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少年天子汉武帝的故事,他经过五年执政,平息后宫势力、抗拒外患入侵、粉碎政变阴谋,坐稳了皇帝宝座,最后使自己的雄才大略得以实施。但我们也许并不知道,早在我国的西周时代,也有一位少年天子。
读过《诗经》的人应该知道,在 《周颂》中有一篇《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这首诗描写了西周初年关于周公和成王的一段历史,意思是:
文德武功诸侯公,赐你助祭福无量。
效忠宗周到永远,子孙保我永祯祥。
莫在封地作祸殃,尊重先王保家邦。
念你先祖立大功,光荣传统要发扬。
礼贤下士莫张扬,四方学你好榜样。
先王德行放光芒,你们诸侯要效仿,
啊!先王遗德永不忘!
通常,人们认定武王是周的开国君主。但是,被大家所忽略的是,武王在开国之后不久即病逝,其时周王室在中原刚刚立足,东方还有纣王之子武庚在蠢蠢欲动,所以,事实上完成“成周”大业的,是周公和成王。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子,名旦,因采邑在周而称周公。周公曾辅佐武王伐商,多有建功,武王死后,成王刚满十三岁,周公摄理政事辅佐成王。其时,文王尚有别的儿子在,有三个儿子合谋叛乱,是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平乱。在成王年满二十岁时,周公归政于成王,这首《烈文》就是在周公归政成王之后,成王首次以一个独立的天子身份进行祭祀所作的诗。
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位少年天子的心情:没有人知道武王死时他是否有过惶惑;没有人知道周公摄政对他来讲是“终于有了靠山”的安定心情还是更加惶惑;没有人知道他对于周公到底是一种什么感情——是源于亲情的依靠更多,还是源于政治的疑惧更多?我们只能从那少而又少的文字当中去管窥蠡测,遥想一下这位少年天子的心路历程。
克商之后的第二年,武王即生了重病,周公向祖先告祭,愿意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史官把周公的祷告装在了金縢之中,后来武王果然痊愈。这个金縢,在日后成王与周公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王死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突然继承了王位,可他的叔叔却提出要代管这笔遗产直到他成年,那么这个少年会是什么心情?他能不疑惧么?
那年秋天,天降雷电和暴风,吹倒了即将收获的禾苗,将大树连根拔起,周人大为恐惧,认为上天一定在某件事上被触怒了,于是成王赶紧到祭祀之地去开启过去的金縢寻找蛛丝马迹,“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事情该到了皆大欢喜的时候了——原来叔叔并没有二心,原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少年天子吃下了定心丸,于是做了一次高明的政治表演,他“执书而泣”,历数自己的不是,然后亲自到郊外以国礼迎接周公,叔侄俩都有了台阶下,于是齐心为他们的“家天下”奋斗起来。
我们不知道那金縢的真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出由周公导演的旨在修复君臣关系的好戏,不过想来,以周人那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程度,是不敢在祭祀的问题上作伪的。总之,这金縢成了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这之后,周公推行了封邦建国的政策,安定天下,几年之后,成王举行冠礼,周公还政于王。
于是,就有了这首《烈文》。
我们可以看看少年天子在首次以独立身份面对诸侯时都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们这些诸侯公,你们来助我祭祀,上天会保佑你们。
他说:你们要效忠我们周王室,直到永远,不只你们,你们的子子孙孙也都要这样。
——没错。他是“大宗”,是文王的长孙,武王的长子,他是周所有诸侯的宗主,他自信拥有对他们的绝对管辖权。难道不是么?就连他那英明的叔叔,曾经权倾天下的叔叔,此刻也匍匐在冠带俱全的他的面前。
他说:你们不要在封地作乱,要尊重先王所制定的规矩。你们要顾念祖先的戎马功劳,要像他们一样为我效劳。
——他的潜台词是在说:难道你们没看到作乱者的下场吗?你们的地位还能尊贵过“三监”?要是作乱,你们会给你们拼了老命才挣下基业的祖先脸上抹黑。
他说:你们要礼贤下士,好好治理封地,四方的人民都在看着你们,向你们学习;先王的恩德泽被到你们,你们要学习先王。
——四方的人民都在看着你们,他是在说,王室在四方有许多耳目,都在监视着你们,不仅仅先王的恩德泽被到你们,我的统治也会加诸于你们。
最后,他说:啊!我们不能忘了先王!
——这句话,是说给周公听的吧?别忘了我们始终是一家人,别忘了我的爷爷文王,没有他就没有你和我,别忘了我的父亲武王,他将我托孤给你,看在他的面上,您,我的叔叔,可一定要效忠于我。
这就是少年天子对着祖庙的誓词。句句有所指,柔婉的外交辞令的背后是他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成熟的执政策略。他无疑是聪慧的,懂得用最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最强烈的意义。少年天子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做得实在不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称作“治世”的局面——“成康之治”。
编辑/孙栎栎
读过《诗经》的人应该知道,在 《周颂》中有一篇《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这首诗描写了西周初年关于周公和成王的一段历史,意思是:
文德武功诸侯公,赐你助祭福无量。
效忠宗周到永远,子孙保我永祯祥。
莫在封地作祸殃,尊重先王保家邦。
念你先祖立大功,光荣传统要发扬。
礼贤下士莫张扬,四方学你好榜样。
先王德行放光芒,你们诸侯要效仿,
啊!先王遗德永不忘!
通常,人们认定武王是周的开国君主。但是,被大家所忽略的是,武王在开国之后不久即病逝,其时周王室在中原刚刚立足,东方还有纣王之子武庚在蠢蠢欲动,所以,事实上完成“成周”大业的,是周公和成王。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子,名旦,因采邑在周而称周公。周公曾辅佐武王伐商,多有建功,武王死后,成王刚满十三岁,周公摄理政事辅佐成王。其时,文王尚有别的儿子在,有三个儿子合谋叛乱,是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平乱。在成王年满二十岁时,周公归政于成王,这首《烈文》就是在周公归政成王之后,成王首次以一个独立的天子身份进行祭祀所作的诗。
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位少年天子的心情:没有人知道武王死时他是否有过惶惑;没有人知道周公摄政对他来讲是“终于有了靠山”的安定心情还是更加惶惑;没有人知道他对于周公到底是一种什么感情——是源于亲情的依靠更多,还是源于政治的疑惧更多?我们只能从那少而又少的文字当中去管窥蠡测,遥想一下这位少年天子的心路历程。
克商之后的第二年,武王即生了重病,周公向祖先告祭,愿意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史官把周公的祷告装在了金縢之中,后来武王果然痊愈。这个金縢,在日后成王与周公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王死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突然继承了王位,可他的叔叔却提出要代管这笔遗产直到他成年,那么这个少年会是什么心情?他能不疑惧么?
那年秋天,天降雷电和暴风,吹倒了即将收获的禾苗,将大树连根拔起,周人大为恐惧,认为上天一定在某件事上被触怒了,于是成王赶紧到祭祀之地去开启过去的金縢寻找蛛丝马迹,“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事情该到了皆大欢喜的时候了——原来叔叔并没有二心,原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少年天子吃下了定心丸,于是做了一次高明的政治表演,他“执书而泣”,历数自己的不是,然后亲自到郊外以国礼迎接周公,叔侄俩都有了台阶下,于是齐心为他们的“家天下”奋斗起来。
我们不知道那金縢的真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出由周公导演的旨在修复君臣关系的好戏,不过想来,以周人那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程度,是不敢在祭祀的问题上作伪的。总之,这金縢成了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这之后,周公推行了封邦建国的政策,安定天下,几年之后,成王举行冠礼,周公还政于王。
于是,就有了这首《烈文》。
我们可以看看少年天子在首次以独立身份面对诸侯时都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们这些诸侯公,你们来助我祭祀,上天会保佑你们。
他说:你们要效忠我们周王室,直到永远,不只你们,你们的子子孙孙也都要这样。
——没错。他是“大宗”,是文王的长孙,武王的长子,他是周所有诸侯的宗主,他自信拥有对他们的绝对管辖权。难道不是么?就连他那英明的叔叔,曾经权倾天下的叔叔,此刻也匍匐在冠带俱全的他的面前。
他说:你们不要在封地作乱,要尊重先王所制定的规矩。你们要顾念祖先的戎马功劳,要像他们一样为我效劳。
——他的潜台词是在说:难道你们没看到作乱者的下场吗?你们的地位还能尊贵过“三监”?要是作乱,你们会给你们拼了老命才挣下基业的祖先脸上抹黑。
他说:你们要礼贤下士,好好治理封地,四方的人民都在看着你们,向你们学习;先王的恩德泽被到你们,你们要学习先王。
——四方的人民都在看着你们,他是在说,王室在四方有许多耳目,都在监视着你们,不仅仅先王的恩德泽被到你们,我的统治也会加诸于你们。
最后,他说:啊!我们不能忘了先王!
——这句话,是说给周公听的吧?别忘了我们始终是一家人,别忘了我的爷爷文王,没有他就没有你和我,别忘了我的父亲武王,他将我托孤给你,看在他的面上,您,我的叔叔,可一定要效忠于我。
这就是少年天子对着祖庙的誓词。句句有所指,柔婉的外交辞令的背后是他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成熟的执政策略。他无疑是聪慧的,懂得用最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最强烈的意义。少年天子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做得实在不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称作“治世”的局面——“成康之治”。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