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他的个人素质。而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小学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其的美术文化素养,还能推促其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最好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再渗透、再评价、再创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推促小学美术教学精彩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再渗透——生成小学审美意义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自然与社会之美等,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继而推促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目标。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其核心阵地是小学美术课堂,因此,上好小学美术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地位,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审美教育,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标志设计”一课时,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提前为学生灌输最新的理念,学会选用最合适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最佳创意。对于當前社会发展与小学生认知来说,其核心理念就是环保。习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所以针对标志设计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标志设计的意义,又要引导他们重视材料的选择,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对于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小组学生先设计自己的标志,要求既能体现本小组的设计精彩,又能体现环保理念。从结果来看,有的小组通过废旧易拉罐进行设计,有的小组搜集废旧报纸进行设计,更有小组利用鸡蛋壳进行设计……他们的美术作品,不仅造型独特,活泼可爱,而且还渗透了环保理念,符合小学生美育教育的要求。
又如,在教学“纸的造型艺术”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折、裁、叠等技能,而且还要渗透相关的环保理念与审美教育。对此,教师先播放各种纸造型作品的画面与视频,让学生从中感受纸造型的艺术美,接着又通过触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纸张的特点,最后通过播放相关纸造型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制作工艺,明白其过程以及相关的表现艺术。通过前期渗透,学生不仅对纸的造型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美术技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行间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在班内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再评价——修正小学审美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在巩固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具体教学中,要重视评价的引导作用。教师可先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修改;接着通过小组评价,再次修改;最后进行作业展示,教师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矫正学生的审美能力,趋近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价值塑造在不断评价、不断修正中逐步达成。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叶子”一课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大胆创作,通过唤醒生活体验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叶子画出来。有的学生画了椭圆形的桃树叶,有的学生画了水中的荷叶,有的学生画的是五角星形的枫叶,等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以小组评价的方式,让他们选出具有新意的叶子作品,教师再进行评价。在评价后的修正环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多又重新用笔画出了很多新颖的叶子。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审美教育在无形中渗透。
相对而言,从学生的美术作品来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人审美情趣。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适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美术技能,而且还能有效推促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时,应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尽可能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成功,在评价中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尽可能通过协商的口气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评价,如果一味地用成人思维进行评价,既不符合学生美术作品表现的客观规律,又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结果适得其反。
三、再创造——提升小学审美能力
对于美术课程来说,其艺术表现更多来源于创造,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技能训练,更应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审美能力,投向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再创造”这一概念,这里的再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原创或首创,它是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消化与调整后,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或创作,继而让其作品再上升一个层次,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从这一点来讲,“再创造”是相对学生原作品而言,是对其原作品进行的一次修改。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主导则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四季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应教给学生相应的美术知识,让学生在感知色彩,感知自然美的同时,有效渗透培养其审美能力,接着引导学生逐一走进四季,通过对四季色彩的把握,乃至其色彩的变迁,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但对于课堂教学实践来说,走进四季,不太现实,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多媒体,借助视频让学生感知一年四季色彩的变化,在初步引导学生感知色彩绘画技巧以及表现形式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美术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当学生对一年四季形成初步感知,有了初步体验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走进校园,感知校园里色彩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与想象,在感知色彩、体验色彩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笔进行描述。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有效发展。
从案例来看,学生的再创造,是建立在他们自己观察与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周边景物,学会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感觉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是在不断变化,他们的思维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的作品也在不断修改中,而这一切的主导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提升、在发展。毕竟美术作品的灵魂就是创造,而创造能力是随着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审美能力的提升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应的,在发展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表达、绘画作品的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同步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比较,在推促作品趋向完美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
总之,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是灵魂,是根本,是最终目标。作为美术教师,在把握这一核心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载体,关注其能力的提升。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则需要把握审美教育的三个要点,只有认识到这些,并最大范围挖掘其价值,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再渗透、再评价与再创造就显得极为关键,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能达校区)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再渗透——生成小学审美意义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自然与社会之美等,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继而推促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目标。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其核心阵地是小学美术课堂,因此,上好小学美术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地位,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审美教育,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标志设计”一课时,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提前为学生灌输最新的理念,学会选用最合适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最佳创意。对于當前社会发展与小学生认知来说,其核心理念就是环保。习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所以针对标志设计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标志设计的意义,又要引导他们重视材料的选择,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对于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小组学生先设计自己的标志,要求既能体现本小组的设计精彩,又能体现环保理念。从结果来看,有的小组通过废旧易拉罐进行设计,有的小组搜集废旧报纸进行设计,更有小组利用鸡蛋壳进行设计……他们的美术作品,不仅造型独特,活泼可爱,而且还渗透了环保理念,符合小学生美育教育的要求。
又如,在教学“纸的造型艺术”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折、裁、叠等技能,而且还要渗透相关的环保理念与审美教育。对此,教师先播放各种纸造型作品的画面与视频,让学生从中感受纸造型的艺术美,接着又通过触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纸张的特点,最后通过播放相关纸造型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制作工艺,明白其过程以及相关的表现艺术。通过前期渗透,学生不仅对纸的造型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美术技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行间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在班内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再评价——修正小学审美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在巩固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具体教学中,要重视评价的引导作用。教师可先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修改;接着通过小组评价,再次修改;最后进行作业展示,教师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矫正学生的审美能力,趋近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价值塑造在不断评价、不断修正中逐步达成。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叶子”一课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大胆创作,通过唤醒生活体验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叶子画出来。有的学生画了椭圆形的桃树叶,有的学生画了水中的荷叶,有的学生画的是五角星形的枫叶,等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以小组评价的方式,让他们选出具有新意的叶子作品,教师再进行评价。在评价后的修正环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多又重新用笔画出了很多新颖的叶子。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审美教育在无形中渗透。
相对而言,从学生的美术作品来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人审美情趣。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适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美术技能,而且还能有效推促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时,应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尽可能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成功,在评价中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尽可能通过协商的口气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评价,如果一味地用成人思维进行评价,既不符合学生美术作品表现的客观规律,又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结果适得其反。
三、再创造——提升小学审美能力
对于美术课程来说,其艺术表现更多来源于创造,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技能训练,更应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审美能力,投向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再创造”这一概念,这里的再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原创或首创,它是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消化与调整后,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或创作,继而让其作品再上升一个层次,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从这一点来讲,“再创造”是相对学生原作品而言,是对其原作品进行的一次修改。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主导则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四季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应教给学生相应的美术知识,让学生在感知色彩,感知自然美的同时,有效渗透培养其审美能力,接着引导学生逐一走进四季,通过对四季色彩的把握,乃至其色彩的变迁,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但对于课堂教学实践来说,走进四季,不太现实,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多媒体,借助视频让学生感知一年四季色彩的变化,在初步引导学生感知色彩绘画技巧以及表现形式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美术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当学生对一年四季形成初步感知,有了初步体验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走进校园,感知校园里色彩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与想象,在感知色彩、体验色彩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笔进行描述。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有效发展。
从案例来看,学生的再创造,是建立在他们自己观察与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周边景物,学会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感觉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是在不断变化,他们的思维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的作品也在不断修改中,而这一切的主导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提升、在发展。毕竟美术作品的灵魂就是创造,而创造能力是随着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审美能力的提升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应的,在发展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表达、绘画作品的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同步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比较,在推促作品趋向完美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
总之,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是灵魂,是根本,是最终目标。作为美术教师,在把握这一核心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载体,关注其能力的提升。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则需要把握审美教育的三个要点,只有认识到这些,并最大范围挖掘其价值,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再渗透、再评价与再创造就显得极为关键,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能达校区)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