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4个角度对过去高考创新命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给出了应对策略。同时分析了新教材和新考纲的特点,并预测了明年高考试卷考试题目创新特点(填空题与解答题结合在一起)和考试内容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命题创新;应对策略;明年高考创新预测
由于综合高中的生源特点(基础知识较薄弱,综合能力较差),所以每年综合高中数学高考试卷一方面要控制难度,以基本题和常规题为主,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高考试卷的新颖度和区分度,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1-2道创新题,让基本功扎实,能力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达到选拔人才的效果。结合综合高中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综合高考创新题的特征是小而活,新而不难,立意巧妙。认真研究创新题的特点,可以揣摩命题教师的创新思路,深刻领会“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提高高三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知识综合,推陈出新
【例1】(江苏省2009年对口高考第20题)设数列a■的前n项和为Sn,对一切n∈N+,点(n,■)均在函数f(x)=3x+2 的图象上。
(1)求a■,a■及数列a■的通项公式;
(2)解不等式f(n)?叟Sn-22。
点评:例1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进行综合,在解题时要注意变量n的取值范围。
【例2】(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20题)已知?琢为锐角,且点(cos?琢,sin?琢)在曲线6x2+y2=5上。
(1)求cos2?琢的值
(2)求tan(2?琢-■)的值
点评:例2是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的综合题,属于浅层次的综合,改变了题目条件的给出方式,其实质仍然是三角函数题。
【应对策略】:
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出题,加强学生对不同章节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中常见的考法,可以考查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数列、三角函数作为特殊的函数常与函数、不等式进行综合,向量作为工具常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进行综合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双基训练,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出解决综合题的能力。
风水轮流转,知识轮流考
【例3】(江苏省2013年对口高考第25题)设双曲线■-■=1的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2。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渐近线l1,l2的方程;
(2)若A,B分别是l1,l2上的动点,且2AB=5F1F2。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点评:上次考查解析几何的轨迹问题,是在2005年的高考卷上。但后来,从2005年到2012年却一直未考查,这种长期未考查的知识点很容易被许多老师淡化。所以,今年再次考查这个知识点,可以说是给了所有老师一个足够的警示。
【例4】(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21题)已知数列a■满足
a■=2,a■=a■+2n,n∈N+
(1)求证:a■是a■,a■的等比中项;
(2)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点评:数列中迭加法求通项公式,在以前单招考试中一直没出现过,但在2010年的对口单招考试中却出现了。这表明,即使以前未考的知识点,未必以后不会考, 所以广大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那些书本上要求掌握的,却一直没考过的知识点。
【应对策略】:
首先:一轮复习时要有足够的广度,不能因为某个知识点近几年没考,就淡化对其复习,如利用迭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在高考中一直没有考过,但在2010年高考解答中题进行了考查;其次:在三轮复习中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知识面上不容许出现盲点,研究每一章中有哪些知识点,最近5年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未考查的知识点要进行扫盲,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的全面性,避免高考中因为复习的问题导致班级整体性的丢分。
二次加工,源于课本
【例5】(江苏省2012年对口高考第19题)设关于x的不等式x-a<1的解集为(b,3),求a+b的值。
点评:我们平时复习大多接触的是给出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而此题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了调换,给出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求其中待定系数a,b的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此题其实是从书本上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a,b的值的题目迁移而来。
【例6】(江苏省2012年对口高考第12题)若过点A(3,0)的直线l与圆C:(x+1)2+y2=1有公共点,则直线 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点评:关于上述考题,还有个小故事。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班级中部分学生围在一起,我对他们进行答疑,这时其中一个学生问到练习卷上的这样一道题目:若直线l:y=x+b与圆C:x2+y2=1有公共点,求b的取值范围。当时我给学生讲解之后,想到高考考同类型的题目可能性不大,于是将题目进行适当改动,将直线y=x+b改成了过P(0,2)的直线,其它条件不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高考题其实是从书本上练习二次加工得到。
【应对策略】:
从上述两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考题其实来源于书本和平时的练习,并对此进行适当的加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加强变式训练(条件结论互换,题目迁徙,动静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新颖,考题公平
【例7】(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11题)为赢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制高点,某工艺品厂最近设计、生产了一款工艺品进行试销,得到如下数据表:
根据该数据表,可以推测下列函数模型中能较好反映每天销售量y(单位:件)与销售单价x(单位:元/件)之间关系的是( )
关键词:命题创新;应对策略;明年高考创新预测
由于综合高中的生源特点(基础知识较薄弱,综合能力较差),所以每年综合高中数学高考试卷一方面要控制难度,以基本题和常规题为主,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高考试卷的新颖度和区分度,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1-2道创新题,让基本功扎实,能力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达到选拔人才的效果。结合综合高中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综合高考创新题的特征是小而活,新而不难,立意巧妙。认真研究创新题的特点,可以揣摩命题教师的创新思路,深刻领会“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提高高三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知识综合,推陈出新
【例1】(江苏省2009年对口高考第20题)设数列a■的前n项和为Sn,对一切n∈N+,点(n,■)均在函数f(x)=3x+2 的图象上。
(1)求a■,a■及数列a■的通项公式;
(2)解不等式f(n)?叟Sn-22。
点评:例1是数列与函数,不等式进行综合,在解题时要注意变量n的取值范围。
【例2】(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20题)已知?琢为锐角,且点(cos?琢,sin?琢)在曲线6x2+y2=5上。
(1)求cos2?琢的值
(2)求tan(2?琢-■)的值
点评:例2是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的综合题,属于浅层次的综合,改变了题目条件的给出方式,其实质仍然是三角函数题。
【应对策略】:
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出题,加强学生对不同章节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中常见的考法,可以考查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数列、三角函数作为特殊的函数常与函数、不等式进行综合,向量作为工具常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进行综合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双基训练,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出解决综合题的能力。
风水轮流转,知识轮流考
【例3】(江苏省2013年对口高考第25题)设双曲线■-■=1的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2。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渐近线l1,l2的方程;
(2)若A,B分别是l1,l2上的动点,且2AB=5F1F2。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点评:上次考查解析几何的轨迹问题,是在2005年的高考卷上。但后来,从2005年到2012年却一直未考查,这种长期未考查的知识点很容易被许多老师淡化。所以,今年再次考查这个知识点,可以说是给了所有老师一个足够的警示。
【例4】(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21题)已知数列a■满足
a■=2,a■=a■+2n,n∈N+
(1)求证:a■是a■,a■的等比中项;
(2)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点评:数列中迭加法求通项公式,在以前单招考试中一直没出现过,但在2010年的对口单招考试中却出现了。这表明,即使以前未考的知识点,未必以后不会考, 所以广大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那些书本上要求掌握的,却一直没考过的知识点。
【应对策略】:
首先:一轮复习时要有足够的广度,不能因为某个知识点近几年没考,就淡化对其复习,如利用迭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在高考中一直没有考过,但在2010年高考解答中题进行了考查;其次:在三轮复习中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知识面上不容许出现盲点,研究每一章中有哪些知识点,最近5年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未考查的知识点要进行扫盲,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的全面性,避免高考中因为复习的问题导致班级整体性的丢分。
二次加工,源于课本
【例5】(江苏省2012年对口高考第19题)设关于x的不等式x-a<1的解集为(b,3),求a+b的值。
点评:我们平时复习大多接触的是给出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而此题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了调换,给出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求其中待定系数a,b的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此题其实是从书本上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a,b的值的题目迁移而来。
【例6】(江苏省2012年对口高考第12题)若过点A(3,0)的直线l与圆C:(x+1)2+y2=1有公共点,则直线 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点评:关于上述考题,还有个小故事。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班级中部分学生围在一起,我对他们进行答疑,这时其中一个学生问到练习卷上的这样一道题目:若直线l:y=x+b与圆C:x2+y2=1有公共点,求b的取值范围。当时我给学生讲解之后,想到高考考同类型的题目可能性不大,于是将题目进行适当改动,将直线y=x+b改成了过P(0,2)的直线,其它条件不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高考题其实是从书本上练习二次加工得到。
【应对策略】:
从上述两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考题其实来源于书本和平时的练习,并对此进行适当的加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加强变式训练(条件结论互换,题目迁徙,动静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新颖,考题公平
【例7】(江苏省2010年对口高考第11题)为赢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制高点,某工艺品厂最近设计、生产了一款工艺品进行试销,得到如下数据表:
根据该数据表,可以推测下列函数模型中能较好反映每天销售量y(单位:件)与销售单价x(单位:元/件)之间关系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