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与重逢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读英国拜伦的《当初我们两分别》和中国陆游的《钗头凤》可以发现,虽然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活年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诗词格律不同,但两首诗歌在主题、意境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却颇具相似之处。本文试从以上各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当初我们两分别》;《钗头凤》;拜伦;陆游;比读
  诗歌是人们用韵律语言富有想象地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断言“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显然,中西方都认为诗歌发乎于诗人的内心情感,对于“诗缘情”这一点不谋而合。我们在比较古今中英诗歌时,经常会在它们之间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拜伦的《当初我们两分别》和陆游的《钗头凤》,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描述作者对昔日分手的爱人思念又纠结的心情。比读这两首诗,可以发现,虽然这两首诗的作者生活年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诗词格律不同,但这两首诗歌在主题、意境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却颇为相似。
  一、创作背景
  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陆游(1125-1210)是中国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人物。两位伟大诗人生活年代虽然相差600多年,但也有某些共同之处。两人都是少年才俊:拜伦从小敏而好学,12岁就开始作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也是12岁即能诗文。两人都是多产诗人:拜伦诗集有17卷之多;而陆游现存诗作达9300多首。两位诗人都以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性而闻名于世:拜伦是引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其作品充满了反抗、愤世嫉俗、追求自由的战斗激情;陆游的诗词也是充满战斗气息和爱国激情,抒发着抗金杀敌的政治抱负和豪情壮志。然而,两人早期作品都写过一首哀婉绝美的爱情诗,表达对已经分手爱人的思念,其风格与他们大部分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反映了各自早年的一段爱情悲剧。
  二、主题与意境
  《当初我们两分别》是一首短小精致的爱情诗,因其绝妙诗艺和真挚情感被广为传诵。内容主要写作者对已经分手的旧情人的复杂心情。整首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When we two parted / In silence and tears, / Half broken-hearted / To sever for years, /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 Colder thy kiss, /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 Sorrow to this! / The dew of the morning / Sunk chill on my brow — /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 Of what I feel now. 作者回忆当年分手时的情景:当年分手时,两人相对无言,泪流满面,黯然心碎。情人脸颊苍白,吻唇冰冷,做出分手的决定,当时那惨然的一刻,就已预言了现在的悲伤。那是一个清晨,寒露冷彻作者的额头,作者愈发感到:当时那种冰冷凄凉的感觉就是今日痛苦纠结的前兆。借景抒情,作者清晰地再现了当年分手时的场景。第二部分:Thy vows are all broken, / And light is thy fame; / I hear thy name spoken, / And share in its shame. /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 A knell to mine ear; / A shudder comes o'er me — / Why wert thou so dear? /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 Who knew thee too well: /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 / Too deeply to tell. 作者首先指出分手原因,是因为情人违背了誓约,看来二人曾经海誓山盟。但现在都无可挽回了,而且旧情人行为轻浮,声名不佳。听到别人對她的议论指责,作者心里也感觉很羞愧。一听到别人在他面前提到她的名字,竟然如听丧钟,顿感周身颤栗,深悔自己过去用情太深。没有人知道作者与她旧日密切的关系,作者悔恨交加而又难以言表。最后部分:In secret we met — / In silence I grieve, /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 Thy spirit deceive. / If I should meet thee / After long years, /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 With silence and tears. 作者写道:我们两人以前秘密地幽会,而现在我只能在沉默中独自悲伤;你把过去一切全都遗忘了,只会欺骗灵魂。假如多年之后,我们偶然重逢,我该如何招呼你呢?也只能用沉默和眼泪。
  整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诗歌第一部分写分手时的悲伤,第二部分写分手后的悔和恨。然而到第三部分,作者再次表达了悲和恨之后,却笔峰一转,竟又设想重逢。我们仔细品读,就能感觉到,其实在字里行间,作者除了悲伤悔恨之外,还隐寄柔思。作者为何对过去的分手做那么深情的回忆?分手时,两人都默然流泪,难舍难分,莫非有难言之隐?分手之后,一听到别人提到她的名字,作者就浑身战栗,难道就这么在乎一个无情之人?为何分手多年后却仍对一个背弃誓约的人眷眷难忘,难以割舍,而且还要在头脑中作重逢的幻想?如若重逢又能如何呢?却又不怒不骂,只有相对无言默默流泪。这些都说明什么?这一切正说明作者内心里充满着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情。他对旧情人依然痴情难忘,但同时理智又告诉他:重续前缘已根本不可能,情人违背誓约,名声不佳,社会舆论不容許,作者的自尊心也不容许,一切都不可挽回。明知是在浪费感情却仍痴情难舍,欲诉还休,作者陷入无法解脱的痛苦与纠结之中。诗歌字面上句句直抒悲伤、怨恨和懊悔,其实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痴情、思念和纠结,这正是这首诗的意境。   《钗头凤》是一首宋词,笔法高超,情真意切,是为千古爱情绝唱。内容主要表达了他对分手多年的前妻唐琬的思念之情。陆唐二人情投意合,但陆母不喜欢唐琬,强迫拆散了他们。后来陆游另娶,唐也改嫁。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沈园与唐琬意外重逢,两人相对无言,悲伤之余,遂作此词。词的上阕:“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先回忆了两人当年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在一个风光明媚的春天,作者与爱妻携手春游,在一座古城宫墙附近,小憩于柳荫之下,爱妻用她那红润玉手为作者斟酒。通过写景追忆当年幸福生活的一个场面,借景抒情,反映了二人的真挚爱情。接下来“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笔调一转,痛述被迫分离的悲剧。东风暗喻造成悲剧的势力,打破了二人的恩爱生活,分离后几年双方都满怀愁苦。结拍连用三个叠字“错!错!错!”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悔恨。下阕“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写两人的邂逅,春天依旧那样妩媚,与上阕照应,可惜已物是人非,爱妻身影消瘦,更顯憔悴,思念的泪水把手帕都染红湿透了,描述出重逢时爱妻的形象神态。后四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借景抒怀,花落喻人散,园林冷落,映襯了作者的凄凉心境。哀叹空有海誓山盟,终不能牵手终身,甚至连互通书信都不可能,实在令人悲痛欲绝。结拍又连三个叠字“莫!莫!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首词上阕忆昔,一层叙婚变前事,一层写婚变后事。下阕伤今,一层记邂逅重逢,一层抒相思之情。作者通过对爱情悲剧今昔过程的情景描述,表达了对前妻的思念之深,相思之切。词中没有直述对前妻的思念,而是通过分手前后的春色和花园景物的对比,以及分手前后爱人体貌神态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昔日分手的悔恨和对爱人的思念。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悔恨当初因不敢违背母亲大人而做出分离的决定,铸成大错。但即便真的重回到当初,作者就能保住自己幸福的婚姻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恐怕作者在母亲和爱妻之间仍难做出“不错”的抉择。何况现实更冷峻,自己已另娶,前妻已另嫁,两人连互传书信都不可能。重逢了又能如何呢?两人也只有“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在悲伤中又勿勿分手。“发乎情止乎礼”,徒增思念之苦和悔恨的烦恼而已,当然还包含对前妻深深的愧疚。当初分离时纠结,今日重逢亦纠结,总之一切都无可挽回。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缕情丝。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滋味”正是作者对昔日爱人眷恋之深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纠结的心情,这也正是本首词的意境所在。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真正的心境和感受。比读这两首诗词,可以发现它们在主题和意境上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从两首诗写作风格上看:诗中没有拜伦式英雄的孤傲与浪漫,也没有陆放翁那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悲愤与豪放。两首诗都写得凝练精致,哀婉凄楚,内容丰富而形式简约。《当初我们两分别》仅145个单词,《钗头凤》仅60个汉字,语句都极为简单朴素,轻捷流畅地完成了对“忆昨”、“伤今”、“思重逢”和“抒相思”等如此丰富内容的表达。层次分明,意脉清晰,如行云流水一般,即呈现出一个情意绵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显示了两位年轻诗人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
  三、结语
  《当初我们两分别》和《钗头凤》产生于完全迥异的两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诗人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和韵律也各不相同,但这两首诗在主题、意境和写作风格等多方面却颇具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昔日分手的爱人思念又纠结的心情。这种自然流露出的相似情感,使他们创作出主题和意境相似的爱情绝唱。两首诗歌,一中一西,形异而神似,演绎了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3]杨光治.绝妙好词[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4]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小包子    饭馆里,一个顾客在吃饭,他发现包子特别小,忍不住抱怨起来:“老板,你这包子怎么这么小呀?”  经理:“外面粪堆大,你去吃吧。”  顾客:“你这包子肉怎么这么少呀?”  经理:“包一个小牛犊吧,不怕出来顶死你?”    惊讶    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希望参加一位科学家的实验,他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想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溶解一切物质。”  科学家惊讶地问:“那么,发明之后,
期刊
一个MM在论坛中的真实发言,引来了无数跟贴——  我是一个白领,在外企上班。  月入2000--3000元。  像我这种漂亮女孩买个polo开,会让人家认为是二奶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  对了,我忘了说是美元。  我是一个二奶,在外企上班。  月入2000--3000美元。  像我这种漂亮女孩买个polo开,会让人家认为是白领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  对了,我忘了说是欧元。  我是一个小贩,在
期刊
1 一直以为,刚生完BB的女人,都可以任何食物都不带,就能穿过大沙漠,因为她可以喝自己的奶水啊,极有营养的东西,自给自足。这个想法,我现在都还有……  2 最早的时候我认为全世界就3个国家——中国、日本、外国。后来我又知道了美国,我想这个国家名字取得不错,美丽的国家。后来我又知道英国是英雄辈出的国家,法国是讲法律的国家,德国是讲道德的国家……我后来学了汉语拼音,就以为这是外国活,以为拼一下汉语就是
期刊
教你如何快乐
期刊
我这个人做事一向糊里糊涂,发生在我身上的糗事数都数不完,不说天天都在上演,也八九不离十了……    深情贺卡    我初中有个男同学暗恋一低年级女生,每天骑车远远地跟在后面送人家回家,却始终不敢表白。终于有一天在我们的极力怂恿下,他给女生寄了一张贺卡表白自己的心声,卡片寄出后久久不见女生有何反应。质问男同学贺卡上写的是不是不够情真意切,他红着脸说,写得很深刻,但没好意思署名。    3个老婆   
期刊
偶遇和搭讪    我和男友经常玩那种装着不认识,然后来个偶遇或者搭讪什么的……  最好玩的就是,一次,他骑摩托车到地铁出口来接我,我故意问:师傅,到××小区多少钱啊?(我们这边有好多摩托车师傅靠载人赚钱)  他说:不要钱,只要你亲我一下就好了。于是,我就真的亲了他一下,上了他的车。旁边那些摩的师傅一个个都傻了眼……真的就相信了。  有一位好心的,还提醒我说:小姑娘,不要上当啊!    抢劫和色狼 
期刊
1,孩子是你的,你要负责!  2,哥!你好坏啊!  3,您订购的充气娃娃已发货,请查收!  4,昨晚草地上的5次钱,付了吧!  5,100太贵了,200行不?  6,该用户正在浏览黄色网站……  7,BB会叫爸爸了,你什么时候来看他。BB哭着要去找爸爸。  8,该用户逛窑子未归!  9,主持,上次您说的那个生发液,很管用。  10,某人的好友印象被人写道:“安心工作吧,孩子我已经打掉了。”女友与之
期刊
摘要:路遥在中篇小说《人生》中通过构建叙事空间,深刻地传达出作品内含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并在人物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现时代特点。以主人公高加林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村青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生追求和选择同前辈截然不同;而作者站在乡土传统的立场,以城乡“交叉地带”创作题材表现这一现实背后的转变。剖析作品中的叙事空间能够更好地发掘 “城乡交叉地带”题材的文学作品,揭示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下的乡土现状。 
期刊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和生命的命题首先就是关于自由的命题。神是自由存在的保证,自由是神存在的理由。别尔嘉耶夫通过自己的论证,试图证明人的自由首先是精神自由。同时,自由先于存在,自由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而是和神同样产生于虚无之中。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论述,不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评论,是对其“精神”的揭示,对其深层的世界感知的发现,对其世界观的直觉再现。  关键词:自由;陀思妥耶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类型在不同的信仰文化圈及民族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局面,本文透过对苗族天鹅处女故事类型的分析,来观察苗族民间故事类型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苗族;天鹅处女型;分析;地域文化  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奇特的民间故事,它们的类型多种多样,天鹅处女型故事就是其中一类,它同其他类型故事一样深刻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多层面的生活,折射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一、中国 “天鹅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