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需要拥有职业体能、职业生命、职业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目前福建省的高等职业院校有50所,通过调研发现有职业体能课程设置的院校甚少,并且发展还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对职业体能的概念、分类方式模糊、缺乏教材、学校未全面要求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从而提出相关建议完善职业体能课程。
关键词:福建;高职院校;职业体能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的高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也应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育课程改革道路,做到真正培养新型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目前,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学校较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后所需的职业体能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院校专业类别所需的职业身体素质能力为目标,基于学生的专业、职业等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课程。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象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调查了解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设开设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的相关文献。根据相关文献,了解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基本情况,并了解职业体能教学的内容,从而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提供经验。
2.访谈法
对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问,调查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教学的现状,并咨询相关院校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以及职业体能教材的使用情况等。
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研究,把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加深对职业体能课程的认识。
4.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课程开展及其相关情况,对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共发放了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经查看,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信效度检验: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的回答可靠准确性,本问卷的信度系数值为0.750,大于0.6,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通过SPSS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因子载荷大于0.6,问卷效度良好。
5.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职业体能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数理统计研究。
三、职业体能的定义
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1]。
四、职业体能的分类
根据不同职业分类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教职成[2015]10号文件[2],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目录(2015年)》,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共分为五类。可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3]。
五、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现状
职业体能课程主要运用于高职院校中,而实际教学中,职业体能课程并未全面的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部分院校甚至不开设职业体能课程,选择使用选项教学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未与专业以及职业特点相匹配,弱化了职业体能在未来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可持续性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偏颇,职业体能意识淡薄
高职体育教学注重以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为主,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未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学生对职业体能的概念模糊,认为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及格就行,体育课仅满足于此。而教师对职业体能的知识亦是淡薄,缺乏职业体能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职业体能课程开设不足,分类模糊
目前职业体能主要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中,但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尚未有明确的区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50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0所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院校中(表1),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校教师认为对分类可用静态型和动态型、室内型和室外型等分类方式,这些分类不具备全面性和综合性。因而,福建省的大多数院校在开展职业体能课程中遇到难处,难以真正落实职业体能课程。
(三)缺乏职业体能教材
职业体能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教材作为指导。目前福建省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院校中仅有少数院校有职业体能教材。调查发现仅有8所院校使用职业体能教材,占总校数的16%,未使用职业体能教材达到80%,还有两所为自编教材,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主观意识编制教材,浮动性大。因而,福建省职业体能课程没有一个通用、普适的教材。(见表2)
(四)体育场地设施、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
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中专业分类为依据,总结高职院校有99类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和职业需求,从而在职业体能训练方面要根据专業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而出现了体育场地不足,仅仅有跑道和简单的单双杠等器械是不够的。在课程设置中,教育部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且必修课教学的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通过调查发现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时不到总比例的50%。数据表明,只有46%的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但受到实训、军训的影响很难达到108学时,54%的院校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课时量(表3)。同时,每年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提升,但教师数量增幅小。据调查分析,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师的职业素质满意度低,仅为12%,部分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表4)。 六、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高等职业院校旨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为一线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职业体能能力,从而適应未来岗位的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于课程设置的规定,促进了高职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不少于108学时,推动职业体能课程的发展。高职以就业为导向,其落脚点是使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岗位并可持续的开展工作,而职业体能是基础,是学生可持续性工作的基本保障。
(二)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院校有99类专业,每个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一,教学提倡的“一标一纲”“一标二纲”“一标多纲”的课程标准是以学校总的体育课程要求为基础,对于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涉及的具体体育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即职业体能课程要满足学生专业、职业的特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就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掌握职业体能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职业保健的意识。这些都是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需求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职业体能课程。
(三)凸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有的沿用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形成高职院校的体育特色教学,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兼有高等院学校体育教育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双重特色,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是一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特色体育教育道路,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四)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每学年都要进行体测,这治标不治本。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没有得到提升,学生只是为了体测而进行“临时运动”,认为体育课是为了体测而开展。而体育教师将职业体能与学生的职业相结合,明确职业体能课程的用途,广泛并终身运用在学生的职业上。这使得学生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真正用途,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而体育教师再进行专业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这就相当于将职业体能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与终身体育结合,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七、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强职业体能意识
树立职业体能的体育教育思想,适应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学生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明确职业体能和职业生存、职业保健的作用,结合职业对体能的特殊要求进行职业体能训练,以选择紧密与专业相联系、能促进职业体能发展的相关教学内容等。
(二)明确职业体能的分类
目前,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需要学者和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高职院校的99类专业以及职业特点进行明确而又全面的分类。教师要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所需的体能,可以按照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势、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肌肉力量以及工作环境进行分类。只有分类明确才能使得职业体能课程得以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三)以职业体能教育思想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要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价值观特点;制定好职业体能的教材以及所占的课时比例;体育教研部(室)加强对职业体能课程的探讨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教材内容职业倾向化,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满足学生在职场上的就业需求。
(四)建设职业体能教育的教师队伍
学校体育的开展程度以及规模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的努力。体育教师是职业体能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职业体能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强教师职业体能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师职业体能的教学能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掌握了职业体能教育的师资队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翁惠根,黄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
[2]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3]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
关键词:福建;高职院校;职业体能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的高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也应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育课程改革道路,做到真正培养新型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目前,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学校较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后所需的职业体能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院校专业类别所需的职业身体素质能力为目标,基于学生的专业、职业等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课程。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象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调查了解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设开设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的相关文献。根据相关文献,了解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基本情况,并了解职业体能教学的内容,从而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提供经验。
2.访谈法
对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问,调查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教学的现状,并咨询相关院校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以及职业体能教材的使用情况等。
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研究,把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加深对职业体能课程的认识。
4.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课程开展及其相关情况,对福建省50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共发放了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经查看,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信效度检验: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的回答可靠准确性,本问卷的信度系数值为0.750,大于0.6,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通过SPSS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因子载荷大于0.6,问卷效度良好。
5.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职业体能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数理统计研究。
三、职业体能的定义
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1]。
四、职业体能的分类
根据不同职业分类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教职成[2015]10号文件[2],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目录(2015年)》,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共分为五类。可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3]。
五、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现状
职业体能课程主要运用于高职院校中,而实际教学中,职业体能课程并未全面的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部分院校甚至不开设职业体能课程,选择使用选项教学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未与专业以及职业特点相匹配,弱化了职业体能在未来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可持续性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偏颇,职业体能意识淡薄
高职体育教学注重以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为主,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未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学生对职业体能的概念模糊,认为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及格就行,体育课仅满足于此。而教师对职业体能的知识亦是淡薄,缺乏职业体能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职业体能课程开设不足,分类模糊
目前职业体能主要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中,但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尚未有明确的区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50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0所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院校中(表1),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校教师认为对分类可用静态型和动态型、室内型和室外型等分类方式,这些分类不具备全面性和综合性。因而,福建省的大多数院校在开展职业体能课程中遇到难处,难以真正落实职业体能课程。
(三)缺乏职业体能教材
职业体能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教材作为指导。目前福建省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院校中仅有少数院校有职业体能教材。调查发现仅有8所院校使用职业体能教材,占总校数的16%,未使用职业体能教材达到80%,还有两所为自编教材,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主观意识编制教材,浮动性大。因而,福建省职业体能课程没有一个通用、普适的教材。(见表2)
(四)体育场地设施、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
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中专业分类为依据,总结高职院校有99类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和职业需求,从而在职业体能训练方面要根据专業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而出现了体育场地不足,仅仅有跑道和简单的单双杠等器械是不够的。在课程设置中,教育部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且必修课教学的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通过调查发现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时不到总比例的50%。数据表明,只有46%的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但受到实训、军训的影响很难达到108学时,54%的院校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课时量(表3)。同时,每年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提升,但教师数量增幅小。据调查分析,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师的职业素质满意度低,仅为12%,部分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表4)。 六、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高等职业院校旨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为一线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职业体能能力,从而適应未来岗位的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于课程设置的规定,促进了高职院校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不少于108学时,推动职业体能课程的发展。高职以就业为导向,其落脚点是使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岗位并可持续的开展工作,而职业体能是基础,是学生可持续性工作的基本保障。
(二)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院校有99类专业,每个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一,教学提倡的“一标一纲”“一标二纲”“一标多纲”的课程标准是以学校总的体育课程要求为基础,对于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涉及的具体体育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即职业体能课程要满足学生专业、职业的特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就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掌握职业体能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职业保健的意识。这些都是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需求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开设职业体能课程。
(三)凸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有的沿用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形成高职院校的体育特色教学,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兼有高等院学校体育教育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双重特色,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是一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特色体育教育道路,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四)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每学年都要进行体测,这治标不治本。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没有得到提升,学生只是为了体测而进行“临时运动”,认为体育课是为了体测而开展。而体育教师将职业体能与学生的职业相结合,明确职业体能课程的用途,广泛并终身运用在学生的职业上。这使得学生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真正用途,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而体育教师再进行专业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这就相当于将职业体能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与终身体育结合,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七、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强职业体能意识
树立职业体能的体育教育思想,适应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学生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明确职业体能和职业生存、职业保健的作用,结合职业对体能的特殊要求进行职业体能训练,以选择紧密与专业相联系、能促进职业体能发展的相关教学内容等。
(二)明确职业体能的分类
目前,对于职业体能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需要学者和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高职院校的99类专业以及职业特点进行明确而又全面的分类。教师要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所需的体能,可以按照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势、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肌肉力量以及工作环境进行分类。只有分类明确才能使得职业体能课程得以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三)以职业体能教育思想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要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价值观特点;制定好职业体能的教材以及所占的课时比例;体育教研部(室)加强对职业体能课程的探讨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教材内容职业倾向化,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满足学生在职场上的就业需求。
(四)建设职业体能教育的教师队伍
学校体育的开展程度以及规模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的努力。体育教师是职业体能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职业体能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强教师职业体能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师职业体能的教学能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掌握了职业体能教育的师资队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翁惠根,黄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
[2]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3]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