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批评的表现方法及其传播效果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d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不良现象和错误现象作事实陈述和说理评析的报道,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由概念可以知悉,新闻批评以揭露社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为主,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寻找负面事件中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和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批评和我国新闻界的“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目的,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作用。
  2008年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少三曾表示:“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由此可见,新闻批评,作为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不但是媒介干预社会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媒体及时、广泛、客观的报道,足以使新闻批评的对象立即感受到全社会对其施加的无形压力。
  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自己开展新闻批评的权利时,最应避免的态度就是失去理性、不负责任,在报道的写作过程中只图自己一“骂”痛快了事。我们要明确,尽管新闻批评的出发点是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使不良、不法的行为得到纠正,但批评的过程绝不仅限于“曝光”和“揭丑”,批评不是报道的终极目的,轰动效应不等于新闻价值。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报纸对于新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经济组织的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应负批评的责任。这种批评应当是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实事求是的和与人为善的。”
  实际上,好的批评报道不仅能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媒体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有《焦点访谈》深深扎根于广大观众心中“正义之剑、民主之盾”的形象,在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其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每年也都有大量批评性质的深度报道获奖。可见为公众服务的批评规范,中外如一。坚持正义、为了公众利益不畏权势、不怕艰险的记者编辑和栏目作品总是会受到公众最大的尊敬和认可。
  有经验的记者,在采用批评报道时总是按照自己对现象或事件的深刻认识和精心选择、安排,充分发挥事实的雄辩作用和逻辑力量,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事实来说话,这就是实现艺术批评的主要途径。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引用旁观者或权威人士的话来表达本意。《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4日刊登题为《昔日理科冠军Email死亡威胁好友内地高才生失常被香港科大休学》的报道,在交代该校连续有内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写道:“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告诉记者……理工科的毕业生在香港的就业前景比较严峻,内地高才生来港后很容易心理失衡。他(耿春亚)批评香港政府把教育当成产业,每年大学都拼命招生,却没有考虑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在香港的就业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由个别现象折射出的潜在问题,揭示出悲剧不断发生的一个可能原因。传播学的先驱霍夫兰经过实验表明,“最初,来自可靠度较低的信源的信息被受众忽视,其传播效果比来自可靠度较高的信源的信息小得多”。在批评报道中,事实来源的可信度、知名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大,受众接受度也越高;而可信度、知名度越低,受众接受度也越低。什么样的来源人们觉得可信度、知名度高呢?一般来说,一是指提供消息的人或单位的信誉度、知名度和权威性;二是指传播批评报道的媒体的信誉度、知名度和权威性。可以想象,这一话语倘若由并未在香港高校生活过的作者轻率说出,则可能不具代表性,显得牵强而缺乏说服力。
  采取提问题的方式进行批评。提问题的新闻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外在环境、内在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持完全客观态度的作者严格停留在叙述事实的层面上,自己不作判断、不下结论、不提建议。这种方式适用范围较广,使用较多,能广泛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反面事物”,例如困难、缺点、错误等,而不至于产生主观、片面、不实事求是的偏差。如《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日刊发的《领导的子女当领导?网络曝光本溪3名拟任干部人选都是领导子女》、《泰州晚报》2008年4月15日发表的《防治职业病,一个严峻的课题》、《南方农村报》2007年12月29日发表的《“我们为何不能给农产品定价”》和2007年3月19日发表的《工人工资低,因厂家利润少?》等报道,都属于这种类型。提问题的新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们往往在问题产生的萌芽状态就予以揭露出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能够走到实际前面去指导实际,和过去那种等到问题解决了或者已经得出结论才去报道的批评性新闻比较起来,其指导作用和战斗作用显然要强得多。
  运用带揭示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来隐含批评。河南宜阳县有一条长达24.7公里的宜洛南渠,没有任何防护措施,10年来淹死过至少80名无辜群众,其中60多个是未成年儿童。在群众日益高涨的“为什么不修护栏”的呼声面前,“没钱修护栏,也没责任修”成了当地有关部门年复一年的说法。为此,《新京报》2008年4月24日发表《灌溉渠成夺命“杀手”之后》,文中追问:谁来为逝去的生命和生者的安全负责,谁又能给饱受失去至亲之痛的群众以切身保护?“杀手”不仅暗含水渠之危险,或许还有相关部门不作为的冷漠。
  运用事实对比来进行艺术批评。《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21日报道新疆和田玉产区因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玉龙喀什河挖掘过度而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标题《疯狂的和田玉:富了口袋穷了环境》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将采挖前与采挖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态状况进行比较。这类运用对比进行批评的报道,在各地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
  同一切写作方法一样,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从新闻的具体内容的要求出发,并为具体内容服务。然而一般地说,批评性新闻都不应掺进记者的议论。如果一篇批评稿的事实本身还不足以表达记者的观点,事实所包含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引申,或者想提醒读者对批评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可以加写“编者按”、“编后语”,或者配发“短评”。这样,可以保持新闻在体裁和形式上的完整、统一。
  从讲求宣传效果上,对于改进新闻批评的方式、方法,有学者提出过多种多样的意见。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感受和分析,将这些意见归类整理如下:
  一是在选题上下工夫。在版面上要推出有分量,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对工作起推动作用,又不产生负面效应的批评报道,其关键就是找好“结合点”:即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
  二是从新闻事件入手。以事件的新闻价值来吸引社会上下的关注,用事实说话,从给批评对象定性为主转变为以披露负面的新闻事件为主,跳出“是非圈”,立足“醒人”而不是“伤人”的思想,突出新闻中的主要矛盾和人物行为,从中给读者以启示。
  三是采用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对于争议性较大的议题,不妨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单一观点呈现方式,让不同意见在同一版面上“百家争鸣”,由读者自己去判断是非。
  四是务必注意“度”的把握。新闻批评要尽可能做到报道“热点”问题不增加“热度”,报道“难点”问题不增加“难度”。进行新闻批评不是牢骚的堆砌和情绪的宣泄。不注意掌握适时、适量、适宜的原则,只图一时痛快,只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批评报道过分集中,形成社会阴暗面过大或问题积重难返的现象,容易诱导群众的不满情绪,导致不安定因素滋生。新闻批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适时、适量、适宜”的“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过度则会失去平衡,也就没有了公正。
  五是不可以偏赅全。尤其是在拟题方面,切记不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通过用一群人的共同社会称谓来代指故事中的极少数个体,将负面个案的影响无限扩大化,如近来的“女博士”现象等。尤其是此类称谓的出现往往还带有歧视之嫌,不仅无利于社会风气,也不利于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塑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这与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迥然不同。在我国,新闻批评不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社会公众、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党和政府对被批评者的言行进行社会评价,因此,新闻批评更多的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实际生活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新闻批评为了取得建设性的效果,运用各种表现手段,紧紧盯住那些损害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为社会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这种监督更实际、更尖锐、更能收到普遍公认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2.李邦国、程璧晖:《改进新闻批评方法》,《中国记者》,1997年第2期。
  3.赵树义:《新闻监督的存在条件及新闻批评的艺术把握》,《新闻采编》,2000年第4期。
  4.程连红:《探索新时期批评报道的新方法》,《新闻知识》,2004年第8期。
  5.石长顺、石永军:《平衡、可信与情感:民生新闻批评报道的三项传播策略》,《新闻知识》,2007年第8期。
  6.刘学义:《新闻批评的边界》,《声屏世界》,2004年第7期。
  7.白正春:《正确地运用新闻批评的武器》,《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传统的印刷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要求了,实施改革成了迫在眉睫的必要举措。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简单地探讨了对印刷
传播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两种基本形态。语文传播是教育传播的一种,是语文教育者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语文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特定对象的活动,是语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有把语文传播归于大众传播的分类,特指运用语文手段和方法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本文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专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教
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就是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企业需求进行调查,了解企业重视的学生能力,从而调整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能力培养方向。
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语言识字量又少,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一、换一换,在比较中关注  比较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点、体悟语言风格、把握语言特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引导低年级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称象》一课中有个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把这句中换成“曹操听了摇摇头”行吗?课堂上,老师针对
由于我国科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都在不断提高。而中职学校作为不断为社会输送实用型和实践操作性人才的基地,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不
一、全球化挑战我国传统传播业    信息技术的普及挑战传统传播业。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作用于广播,广播因此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具体表现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广播使得境外广播能够轻松越过政府控制壁垒,传统的对短波电台实施干扰的广播控制手段,作用越来越有限;随着2000年3月世广卫星“亚洲之星”的发射成功,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疾步而来。亚洲之星的一个波束就
主要阐述了在中职钳工教学的现状,以及实训中经常出现的德育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法制意识。 Mainly elabor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tter-job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的新闻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式注册批准的报纸有2000多种,广播电台3000多家,电视频道3200多个,媒体产业人员达50多万人。从数量概念上来说,中国堪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体大国。但就国内的实际现状而言,真正品质优秀而且在全国影响广泛的新闻媒体却屈指可数。一方面,社会和受众对媒体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媒体却难以满足社会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增长,两者的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上升时期,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巨大的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