实践才能有效开发儿童智力, 培养创新能力。
2.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
操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操作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 进行抽象概括, 从中启发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时, 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探索: “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 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得到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探索: “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 通过讨论, 学生发现: “两个图形变了, 面积没变,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从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如“有余数除法”, 就必须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先让学生各自拿出8 根小棒, 要求每4根分成一堆, 接着要求学生拿出9 根小棒, 每4 根分成一堆, 前后比较, 自然凸现出剩下的1 根就是余数。列式:9÷4=2(堆) ……1(根)。接着让学生再拿出10 根, 每4根一堆, 剩下的2 根就是余数。以此类推, 得出如下算式8÷4=2; 9÷4=2……1; 10÷4=2……2, 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的余数与除数大小变化, 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规律, 并从中悟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 不仅启发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操作实践中引导尝试创新
心理研究表明, 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 否则, 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说, “手是脑的老师”。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 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不能脱离实物,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际操作, 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如: 教“认识正方形” 时, 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 找出其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 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有的通过沿对角线对折, 再对折, 发现四条边一样长; 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 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 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尽管操作不够规范, 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点。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 尤其体现了主体作用。
4.在操作实践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操作实践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安排。新的概念、法则, 学生缺乏感性经验, 从操作开始, 其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程度而定。例如, 在低年级, 先有示范, 再独立操作。在中高年级, 教师以指导为主, 讲明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自己动手。但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 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4.2 操作实践过程要与思维过程紧密结合
教学操作要以揭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基本规律为目的。注重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让学生独立,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总之, 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说过: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操作意识, 创设情境,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大胆地想, 尽情地说, 勇敢地问。
1.在操作实践中开发儿童智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儿童的理解来自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活动, 而缺乏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亲自操作, 才能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 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 获得直接经验, 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 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多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 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10 以内数加减法时, 我先让学生用玩小棒来数数, 在数小棒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 学生在操作小棒过程中将“一个数分成几和几”, 使抽象的逻辑关系从具体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再如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 时,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猜一猜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圆柱形纸管: 这些圆柱形纸管的侧面积展开图将是什么形状的? 契机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要展开圆柱形纸管应怎么剪? 与圆柱的关系? (学生跃跃欲试) 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 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个长方形, 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总之,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看, 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 在于口头讲解, 缺乏操作实践, 所以只有加强操作实践才能有效开发儿童智力, 培养创新能力。
2.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
操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操作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 进行抽象概括, 从中启发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时, 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探索: “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 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得到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探索: “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 通过讨论, 学生发现: “两个图形变了, 面积没变,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从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如“有余数除法”, 就必须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先让学生各自拿出8 根小棒, 要求每4根分成一堆, 接着要求学生拿出9 根小棒, 每4 根分成一堆, 前后比较, 自然凸现出剩下的1 根就是余数。列式:9÷4=2(堆) ……1(根)。接着让学生再拿出10 根, 每4根一堆, 剩下的2 根就是余数。以此类推, 得出如下算式8÷4=2; 9÷4=2……1; 10÷4=2……2, 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的余数与除数大小变化, 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规律, 并从中悟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 不仅启发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操作实践中引导尝试创新
心理研究表明, 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 否则, 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说, “手是脑的老师”。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 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不能脱离实物,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际操作, 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如: 教“认识正方形” 时, 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 找出其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 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有的通过沿对角线对折, 再对折, 发现四条边一样长; 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 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 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尽管操作不够规范, 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点。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 尤其体现了主体作用。
4.在操作实践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操作实践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安排。新的概念、法则, 学生缺乏感性经验, 从操作开始, 其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程度而定。例如, 在低年级, 先有示范, 再独立操作。在中高年级, 教师以指导为主, 讲明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自己动手。但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 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4.2 操作实践过程要与思维过程紧密结合
教学操作要以揭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基本规律为目的。注重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让学生独立,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总之, 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说过: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操作意识, 创设情境,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大胆地想, 尽情地说, 勇敢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