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每一名受众都已成为“屏之民”,跨屏互动传播已然成为当代媒介传播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传播实质则是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一次关系重构.这样的重构也是跨屏互动技术与受众需求的双驱动,推动传统的电视节目从传统的大屏走向“大、中、小”的多屏互动传播.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不同的屏端,跨屏行为现已应用于各行各业,跨屏接受信息的时代俨然已经来临,随着2020年疫情的突发,使得线上媒体的在线使用率大幅增涨,跨屏互动传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从跨屏互动传播创新与跨屏传播营销等层面进行探究,力争从互动传播与营销的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每一名受众都已成为“屏之民”,跨屏互动传播已然成为当代媒介传播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传播实质则是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一次关系重构.这样的重构也是跨屏互动技术与受众需求的双驱动,推动传统的电视节目从传统的大屏走向“大、中、小”的多屏互动传播.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不同的屏端,跨屏行为现已应用于各行各业,跨屏接受信息的时代俨然已经来临,随着2020年疫情的突发,使得线上媒体的在线使用率大幅增涨,跨屏互动传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从跨屏互动传播创新与跨屏传播营销等层面进行探究,力争从互动传播与营销的角度探寻当代跨屏传播的创新之路.
其他文献
圆山公园区 塑胶瓶大楼呈现环保生活 位于圆山公园区的新建展馆中,以塑胶瓶回收盖成的“流行馆”最受瞩目,该馆以远东环生方舟为外形构思来源,收集超过150万个回收塑胶瓶重制成为塑胶瓶砖建成,以坚实完全密合的蜂巢组织为结构,中间保持空心。 流行馆由台湾非常年轻的建筑师黄谦智所设计。台湾资深设计人、东喜设计总监吴东龙表示,东京也有一些大楼用到塑胶瓶概念,但是并没有像流行馆一样整栋都用塑胶瓶;银座
新时代“双一流”高校战略的提出,使高校图书馆向着深度服务教学科研的任务化方向发展,更重视学科服务的层次化与专业化。学科服务作为提供有效知识服务的系统过程,是决策支持和系统动力学的结合,将学科服务与供应链流程设计的Cardiff框架方法结合,创新性重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
文章以“西安发布”公众号为例,通过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呈现的西安城市形象,整理后发现该公众号通过相关推文,从西安的政府形象、经济、文化和民生4个方面构建了西安多元城市形象特征.
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品牌效应是维护优秀作者群的根本保证。文章从科技期刊编辑应有更好的作者服务意识和更高的服务水平,重视和善于从初次投稿作者中挖掘和发现新的优秀作者,利用数据库发现本学科领域的热点作者,通过组织或参与专题学术会议或学术研讨会发现新的优秀作者,进行或协助作者进行优秀论文评审以提升作者的荣誉感和忠诚度,优化审稿和刊出流程以更好地服务作者,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作者与期刊的凝聚力几个方面,就科技期刊发现和维护优秀作者群的策略进行总结。
为了引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针对编校标准化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及现状,结合自身编校工作经验,归纳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科技期刊出版中标准化方面的改进方向,提出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价值实现的一些思考及具体改进对策,以期编校标准化在编校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帮助科技期刊提升质量,从而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是宣传新发现、解决新问题、促进学科进步的重要途径,规范论文的写作方式对每一名研究者都很重要,通过正确的构思并撰写论文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论文从简单记录研究者所做所见的事物发展到有固定的格式和规范,它不再是简单的归纳总结,还是科研工作者劳动价值的体现。现在的论文一般包括几大部分:摘要、前言、方法、结果、总结分析、讨论等,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写作规则。这篇文章综述了论文各大部分的写作规范,以期能为科技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需要通过多元科普活动进行推广,而科普活动的宣传成效、受众面则决定了科普活动成功与否.扩大科普受众面,树立“科学普及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思维,不断提升创新科普工作的思维和能力,提升科协组织动员力和传播力,构筑普惠创新、全员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让具有情报价值的科技信息成为一种新兴的资源更加备受重视。当前,科技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入到理性思考及应用实施的阶段。文章立足于工作实践,分析了核动力研究机构科技信息管理发展的背景和需求、科技信息内容的特点;科技信息表示、存储、利用等方式的特点,提出了构建核动力研究机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的关键措施。
政务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老年人参与政务服务的障碍,为了使政务新媒体适合老年人使用,文章主要是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对已有的政务服务适老化改造的举措以及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政务新媒体适老化改造给出合理建议.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各民族对国家的态度认可,包括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和情感归属.作为各民族对共同命运的意识总和,疫情的发生为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大契机,中华民族应借此机会检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厚植情感,从而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