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疾病相关死亡率作为临床研究结局的优势和局限性思考

来源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随机试验和系统综述中,疾病相关死亡率(例如心血管死亡率或乳腺癌死亡率)常作为研究结局。使用疾病相关死亡率补充或替代全因死亡率的理由似乎是,疾病相关死亡率更易于检测干预的效果。从理论上讲,疾病相关死亡率是大多数干预措施旨在影响的指标;与疾病相关的干预作用不会被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发生的与疾病无关的事件(例如交通事故)"稀释"。如果发生与疾病或试验干预无关的事件,理论上,干预疗效的预计值实际上会受到稀释和影响。尽管使用疾病相关死亡率替代全因死亡率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本文中我们将思考其方法学的一些局限性。当死亡率是相关的结果时,建议根据效能将全因死亡率作为主要结果,将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作为次要或探索性结果。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8~12周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和血糖波动组,每组8只。3周后取大鼠主动脉,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其改变;用免疫荧光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测定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初步探讨衰老途径在大鼠动脉导管闭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praygue Dawley远交群大鼠30只,其中雌鼠20只,10~15周龄,体重270~330 g,采用随机数表进行随机雌雄配对后交配,受孕后备用。提取孕19 d(E19组)、21 d(E21组)胎鼠和新出生(Day0组)幼鼠的动脉导管原代平滑肌细胞(DASMC)进行培养,于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
目的观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评估术后血栓、炎症和胆固醇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并且基线资料完整的AMI患者,按术后D-二聚体、hs-CRP和LDL-C水平的四分位界值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患者于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登记的1 608例CABG术后患者中筛选术后1年因心绞痛症状复发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静脉移植血管狭窄≥50%患者165例。根据造影结果及术者临床经验判断缺血相关血管并对静脉移植血管或自身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