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常计算机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但是有时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并不佳。本文将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使用更有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遗忘曲线 过度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但有些教师应用的效果却并不好。现在此将重点就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能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学习的内容,老师尽量先不讲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自己摸索,大胆尝试。
在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很多老师首先把任务中的知识点先讲一遍,然后再去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安排往往会造成学生完成任务时非常轻松,但到下次上课时,知识点大部分都忘记了,为什么造成这种原因呢?因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得出结论:刚刚记忆完毕,人的记忆量能达到100%,20分钟后记忆量只能达到58.2%,1小时后记忆量能达到44.2%。学生在老师刚刚讲完知识点时的几分钟之内,甚至在这节课上,能把所有知识点几乎全部记忆在大脑中,最少也能记住70%,这时再去完成任务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在这段记忆的鼎盛时期后,记忆的衰减是非常快的。而在学校往往一周上一次计算机课,等下次来上课时,学生大多数的知识点都已经遗忘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下达任务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除了一些生僻的知识点外,尽量不要给学生讲有关知识点,先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和适应计算机中的操作环境、操作习惯和操作方法。不仅如此,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得出的结论,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摸索、理解和吸收学会的操作更容易记忆,并且记忆的保持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学生探索发现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评价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总结,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所以学习的归纳、总结很重要。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另外在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得出的结论中还有一个概念叫过度学习,它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探究学习)后仍然继续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理解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的再次点评总结也是一次过度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由教师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
在不同学生之间完成情况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基础好,自主探究能力强,他就可以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且在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而有的学生基础差,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不强,很有可能只能完成部分任务。通过老师的评价和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任务完成不好的同学掌握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完成好的同学的肯定和表扬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说在学生探索发现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评价与总结。
三、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
有关任务的设计,老师们有很多好的见解,也发表了很多文章,雷同的观点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一些自己的不同观点。
1.任务要有层次。
有些老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是一节课一个任务,把很多知识点放到一个任务中让学生完成,这也可能是出于一种习惯,也可能认为这样可以适当提高难度,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但我认为任务应该有层次,根据内容不同,把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为很多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PowerPoint 2003中的切换动画和对象动画就很相似,不少学生都反映初次接触感觉它们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两种动画一下放在一个任务中,应该分成两个任务,等学生熟练掌握了切换动画后并完成任务后,再下发下一个有关对象的任务,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2.专门定制下发的任务。
很多老师在下发任务的时候会让学生自己建一个空白文档,然后完成任务,这种完全由学生去建立一个任务环境,再去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的模式非常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学生在构建任务环境的时候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个错误就会对后面的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后面知识点相关的任务无法完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对这节知识点的学习。如在PowerPoint 2003中进行切换动画的任务时,如果让学生自己建一个几页的文档,很多学生文档的内容设计得很好,可往往会忘记设置背景,也就是背景被默认设置成白色,当背景为白色时,幻灯片的切换几乎是看不到任何明显效果的,这时学生就以为自己的操作失败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我在上课时,很多时候下发的任务都是我设计好的一个文档,这个文档中已经把任务环境设置好,这样学生们就不会被一些其他“意外”所影响,可以很专心地练习当前的知识点并掌握它。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这种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掌握必需的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任务”,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2]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3]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2003.
[4]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摘要.中国电化教育:157.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遗忘曲线 过度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但有些教师应用的效果却并不好。现在此将重点就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能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学习的内容,老师尽量先不讲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自己摸索,大胆尝试。
在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很多老师首先把任务中的知识点先讲一遍,然后再去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安排往往会造成学生完成任务时非常轻松,但到下次上课时,知识点大部分都忘记了,为什么造成这种原因呢?因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得出结论:刚刚记忆完毕,人的记忆量能达到100%,20分钟后记忆量只能达到58.2%,1小时后记忆量能达到44.2%。学生在老师刚刚讲完知识点时的几分钟之内,甚至在这节课上,能把所有知识点几乎全部记忆在大脑中,最少也能记住70%,这时再去完成任务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在这段记忆的鼎盛时期后,记忆的衰减是非常快的。而在学校往往一周上一次计算机课,等下次来上课时,学生大多数的知识点都已经遗忘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下达任务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除了一些生僻的知识点外,尽量不要给学生讲有关知识点,先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和适应计算机中的操作环境、操作习惯和操作方法。不仅如此,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得出的结论,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摸索、理解和吸收学会的操作更容易记忆,并且记忆的保持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学生探索发现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评价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总结,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所以学习的归纳、总结很重要。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另外在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得出的结论中还有一个概念叫过度学习,它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探究学习)后仍然继续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理解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的再次点评总结也是一次过度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由教师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
在不同学生之间完成情况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基础好,自主探究能力强,他就可以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且在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而有的学生基础差,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不强,很有可能只能完成部分任务。通过老师的评价和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任务完成不好的同学掌握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完成好的同学的肯定和表扬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说在学生探索发现并且完成任务后,老师一定要进行评价与总结。
三、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
有关任务的设计,老师们有很多好的见解,也发表了很多文章,雷同的观点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一些自己的不同观点。
1.任务要有层次。
有些老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是一节课一个任务,把很多知识点放到一个任务中让学生完成,这也可能是出于一种习惯,也可能认为这样可以适当提高难度,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但我认为任务应该有层次,根据内容不同,把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为很多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PowerPoint 2003中的切换动画和对象动画就很相似,不少学生都反映初次接触感觉它们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就不要把这两种动画一下放在一个任务中,应该分成两个任务,等学生熟练掌握了切换动画后并完成任务后,再下发下一个有关对象的任务,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2.专门定制下发的任务。
很多老师在下发任务的时候会让学生自己建一个空白文档,然后完成任务,这种完全由学生去建立一个任务环境,再去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的模式非常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学生在构建任务环境的时候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个错误就会对后面的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后面知识点相关的任务无法完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对这节知识点的学习。如在PowerPoint 2003中进行切换动画的任务时,如果让学生自己建一个几页的文档,很多学生文档的内容设计得很好,可往往会忘记设置背景,也就是背景被默认设置成白色,当背景为白色时,幻灯片的切换几乎是看不到任何明显效果的,这时学生就以为自己的操作失败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我在上课时,很多时候下发的任务都是我设计好的一个文档,这个文档中已经把任务环境设置好,这样学生们就不会被一些其他“意外”所影响,可以很专心地练习当前的知识点并掌握它。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这种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掌握必需的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任务”,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2]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3]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2003.
[4]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摘要.中国电化教育: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