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体育教学几年来,我从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一些学生很喜欢体育课,但是在体育课上总是害怕做一些相应的体育锻炼。我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一些老教师才知道,学生的锻炼习惯、爱好没有正确地养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呢?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而且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要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致使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身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而且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教学方法上。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不可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能力,这种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除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不仅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若忽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教育贵在教育创新。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独特、有利的条件,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团队协作的作用,开发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提出积极引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在新型的体育教学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 培养 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引发问题,着重从环境、教法、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环境引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场地器材的布置,而且包括教学人文情感氛围的营造。  1.营造人文情感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在教学中怎样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
摘 要: 耐久跑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锻炼学生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持久工作的耐力,同时也是一项提高学生耐久跑水平的典型项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开展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拓宽思路,大胆尝试,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力促学生积极
摘 要: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立足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改进评价方式,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成效 提高途径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成效的途
摘 要: 针对P2P网络中资源查找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二叉树索引模型,通过度量网络中结点属性相似性,对所有结点进行渐近分组,形成层次性逻辑二叉树覆盖网络。在信息搜索时,查询只路由到相关的结点上,减少了信息搜索时的平均搜索路径长度,从而改善搜索效率。  关键词: P2P网络 二叉树索引模型 搜索算法    1.引言  对等(又称P2P,Peer to Peer)模型由于其结构灵活
摘 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将被称为“文盲”。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他们期望毕业生掌握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