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贯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以及来自外部的和自身的因素,农村信用社积聚了大量不良资产,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资产。本文从贷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原因 对策
农村信用社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主经营,已成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柱。长足的发展既迎来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暴露出负面效应。不良贷款的高居不下就是高效益带来的苦果,它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给信用社经营带来困扰,它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1.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他原因等三大类。借款人信用观念差、经营不善以及行政干預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所占比重较大,但都属于外部原因,纠改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此不愿多议。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弊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是贷款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新的开发项目看重的不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贷款抵押品变现率,而是习惯于对借款人业务经营效益的预测。当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出现疑虑时,发放贷款又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在各信用社属普遍现象,对此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约手段;当意识到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果断措施又跟不上;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健全。从信用联社到各信用社没有一套健全、有效、快捷的风险防范章程;从领导到信贷员在观念上效益大于一切根深蒂固;从上到下缺少一整套风险监控机制。“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在一些信用社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1]。
三是信贷人员防范风险素质低下。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尤为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 “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 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贷前调查不细、走过场,贷款审查流于形式是贷款形成风险的首要原因。
2. 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形成与增加的几点意见
依据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体制及现状,要切实改变贷款风险占比高的问题,必须在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两方面入手,着力点放在发放贷款的前期--调查、审查阶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2.1实行岗位负责制,确保审、贷、查各施其职。
一是在制度、行政管理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真正确立审、贷、查三岗分离制。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必须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实行各岗位层层负责制,与利益挂钩[2]。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岗位设置要本着相互监督、层层负责的精神设立。通过实行岗位负责制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2贷款权限实行区域控制,与不良贷款占比挂钩
即以各经营单位的不良贷款增、减为依据,结合各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贷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
2.3实行信贷员集中办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用
改变信贷人员分散在家,单人调查,单人办理贷款,无人监督的粗放经营工作程序。有条件的可成立贷款管理中心,分别设立个贷部、企贷部、按揭贷款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办理贷款业务。
2.4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防止风险的形成
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前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市场实际变现价值的现场鉴定。当信贷业务完成后,按季对抵押物进行价值核实,并有记录。既是对鉴定小组工作成效的记载,更是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的依据,防止风险的形成[3]。
2.5设立法律顾问岗,确保贷款合法有效
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大额贷款必须经法律顾问审查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同时,对风险贷款的清收起到法律保障作用。
2.6因企施策,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
发放贷款时,应根据不同的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当企业恶意套取贷款时,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立即根据借款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一些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影响还贷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尽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还贷;当企业出现重大信用恶化现象、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对贷款企业实行信贷员包企业责任制,与信贷人员工作业绩、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适时调整授信额度和风险类别。
参考文献:
[1] 沈素素.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控新降旧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64-67.
[2] 匡爱梅.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4):46,51.
[3] 贾梦竹.T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1):79.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原因 对策
农村信用社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主经营,已成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柱。长足的发展既迎来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暴露出负面效应。不良贷款的高居不下就是高效益带来的苦果,它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给信用社经营带来困扰,它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1.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他原因等三大类。借款人信用观念差、经营不善以及行政干預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所占比重较大,但都属于外部原因,纠改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此不愿多议。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弊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是贷款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新的开发项目看重的不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贷款抵押品变现率,而是习惯于对借款人业务经营效益的预测。当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出现疑虑时,发放贷款又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在各信用社属普遍现象,对此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约手段;当意识到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果断措施又跟不上;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健全。从信用联社到各信用社没有一套健全、有效、快捷的风险防范章程;从领导到信贷员在观念上效益大于一切根深蒂固;从上到下缺少一整套风险监控机制。“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在一些信用社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1]。
三是信贷人员防范风险素质低下。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尤为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 “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 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贷前调查不细、走过场,贷款审查流于形式是贷款形成风险的首要原因。
2. 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形成与增加的几点意见
依据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体制及现状,要切实改变贷款风险占比高的问题,必须在不良贷款的防范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两方面入手,着力点放在发放贷款的前期--调查、审查阶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2.1实行岗位负责制,确保审、贷、查各施其职。
一是在制度、行政管理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真正确立审、贷、查三岗分离制。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必须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实行各岗位层层负责制,与利益挂钩[2]。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岗位设置要本着相互监督、层层负责的精神设立。通过实行岗位负责制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2贷款权限实行区域控制,与不良贷款占比挂钩
即以各经营单位的不良贷款增、减为依据,结合各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贷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
2.3实行信贷员集中办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用
改变信贷人员分散在家,单人调查,单人办理贷款,无人监督的粗放经营工作程序。有条件的可成立贷款管理中心,分别设立个贷部、企贷部、按揭贷款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办理贷款业务。
2.4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防止风险的形成
应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联社鉴定制。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前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市场实际变现价值的现场鉴定。当信贷业务完成后,按季对抵押物进行价值核实,并有记录。既是对鉴定小组工作成效的记载,更是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的依据,防止风险的形成[3]。
2.5设立法律顾问岗,确保贷款合法有效
应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大额贷款必须经法律顾问审查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同时,对风险贷款的清收起到法律保障作用。
2.6因企施策,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
发放贷款时,应根据不同的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当企业恶意套取贷款时,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立即根据借款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一些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影响还贷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尽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还贷;当企业出现重大信用恶化现象、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对贷款企业实行信贷员包企业责任制,与信贷人员工作业绩、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适时调整授信额度和风险类别。
参考文献:
[1] 沈素素.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控新降旧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64-67.
[2] 匡爱梅.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4):46,51.
[3] 贾梦竹.T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1):79.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