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6-239-01
在中医传统疗法中有许多需要进行穿刺的治疗方法,由于在传统观点上中医在控制感染方面的意識落后于西医,所以相对容易出现感染事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该如何控制中医传统疗法的医院感染。
一、出现感染事件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 很多中医诊室未分区或分区不明确,将针刺、埋线、艾灸、拔罐等多项操作等都在诊室完成,如艾灸治疗时艾条燃烧后空气中微粒较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治疗期间患者身体部位暴露较多,不能开门窗通风,很多中医诊室未安装空气消毒设备,针刺、埋线等治疗属侵入性操作,极易破坏人体正常屏障作用,如果诊室通风不良或空气消毒不到位,空气细菌超标,在操作过程中可将诊室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某些致病菌带入体内,引起针刺部位感染。
2.针灸针具处理因素 对可重复使用的针灸针具未按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而是采用75%酒精浸泡消毒,未达到灭菌处理的要求,或在灭菌过程中使用的灭菌包装不符合要求,如使用开放式储槽、无孔硬质容器,或将无安全闭锁装置的有孔硬质容器直接作为最终灭菌包装。
3.术者操作因素
3.1.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后未洗手或手消毒,手部微生物持续存在,其细菌总数超标率为100%,受污染的医务人员手又直接接触另一位患者,或是接触患者需要接触到的周围物品或相关医疗用品,从而带来交叉感染。
3.2针刺部位消毒方法不正确。很多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一根棉签消毒多个穴位,且消毒范围往往未达到相关要求,消毒剂未达到作用时间即进行操作。
3.3.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将皮下各层组织内的原有病灶中的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带入较深层的其它组织内。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针刺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硬脊膜外脓肿,即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穴位结扎时,如肠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该处也极易引起局限性化脓感染。
二、中医传统疗法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1.诊疗场所的空气通风与消毒。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的方式。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微创类诊疗活动前后、敷熨熏浴类及灌肠类每日活动结束后均应进行空气消毒, 方法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
2.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消毒。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干燥保存。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方法遵循产品说明书。
3.织物的清洁消毒。床单、枕巾、被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或选用一次性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4.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时,不应参与诊疗工作。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手套等,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方法正确,严格执行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
5.针刺部位的皮肤管理。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埋线、针罐或刺络拔罐等需穿透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选用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遵循产品说明书,规范皮肤消毒,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及以上部位。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锋钩针、园利针、火针,因为针粗,治疗时局部损伤较大,更易引起针刺部位感染,如果使用园利针、锋钩针、火针等较粗的针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6.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各类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如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指导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灸法时,应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化脓灸(疤痕灸)流脓期间,注意皮肤表面的护理,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7. 诊疗用具的处理。针具(毫针、耳针、头针、长圆针、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等)进入无菌组织,属高危物品,应达到灭菌要求。可复用的,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产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严禁重复使用,用后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刮痧、火罐等未破坏正常皮肤屏障的操作,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无明显污染时可采取75%酒精擦拭,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2000mg/L)浸泡,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再用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8.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 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在中医传统疗法中有许多需要进行穿刺的治疗方法,由于在传统观点上中医在控制感染方面的意識落后于西医,所以相对容易出现感染事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该如何控制中医传统疗法的医院感染。
一、出现感染事件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 很多中医诊室未分区或分区不明确,将针刺、埋线、艾灸、拔罐等多项操作等都在诊室完成,如艾灸治疗时艾条燃烧后空气中微粒较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治疗期间患者身体部位暴露较多,不能开门窗通风,很多中医诊室未安装空气消毒设备,针刺、埋线等治疗属侵入性操作,极易破坏人体正常屏障作用,如果诊室通风不良或空气消毒不到位,空气细菌超标,在操作过程中可将诊室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某些致病菌带入体内,引起针刺部位感染。
2.针灸针具处理因素 对可重复使用的针灸针具未按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而是采用75%酒精浸泡消毒,未达到灭菌处理的要求,或在灭菌过程中使用的灭菌包装不符合要求,如使用开放式储槽、无孔硬质容器,或将无安全闭锁装置的有孔硬质容器直接作为最终灭菌包装。
3.术者操作因素
3.1.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后未洗手或手消毒,手部微生物持续存在,其细菌总数超标率为100%,受污染的医务人员手又直接接触另一位患者,或是接触患者需要接触到的周围物品或相关医疗用品,从而带来交叉感染。
3.2针刺部位消毒方法不正确。很多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一根棉签消毒多个穴位,且消毒范围往往未达到相关要求,消毒剂未达到作用时间即进行操作。
3.3.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将皮下各层组织内的原有病灶中的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带入较深层的其它组织内。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针刺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硬脊膜外脓肿,即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穴位结扎时,如肠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该处也极易引起局限性化脓感染。
二、中医传统疗法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1.诊疗场所的空气通风与消毒。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的方式。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微创类诊疗活动前后、敷熨熏浴类及灌肠类每日活动结束后均应进行空气消毒, 方法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
2.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消毒。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干燥保存。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方法遵循产品说明书。
3.织物的清洁消毒。床单、枕巾、被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或选用一次性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4.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时,不应参与诊疗工作。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手套等,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方法正确,严格执行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
5.针刺部位的皮肤管理。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埋线、针罐或刺络拔罐等需穿透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选用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遵循产品说明书,规范皮肤消毒,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及以上部位。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锋钩针、园利针、火针,因为针粗,治疗时局部损伤较大,更易引起针刺部位感染,如果使用园利针、锋钩针、火针等较粗的针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6.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各类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如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指导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灸法时,应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化脓灸(疤痕灸)流脓期间,注意皮肤表面的护理,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7. 诊疗用具的处理。针具(毫针、耳针、头针、长圆针、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等)进入无菌组织,属高危物品,应达到灭菌要求。可复用的,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产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严禁重复使用,用后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刮痧、火罐等未破坏正常皮肤屏障的操作,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无明显污染时可采取75%酒精擦拭,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2000mg/L)浸泡,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再用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8.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 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