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的蓝绿空间融合路径探索——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

来源 :城乡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水而居、泽水而栖,是古人追求亲近自然的营城理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从人水争地转向人水和谐.本文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结合南淝河流域综合整治与蓝绿空间营建在规划、建设、管理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城市单条河流的尺度,围绕“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系统”总目标,以目标区域的特有问题梳理、指标体系空间构建传导、科学模拟和评价最优生态廊道为基础,从水环境综合整治、蓝绿线划定、生态岸线改造、垂河通廊构建、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滨水空间项目管控等方面,探索蓝绿空间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综合层面的融合营建路径,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提升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引导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建设实施以及蓝绿线的划定,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蓝绿空间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为主转向质量型提升为主,城市治理所面对的城镇化问题将更为复杂,也更为困难.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后期,发展速度的下降将大幅提升城市问题的解决难度,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内卷效应”不断增强.为应对挑战,亟须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治理创新.本文认为,新时期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应以保障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稳固城镇化根基,提高城镇化的稳定性.未来,城市治理体系的抓手应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国土空
以WOS核心数据库2000~2019年间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的6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对该领域研究的国家、机构、期刊、作者分布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热点风险类型有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现场风险等,热点分析方法有TOPSIS、区间分析、模糊多准则分析等,主要研究对象有建筑公司和工人、清洁能源发电和地铁项目等.关键词共现分析将研究分为3个阶段,从早期较为宏观的研究逐步形成精细化和领域化的研究分支,近年开始向知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在未来研究中,海外建设项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这个匿名性是人们对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感受的重要组成.熟悉的陌生人及其背后的人际(接触)网络,是匿名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与城乡规划者关注的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个人特征、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创新、居住隔离、公共卫生等对象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认识、理解并利用好匿名性、熟悉的陌生人、相关人际(接触)网络等,即使是在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等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在城市里的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创新是城市和区域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区域整体的创新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区域内个体城市的创新能力,也取决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水平和网络化程度.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构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群的跨城知识合作网络;然后,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其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利用多元二次指派程序模型,考察三个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三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均呈现出稳定的、渐进的发展模式,遵
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创新空间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与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空间走向紧凑、集约、高效发展,高强度发展或将成为许多城市的无奈选择.在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创新空间面临空间重构,其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机制,并基于深圳重点片区的规划实践,归纳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多层地面、空间互联、多元混合、弹性共享、立体产链五种空间组织方式,以期为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借鉴.
成都市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而且注重乡村统筹发展.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窘境,重新认识川西林盘的价值,加快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事关成都乡村振兴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前期对川西林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公园城市背景下川西林盘的规划与探索,明晰成都市乡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启示,为乡村规划创新思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