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发挥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笔者对所在幼儿园近几年的环境创设进行了思考。从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调整和落实,到如何优化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环境,满足各个层面孩子的不同需求,笔者对此进行了粗浅的阐述,旨在给广大幼教同行以思考。
一、有效确立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意义
环境创设评比是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幼儿园环境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园环境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但是,有的评价无标准,导致环境创设没有目标和方向;有的评价有标准但无具体操作内容,导致环境创设内容空泛。《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为了贯彻《指南》的精神,确立有效的环境评价标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具体来说,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有效确立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一)给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
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确立后,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参照“标准”为环境创设目标,一改以往茫然无措、杂乱无章的状态。在对环境创设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们的状态好多了,对目标了然于胸,思路明晰,工作的目的性非常强,速度节奏显得有条不紊。特别是在对自然物的运用上,不仅种类范围扩大了,收集的量也在增加。教师们以前进行环境创设时仅仅是对前一次的环境做局部调整,而现在则是大范围的积极开展。
(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指南》和“标准”的认真贯彻,其成果都会切实反映在孩子们的身上,真正受益的还是孩子们。孩子们只有参与才会有感受,只有参与才会去关注,只有参与才能从自己创设的环境中获得身心愉悦。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美丽的色彩,丰富了孩子们的视觉;为孩子们准备了多样的自然物,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每一个操作材料都能引发孩子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每一个角落都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可以说,环境创设评价体系的调整,转变了幼儿园的班级环境,使得每一个孩子的神经细胞都活跃了起来。孩子们与环境的充分互动,让孩子们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相互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有效确立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最大意义,也是对贯彻《指南》精神最好的诠释。
二、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具体运用
在《指南》精神的导引下,我园教师团队对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摸索,逐步调整和落实了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我园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经过反复思考、交流、探讨,分别从“艺术性”“课程性”“实效性”“参与性”和“持续性”五个方面确立了环境布置的评价标准。
(一)从艺术性的角度确立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从艺术本身来看,其价值有审美、认识、娱乐等,其中审美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和审美需要也是幼儿精神成长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艺术性着重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和谐
班级环境的和谐,色彩尤为重要,合理运用颜色关系到环境的整体效果。教师要选好班级环境的主要颜色,但注意颜色不要太多,巧用近色调,使整个教室的色调协调统一。
2.自然物的运用
《指南》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我们鼓励家长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自然美;也可以带幼儿去接触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传统艺术,参观剧院和博物馆,让孩子们置身其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陶冶。而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该更多地把自然物“请进”幼儿园,让幼儿置身于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让自然物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朴素美去“唤醒”幼儿的环境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欣赏;让幼儿能够自主地观察、感知、美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生活环境和自然物。通过艺术创作,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从课程性的角度确立
环境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结合课程。所以,我们从课程性的角度确立了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主题鲜明
幼儿园的活动内容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主题活动的开展非常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主题情境下,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知。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该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到整个环境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各类环境。如: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老师们参照评价标准,在环境创设方面营造出春天的氛围,让幼儿通过折纸、剪纸、绘画、手工、装饰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春天的美。
2.适龄性
课程性的环境还体现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区角为例,我们的区域活动环境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即时效果,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区角的设置应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如娃娃家、故事角、自然角等。中班幼儿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经验,可以开设表演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区角。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中班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既要增设区角,又要适当地增加难度。如:在科学区中增设“磁铁探索”“沉与浮”等操作角和实验角,在益智区开设各种棋类游戏。环境创设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布置环境,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可以使活动区角更具吸引力。
(三)从实效性的角度确立
幼儿园环境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更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实用”“贴近幼儿”“贴近当下”,这应该成为环境创设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因素。我们提出环境要具有“操作性”的新评价标准,即要层次分明、体现教学。这就要求在创设主题墙和区角时,要有幼儿“可操作”的环境,要能实实在在体现教育的价值。例如,在大班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环境创设,主题墙上有“找找我的名字”“写写我的名字”,由此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还有“我推荐”“我会写”“我会说”等板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为幼儿的幼小衔接服务。 (四)从参与性的角度确立
从环境布置“参与性”的角度出发,应重点突出“师幼互动”和“亲子参与”。在环境创设时,幼儿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就会越喜欢,完成后的关注度也会越高,互相交流的话题也会更多。因此,教师应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班级中要布置一个新墙饰或开设一个新区角时,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商量如何创设。如该用什么材料制作,先用什么颜色,谁来负责收集,谁来负责完成……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环境才能和幼儿产生更多的互动。
(五)从持续性的角度确立
在以往的环境创设中,教师会把活动室的每个角落都布置满。环境可以反映并促进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学习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教师需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创设出的环境要能够持续引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并促使幼儿在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中能够主动地获得各方面发展。所以,教师需用“持续性”的评价标准来反思、监督环境创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往往会适当地留出一些“空白”,来等待幼儿的不断完善。
通过一段时间的班级环境创设,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收效也非常明显。现在,走进很多班级的教室,我们首先就会有视觉上的“大爆炸”。“生活自然物大爆炸”:经过孩子们美化加工的纸袋、纸扇、瓶瓶罐罐,在老师的创意引领下展现出自然朴素又极具艺术性的特质美;“色彩大爆炸”:多姿多彩的班级环境是那么和谐、灵动,充满视觉魅力;“操作玩具大爆炸”:各种自制科探玩教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体现在环境创设之中,其教育价值则切实落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每个班级的环境创设都是根据带班老师所擅长的专业技能而体现的,所以优势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层面,再给予班级科学合理的评价,如同教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样,我们的评价同样也要保护老师们工作的自尊心。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给予教师们正面积极的引导,鼓励每个老师在肯定自己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去发现他人的长处,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我们要做到“百花齐放各有姿态,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尊重、欣赏、不断创新,是我们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标准核心价值的导向作用将继续跟进我们的环境创设工作,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P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一、有效确立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意义
环境创设评比是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幼儿园环境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园环境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但是,有的评价无标准,导致环境创设没有目标和方向;有的评价有标准但无具体操作内容,导致环境创设内容空泛。《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为了贯彻《指南》的精神,确立有效的环境评价标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具体来说,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有效确立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一)给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
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确立后,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参照“标准”为环境创设目标,一改以往茫然无措、杂乱无章的状态。在对环境创设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们的状态好多了,对目标了然于胸,思路明晰,工作的目的性非常强,速度节奏显得有条不紊。特别是在对自然物的运用上,不仅种类范围扩大了,收集的量也在增加。教师们以前进行环境创设时仅仅是对前一次的环境做局部调整,而现在则是大范围的积极开展。
(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指南》和“标准”的认真贯彻,其成果都会切实反映在孩子们的身上,真正受益的还是孩子们。孩子们只有参与才会有感受,只有参与才会去关注,只有参与才能从自己创设的环境中获得身心愉悦。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美丽的色彩,丰富了孩子们的视觉;为孩子们准备了多样的自然物,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每一个操作材料都能引发孩子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每一个角落都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可以说,环境创设评价体系的调整,转变了幼儿园的班级环境,使得每一个孩子的神经细胞都活跃了起来。孩子们与环境的充分互动,让孩子们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相互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有效确立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最大意义,也是对贯彻《指南》精神最好的诠释。
二、环境创设评价标准的具体运用
在《指南》精神的导引下,我园教师团队对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摸索,逐步调整和落实了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我园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经过反复思考、交流、探讨,分别从“艺术性”“课程性”“实效性”“参与性”和“持续性”五个方面确立了环境布置的评价标准。
(一)从艺术性的角度确立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从艺术本身来看,其价值有审美、认识、娱乐等,其中审美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和审美需要也是幼儿精神成长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艺术性着重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和谐
班级环境的和谐,色彩尤为重要,合理运用颜色关系到环境的整体效果。教师要选好班级环境的主要颜色,但注意颜色不要太多,巧用近色调,使整个教室的色调协调统一。
2.自然物的运用
《指南》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我们鼓励家长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自然美;也可以带幼儿去接触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传统艺术,参观剧院和博物馆,让孩子们置身其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陶冶。而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该更多地把自然物“请进”幼儿园,让幼儿置身于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让自然物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朴素美去“唤醒”幼儿的环境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欣赏;让幼儿能够自主地观察、感知、美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生活环境和自然物。通过艺术创作,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从课程性的角度确立
环境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结合课程。所以,我们从课程性的角度确立了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主题鲜明
幼儿园的活动内容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主题活动的开展非常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主题情境下,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知。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该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到整个环境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各类环境。如: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老师们参照评价标准,在环境创设方面营造出春天的氛围,让幼儿通过折纸、剪纸、绘画、手工、装饰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春天的美。
2.适龄性
课程性的环境还体现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区角为例,我们的区域活动环境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即时效果,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区角的设置应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如娃娃家、故事角、自然角等。中班幼儿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经验,可以开设表演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区角。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中班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既要增设区角,又要适当地增加难度。如:在科学区中增设“磁铁探索”“沉与浮”等操作角和实验角,在益智区开设各种棋类游戏。环境创设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布置环境,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可以使活动区角更具吸引力。
(三)从实效性的角度确立
幼儿园环境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更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实用”“贴近幼儿”“贴近当下”,这应该成为环境创设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因素。我们提出环境要具有“操作性”的新评价标准,即要层次分明、体现教学。这就要求在创设主题墙和区角时,要有幼儿“可操作”的环境,要能实实在在体现教育的价值。例如,在大班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环境创设,主题墙上有“找找我的名字”“写写我的名字”,由此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还有“我推荐”“我会写”“我会说”等板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为幼儿的幼小衔接服务。 (四)从参与性的角度确立
从环境布置“参与性”的角度出发,应重点突出“师幼互动”和“亲子参与”。在环境创设时,幼儿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就会越喜欢,完成后的关注度也会越高,互相交流的话题也会更多。因此,教师应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班级中要布置一个新墙饰或开设一个新区角时,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商量如何创设。如该用什么材料制作,先用什么颜色,谁来负责收集,谁来负责完成……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环境才能和幼儿产生更多的互动。
(五)从持续性的角度确立
在以往的环境创设中,教师会把活动室的每个角落都布置满。环境可以反映并促进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学习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教师需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创设出的环境要能够持续引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并促使幼儿在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中能够主动地获得各方面发展。所以,教师需用“持续性”的评价标准来反思、监督环境创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往往会适当地留出一些“空白”,来等待幼儿的不断完善。
通过一段时间的班级环境创设,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收效也非常明显。现在,走进很多班级的教室,我们首先就会有视觉上的“大爆炸”。“生活自然物大爆炸”:经过孩子们美化加工的纸袋、纸扇、瓶瓶罐罐,在老师的创意引领下展现出自然朴素又极具艺术性的特质美;“色彩大爆炸”:多姿多彩的班级环境是那么和谐、灵动,充满视觉魅力;“操作玩具大爆炸”:各种自制科探玩教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体现在环境创设之中,其教育价值则切实落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每个班级的环境创设都是根据带班老师所擅长的专业技能而体现的,所以优势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层面,再给予班级科学合理的评价,如同教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样,我们的评价同样也要保护老师们工作的自尊心。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给予教师们正面积极的引导,鼓励每个老师在肯定自己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去发现他人的长处,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我们要做到“百花齐放各有姿态,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尊重、欣赏、不断创新,是我们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标准核心价值的导向作用将继续跟进我们的环境创设工作,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P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