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学生,也是喜剧的学生。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笑话。面对生活的这个大笑话,最好的方法是幽默。有什么笑话,能够比一个草根的梦想成为现实,更让人开怀大笑呢?幽默,是我的存在感。』
黄西终于go home(回家)了。
在美国,他第一个一炮而红的单口相声中,黄西调侃自己初到美国时的窘迫有这样一个段子,他买了部贴有英文字条的二手车,开了一年后,才发现上面写的是:“如果你不会说英语,滚回家去吧。”表演语毕,黄西习惯性地停顿,迎接他一脸木讷无奈表情的是台下美国观众的哄堂大笑。那是2003年,黄西通过表演单口相声,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黄西说,他想做的是,用幽默讲述华人笑中带泪的移民故事。
黄西还是回家了。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劳模”。从3月底开始,黄西的每个月都被拆成两半。一半是在国内录节目,从天亮录到天黑;在美国的另一半,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剧本,争取早日推出他这部反映第一代移民生活甘苦谈的情景喜剧。“以前写段子就几小时,现在写剧本一天写十四个小时都不知道时间怎么过去的。”高负荷的工作量让病魔趁虚而入,“见你们之前我睡了十几个小时,总算有点缓过来了”。而他出镜的电视节目,也从名嘴们的脱口秀,改成了央视和光线传媒共同打造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 《是真的吗?》。从生化博士到相声演员,黄西实现了朝鲜族老乡罗永浩评价他所说的那“最诡异的美国梦”。
善于自嘲的他,在某次单口相声中打趣,“我留在美国,是因为在中国我不能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散发异域风情”。黄西还是回到了这块他无法“散发异域风情”的土地。这情景像极了黄西当年转行做喜剧时黄爸爸对他的评论,“纯属以卵击石,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两个黄西
“我儿子讲得最好的一句中文是‘你是黄西吗?’”不管黄西走到哪儿,热情的华人粉丝定会要求合影加亲笔签名,他们实现这一“企图”的开场白一律是“你是黄西吗?”
若放在2001年前,黄西,一名莱斯大学毕业的生化博士,和绝大部分到美国求学后留下工作的华人学生没有任何不同:社交圈狭小,沉默而又窘迫地在适应语言和生活。
另一方面,黄西非常羡慕那些能在公共场合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就参加了一个叫“国际演讲会”的组织。黄西的第一个公众场合笑话,就是在组织上的某次比赛中讲的。“当时大家都笑了起来,之后还有人跟我讲,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强的幽默感。”那次活动,给黄西打开了一扇门。
黄西讲笑话的初衷是讲华人移民的故事。但是在美国,曾有人很直接地对他说,认为不会有观众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黄西很挫败。“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的喜剧演员,我不仅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还要克服另一个更大的障碍,即观众能否接受一个移民的表演。”然而,更让黄西挫败的是,屡屡试镜、积极参加各种表演比赛和活动,努力地自我推销,他依然不断地失败。甚至,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黄西说,他很清楚地知道,美国高等学府内不乏中国教授的身影,而单口相声的舞台上,他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华人。“儿子出生前有段时间,我停止了单口相声的表演,不知道该坚持还是放弃,后来想到,怎么对自己的儿子交代呢?说你老爸很喜欢但是最后没有坚持下来?”黄西选择了坚持。
这个理科生开始不断地“做实验”淬炼自己的段子,来达到“把一个笑话讲72次以上,才能真正把每个笑话的用词、用时以及抑扬顿挫都搞准”的标准。黄西开始去到更多更好的俱乐部,也得到更多的机会。“2005年,我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艾迪·布里尔。”
艾迪当时正在为莱特曼秀选角,他评价黄西为“波士顿最好的喜剧演员”。时隔几年,几经波折,“波士顿最好的喜剧演员”终于迎来了他上莱特曼·大卫秀的机会,黄西穿着价值两百多美元的深色新西装,站在13摄氏度的艾德·沙利文剧场。面无表情地以一句“Hi, I'm Irish.(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开场,就已经引来现场如潮的笑声。回到家,迎接黄西的是,他两岁的儿子爬上小板凳,手拿筷子做麦克风,挥挥小手模仿爸爸“Hi,I'm Irish”。
这之后,闻名全美的黄西又辗转登上了艾伦秀的舞台。这一收视率仅次于奥普拉秀的日播脱口秀里,算上黄西在内,七年内只有四名喜剧演员登场。名声大噪后的黄西迎来了美国记者年会的邀约,在2010年3月的广播和电视记者协会年度晚宴上表演。在表演中加入以前从未有过的政治元素,以及要逗笑全美笑点最高的两千四百名记者,绝对是黄西最倍感压力的一次表演经历:“如果你搞砸了,每个媒体都会报道的。我现在有很多粉丝都是因为那一场表演而知道我的。”
黄氏幽默
在黄西的自传中,他不会以中国媒体广泛使用的“脱口秀”,来指代自己的表演。他统一称之为“单口相声stand-up comedy”。其实脱口秀是指“有一个固定主持人的谈话节目”,而一提到单口相声,大部分人首先反应到的是长袍大褂的传统相声。一直找不到准确翻译的黄西准备像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那样,“我自己以后发明一个词吧,现在它还在实验室里”。
2013年4月底在央视政经频道开播的新节目《是真的吗?》是黄西回国发展计划中的第一站。这档本土原创的节目,给了黄西很高的平台、很大的空间来演绎他那独家的黄氏幽默。“美国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擅长数学,但回来以后我发现中国人什么都比较擅长。而且尤其比较擅长化学,一会儿三聚氰胺一会儿甲醛。”
科研出身的黄西,很清楚地知道科研的背景也许对讲笑话这行当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黄西很自然地将一些科学原则用在喜剧里。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剖析黄氏幽默,不难得出结论,他的优势在于,脚踏中西文化,讲高智商笑话。美国人评价黄西的喜剧是高雅的、高层次。黄西对此不予置评。“我做喜剧演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喜剧演员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反叛精神。他们是向精英、传统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挑战。”且不论是否反精英或高智商。黄西在表演喜剧的时候,核心永远都是围绕着中美打转。而每抖一个包袱,黄西的确刻意留出了停顿的时间,让观众们思考当中的逻辑。 这种成名于美国的黄氏幽默,是否能随着黄西的回流而被中国观众接受?黄西坚持认为,也许会做一些调整,但是不变的是自嘲的风格。“我认为最好的段子,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生活观察很细以后,加上自己的感想然后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是最好的段子。所以,我觉得南北差异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着。”在《是真的吗?》的录制现场,黄西的笑话不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二手货”,全部都是他用中文新创作的段子。
Go home的黄西除了和国人互动,还要和国外同行继续合作。爱尔兰的喜剧演员Desmond Biship参加了一档学中文的真人秀,他邀黄西帮忙的Email开头写道:“Hi,I'm Irish。”不到两个月,三个“爱尔兰人”就要在北京聚首。到时,黑头发黄皮肤的黄西面无表情,蓝眼睛白皮肤的Des一起跟着扮呆,黄西七岁的儿子站在椅子上,努力向这两人的身高靠近,然后仨人一起开口:“Hi, I'm Irish”。
[采访手记]
要懂得自寻快乐
19年前,黄西出国读博,后来改行做了喜剧演员,一样风生水起,还从国外红到了国内。19年后,已经是华裔的黄西要举家回国了,除了当年一起带出国的发妻,还多了个九岁的儿子要带回来。这个消息即使对于我这个冒牌粉丝都有些爆炸性。第一反应是,行得通吗?
东北人黄西在北京讲笑话,卖点不是赵本山式的大子味儿,是需要动脑筋的逻辑笑话,行得通吗?初来乍到的黄西在一档并不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节目里表演,观众和媒体会拿来跟他比较的,是自成一格的海派清口周立波,以及后起之秀王自健,行得通吗?不管是做媒体还是做粉丝,我都不希望黄西重蹈覆辙:在上座率不足两成的海淀剧院,黄西讲了七分钟,内容是他自己的段子,花了两天英翻中,现场获得两次掌声。表演结束的后台,一个相声演员抽着烟跟他说,“你的这些段子,大家需要想一会儿才笑,所以你讲的还不是相声。”
看来黄西又要走回那条在黄爸爸看来“以卵击石,纯粹找死”的老路上了。当年他从博士生跳到了满眼不是洋人就是华裔的喜剧圈子,讲中国人不擅长的逻辑笑话。如今他从好不容易已经成名的国外,又跳回了根基尚浅的国内。黄西说,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是他一爱好,他就想把欠缺的东西做好。
采访的那天,黄西没有经纪人,没有助手,没有任何跟班。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酒店式公寓的大厅,来回张望着找记者,手上抱着两件刚从洗衣房拿回来的衣服,特意准备以便拍摄。一见面他马上道歉:“我今天头发没怎么打理,不好意思。”到房间要拍照,他又道歉:“不好意思,我衣服不多。”说完把手里的两件朴素的衣服摊在桌上,一件蓝白格子休闲衬衫,一件砖红色长袖套头衫。一句广东俚语从我脑海里浮现:物似主人型。
拍照的时候,那个古灵精怪的黄西才从这幅谨小慎微的理科生皮囊下冒出来。他一会吐舌头,一会比个摇滚手,把本该要逗他笑的摄影师逗得大笑不止。他自传的封面是奥巴马的摄影师给拍的,拍照之前,黄西不忘对着摄影师卖个萌先,“网友都说我就只剩自传封面那几张好相片了,剩下的就看您的啦!”
黄西告诉我,他的梦想还是在剧场里表演。他已经在戏剧场找地方,要在北京开个自己的相声俱乐部。“我要做Open Mic,让能将都上去讲两句。”黄西希望他俱乐部是一个渠道,有才能的人可以展示,没才能的人尝试一下也不坏。他还说,他希望能和深圳、上海的那些私人相声俱乐部联系上,大家一起切磋,“国内的脱口秀要发展,只有王自健是不够的”。
曾经被国人取笑的口音那点儿事,现在看来,也就是浮云两三朵。回国后的黄西,虽说口音里还带着不少东北腔,但新节目下的留言多是 “节目真心好,闷骚的主持人,冷幽默的笑话风”,就像他们不太会抱怨周立波的上海口音、王自健的京腔,还有赵本山的招牌大子味儿一样,一天一口味的观众早就不关心口音的问题了。还有人翻出他之前英文表演的片段,评论说,“黄西比英文老师教我的更多,靠谱儿!” 写完稿件顺手在网上搜搜关于黄西的新闻。央视索福瑞的最新数据显示,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收视率在央视财经频道名列榜首。 黄西,行得通了。
黄西终于go home(回家)了。
在美国,他第一个一炮而红的单口相声中,黄西调侃自己初到美国时的窘迫有这样一个段子,他买了部贴有英文字条的二手车,开了一年后,才发现上面写的是:“如果你不会说英语,滚回家去吧。”表演语毕,黄西习惯性地停顿,迎接他一脸木讷无奈表情的是台下美国观众的哄堂大笑。那是2003年,黄西通过表演单口相声,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黄西说,他想做的是,用幽默讲述华人笑中带泪的移民故事。
黄西还是回家了。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劳模”。从3月底开始,黄西的每个月都被拆成两半。一半是在国内录节目,从天亮录到天黑;在美国的另一半,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剧本,争取早日推出他这部反映第一代移民生活甘苦谈的情景喜剧。“以前写段子就几小时,现在写剧本一天写十四个小时都不知道时间怎么过去的。”高负荷的工作量让病魔趁虚而入,“见你们之前我睡了十几个小时,总算有点缓过来了”。而他出镜的电视节目,也从名嘴们的脱口秀,改成了央视和光线传媒共同打造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 《是真的吗?》。从生化博士到相声演员,黄西实现了朝鲜族老乡罗永浩评价他所说的那“最诡异的美国梦”。
善于自嘲的他,在某次单口相声中打趣,“我留在美国,是因为在中国我不能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散发异域风情”。黄西还是回到了这块他无法“散发异域风情”的土地。这情景像极了黄西当年转行做喜剧时黄爸爸对他的评论,“纯属以卵击石,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两个黄西
“我儿子讲得最好的一句中文是‘你是黄西吗?’”不管黄西走到哪儿,热情的华人粉丝定会要求合影加亲笔签名,他们实现这一“企图”的开场白一律是“你是黄西吗?”
若放在2001年前,黄西,一名莱斯大学毕业的生化博士,和绝大部分到美国求学后留下工作的华人学生没有任何不同:社交圈狭小,沉默而又窘迫地在适应语言和生活。
另一方面,黄西非常羡慕那些能在公共场合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就参加了一个叫“国际演讲会”的组织。黄西的第一个公众场合笑话,就是在组织上的某次比赛中讲的。“当时大家都笑了起来,之后还有人跟我讲,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强的幽默感。”那次活动,给黄西打开了一扇门。
黄西讲笑话的初衷是讲华人移民的故事。但是在美国,曾有人很直接地对他说,认为不会有观众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黄西很挫败。“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的喜剧演员,我不仅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还要克服另一个更大的障碍,即观众能否接受一个移民的表演。”然而,更让黄西挫败的是,屡屡试镜、积极参加各种表演比赛和活动,努力地自我推销,他依然不断地失败。甚至,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黄西说,他很清楚地知道,美国高等学府内不乏中国教授的身影,而单口相声的舞台上,他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华人。“儿子出生前有段时间,我停止了单口相声的表演,不知道该坚持还是放弃,后来想到,怎么对自己的儿子交代呢?说你老爸很喜欢但是最后没有坚持下来?”黄西选择了坚持。
这个理科生开始不断地“做实验”淬炼自己的段子,来达到“把一个笑话讲72次以上,才能真正把每个笑话的用词、用时以及抑扬顿挫都搞准”的标准。黄西开始去到更多更好的俱乐部,也得到更多的机会。“2005年,我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艾迪·布里尔。”
艾迪当时正在为莱特曼秀选角,他评价黄西为“波士顿最好的喜剧演员”。时隔几年,几经波折,“波士顿最好的喜剧演员”终于迎来了他上莱特曼·大卫秀的机会,黄西穿着价值两百多美元的深色新西装,站在13摄氏度的艾德·沙利文剧场。面无表情地以一句“Hi, I'm Irish.(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开场,就已经引来现场如潮的笑声。回到家,迎接黄西的是,他两岁的儿子爬上小板凳,手拿筷子做麦克风,挥挥小手模仿爸爸“Hi,I'm Irish”。
这之后,闻名全美的黄西又辗转登上了艾伦秀的舞台。这一收视率仅次于奥普拉秀的日播脱口秀里,算上黄西在内,七年内只有四名喜剧演员登场。名声大噪后的黄西迎来了美国记者年会的邀约,在2010年3月的广播和电视记者协会年度晚宴上表演。在表演中加入以前从未有过的政治元素,以及要逗笑全美笑点最高的两千四百名记者,绝对是黄西最倍感压力的一次表演经历:“如果你搞砸了,每个媒体都会报道的。我现在有很多粉丝都是因为那一场表演而知道我的。”
黄氏幽默
在黄西的自传中,他不会以中国媒体广泛使用的“脱口秀”,来指代自己的表演。他统一称之为“单口相声stand-up comedy”。其实脱口秀是指“有一个固定主持人的谈话节目”,而一提到单口相声,大部分人首先反应到的是长袍大褂的传统相声。一直找不到准确翻译的黄西准备像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那样,“我自己以后发明一个词吧,现在它还在实验室里”。
2013年4月底在央视政经频道开播的新节目《是真的吗?》是黄西回国发展计划中的第一站。这档本土原创的节目,给了黄西很高的平台、很大的空间来演绎他那独家的黄氏幽默。“美国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擅长数学,但回来以后我发现中国人什么都比较擅长。而且尤其比较擅长化学,一会儿三聚氰胺一会儿甲醛。”
科研出身的黄西,很清楚地知道科研的背景也许对讲笑话这行当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黄西很自然地将一些科学原则用在喜剧里。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剖析黄氏幽默,不难得出结论,他的优势在于,脚踏中西文化,讲高智商笑话。美国人评价黄西的喜剧是高雅的、高层次。黄西对此不予置评。“我做喜剧演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喜剧演员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反叛精神。他们是向精英、传统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挑战。”且不论是否反精英或高智商。黄西在表演喜剧的时候,核心永远都是围绕着中美打转。而每抖一个包袱,黄西的确刻意留出了停顿的时间,让观众们思考当中的逻辑。 这种成名于美国的黄氏幽默,是否能随着黄西的回流而被中国观众接受?黄西坚持认为,也许会做一些调整,但是不变的是自嘲的风格。“我认为最好的段子,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生活观察很细以后,加上自己的感想然后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是最好的段子。所以,我觉得南北差异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着。”在《是真的吗?》的录制现场,黄西的笑话不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二手货”,全部都是他用中文新创作的段子。
Go home的黄西除了和国人互动,还要和国外同行继续合作。爱尔兰的喜剧演员Desmond Biship参加了一档学中文的真人秀,他邀黄西帮忙的Email开头写道:“Hi,I'm Irish。”不到两个月,三个“爱尔兰人”就要在北京聚首。到时,黑头发黄皮肤的黄西面无表情,蓝眼睛白皮肤的Des一起跟着扮呆,黄西七岁的儿子站在椅子上,努力向这两人的身高靠近,然后仨人一起开口:“Hi, I'm Irish”。
[采访手记]
要懂得自寻快乐
19年前,黄西出国读博,后来改行做了喜剧演员,一样风生水起,还从国外红到了国内。19年后,已经是华裔的黄西要举家回国了,除了当年一起带出国的发妻,还多了个九岁的儿子要带回来。这个消息即使对于我这个冒牌粉丝都有些爆炸性。第一反应是,行得通吗?
东北人黄西在北京讲笑话,卖点不是赵本山式的大子味儿,是需要动脑筋的逻辑笑话,行得通吗?初来乍到的黄西在一档并不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节目里表演,观众和媒体会拿来跟他比较的,是自成一格的海派清口周立波,以及后起之秀王自健,行得通吗?不管是做媒体还是做粉丝,我都不希望黄西重蹈覆辙:在上座率不足两成的海淀剧院,黄西讲了七分钟,内容是他自己的段子,花了两天英翻中,现场获得两次掌声。表演结束的后台,一个相声演员抽着烟跟他说,“你的这些段子,大家需要想一会儿才笑,所以你讲的还不是相声。”
看来黄西又要走回那条在黄爸爸看来“以卵击石,纯粹找死”的老路上了。当年他从博士生跳到了满眼不是洋人就是华裔的喜剧圈子,讲中国人不擅长的逻辑笑话。如今他从好不容易已经成名的国外,又跳回了根基尚浅的国内。黄西说,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是他一爱好,他就想把欠缺的东西做好。
采访的那天,黄西没有经纪人,没有助手,没有任何跟班。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酒店式公寓的大厅,来回张望着找记者,手上抱着两件刚从洗衣房拿回来的衣服,特意准备以便拍摄。一见面他马上道歉:“我今天头发没怎么打理,不好意思。”到房间要拍照,他又道歉:“不好意思,我衣服不多。”说完把手里的两件朴素的衣服摊在桌上,一件蓝白格子休闲衬衫,一件砖红色长袖套头衫。一句广东俚语从我脑海里浮现:物似主人型。
拍照的时候,那个古灵精怪的黄西才从这幅谨小慎微的理科生皮囊下冒出来。他一会吐舌头,一会比个摇滚手,把本该要逗他笑的摄影师逗得大笑不止。他自传的封面是奥巴马的摄影师给拍的,拍照之前,黄西不忘对着摄影师卖个萌先,“网友都说我就只剩自传封面那几张好相片了,剩下的就看您的啦!”
黄西告诉我,他的梦想还是在剧场里表演。他已经在戏剧场找地方,要在北京开个自己的相声俱乐部。“我要做Open Mic,让能将都上去讲两句。”黄西希望他俱乐部是一个渠道,有才能的人可以展示,没才能的人尝试一下也不坏。他还说,他希望能和深圳、上海的那些私人相声俱乐部联系上,大家一起切磋,“国内的脱口秀要发展,只有王自健是不够的”。
曾经被国人取笑的口音那点儿事,现在看来,也就是浮云两三朵。回国后的黄西,虽说口音里还带着不少东北腔,但新节目下的留言多是 “节目真心好,闷骚的主持人,冷幽默的笑话风”,就像他们不太会抱怨周立波的上海口音、王自健的京腔,还有赵本山的招牌大子味儿一样,一天一口味的观众早就不关心口音的问题了。还有人翻出他之前英文表演的片段,评论说,“黄西比英文老师教我的更多,靠谱儿!” 写完稿件顺手在网上搜搜关于黄西的新闻。央视索福瑞的最新数据显示,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收视率在央视财经频道名列榜首。 黄西,行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