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主动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小学教学
一、积极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如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主办:华中师范大学)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杉溪中心小学)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小学教学
一、积极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如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主办:华中师范大学)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杉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