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扎洛夫形象的矛盾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父与子》里的中心人物,巴扎洛夫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巴扎洛夫形象的刻画,屠格涅夫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折射出他在创作中的内心冲突和思想矛盾。
  关键词:屠格涅夫 巴扎洛夫 矛盾 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形象是作家反映生活的手段,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出色地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巴扎洛夫的形象,通过对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的刻画,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屠格涅夫当时的内心冲突和思想矛盾。
  
  一 作为“新人”的巴扎洛夫
  
  巴扎洛夫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首先具有时代“新人”所具有的许多明显特征:
  从出身和性格来看,巴扎洛夫出身平民,待人和善。他第一次见费涅奇卡,就把她的孩子抱过来给孩子看牙。他不久就成了阿尔卡狄家的熟人,“佣人们也喜欢他,虽然他常常拿他们开玩笑,他们觉得他究竟不是一个主人,却是他们的同类……”列宁曾说,平民知识分子比起贵族说来,“圈子扩大了,他们同人民的联系密切起来了”。巴扎洛夫正表现了这个新特征。
  另外,巴扎洛夫不失为一个实干家。他是个学医的,相信自然科学,提倡实用具体的科学,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把全部身心放在工作中,在家里短住后为了专心致志地工作,就不顾父母的伤心毅然离去。他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伟大而正义的力量,即使在跟巴维尔那个老贵族决斗后,他也能毅然不顾个人恩怨为对手包扎伤口。
  巴扎洛夫最突出的特征是虚无主义。他之所以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是由于对当时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改良主义地不满。他否定的是巴维尔看得很重要的专制制度——农奴制和宗教,也正是“社会的混乱现象”所引起的一切:人民的贫困、无权地位、黑暗、古风、社团、家庭地压迫等等。“贵族制度,自由主义,进步,原则,”巴扎洛夫说,“只要您想一想,这么一堆外国的……没用的字眼!对一个俄国人,它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因此,巴扎洛夫并不是否定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实用科学,因此他的这种虚无主义在当时是进步的,具有革命的性质。
  
  二 批判视野中的巴扎洛夫
  
  黑格尔曾指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但是尽管具有这个定性,性格同时仍须保持住生动性与完满性,使个别人物可以有余地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因此,作者在肯定巴扎洛夫所具有的优点的同时,也揭示了他身上的缺点和矛盾。
  巴扎洛夫不以贵族自居,却常常看不起农民,他为农民的解放而努力,又怕农民将来忘了自己,因此常常陷入悲观状态中。巴扎洛夫的唯物主义是自以为是的、天上的云彩般的唯物主义。关于大自然,巴扎洛夫说:“你所理解的大自然的确也是废话,大自然不是一个宇宙,而是一个工厂。我们人就是这工厂里的工人。”
  他还坚决否认一切艺术:音乐、诗歌、绘画。尼可拉·彼得罗维奇“富有情感地”拉着大提琴,阿尔卡狄念普希金的诗,他把这些都认为是荒诞可笑的。当他得知巴维尔因为曾经爱上过一位公爵夫人而变得灰心丧气,背地里把巴维尔狠狠地讽刺了一通,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差不多重蹈覆辙。他陷入了对奥津左娃痛苦的爱情之中,这次恋爱的失败使得他从此萎靡不振。
  巴扎洛夫这个形象,是那个时代一种新人物地萌芽,因而也就带着萌芽事物所常具的不明确和不稳定。巴扎洛夫就是一个站在未来的门口而还未踏入未来世界的人,“因此,作为虚无主义者,他并没有像作家说的那样,就意味着是‘革命家’,他只是过渡的典型”。
  
  三 从巴扎洛夫形象看作者的思想矛盾
  
  巴扎洛夫形象的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屠格涅夫世界观的矛盾的反映。屠格涅夫本人属于贵族自由主义者,一方面,他反对农奴制,同情农民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只是“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他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思想立场上的这些矛盾,尽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一方面,巴扎洛夫确实是被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来写的。巴扎洛夫冷静、自信,在同巴维尔的争论中只用几句话,就准确有力地击败对方,又能不动声色,不像巴维尔那样自乱阵脚。而且在文中有多处作者都借他人的言谈观点,给予巴扎洛夫很高地评价。这些描写是符合逻辑的,反映了时代的本质,也是作者头脑中积极思想的反映。
  但继巴扎洛夫争辩胜利以后,随着故事地发展,屠格涅夫对他的刻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借费涅奇卡和奥津左娃两位女性,使巴扎洛夫高大的形象一跌再跌。费涅奇卡本来是个平民,巴扎洛夫一向尊重平民,但是到后来他却调戏性地吻了她,并因此引起与巴维尔的决斗。巴扎洛夫过去认为男女两性之间只有赤裸裸的生物本能,而没有什么“神秘的关系”,要是因为失去“女人的爱”而灰心丧气,就算不得男子汉。可是当他见到奥津左娃后,却发疯般拜倒在这位贵妇人脚下。这种对巴扎洛夫地丑化,企图以此证明巴扎洛夫关于爱情的理论与他自己的行为之间的尖锐对立,用他的实际行动击败他的空洞理论,表明虚无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屠格涅夫以巴扎洛夫的悲剧性死亡结束了全篇,特别是对巴扎洛夫死后坟墓情景的描写,读了不禁使人有一种寒气侵骨、凄凉悲哀之感。这也正是作家自身悲观失望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和曲折反映。在他看来,俄国革命运动前途渺茫,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巴扎洛夫在小说的形象体系中始终是孤军作战,没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一切都说明作者深刻的思想矛盾,巴扎洛夫形象的矛盾就是其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2]雷成德:《父与子的中心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2期。
   [3]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作者简介:邱芬子,女,1983—,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思潮与文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