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名屠夫,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以杀猪卖肉为生,素日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对母亲非常孝顺,爱妻惧妻,深得街坊邻里好评。机缘巧合之下,专诸受到伍子胥的赏识,后经伍子胥的推荐,做了公子光的“门客”。
所谓“门客”,是指或凭真才实学充当权贵谋士,或当权贵保镖混吃混喝。最低等的门客可以得到温饱,最高级的则食有魚、出有车。在公子光的众多“门客”中,专诸的地位不一般——公子光对专诸礼遇有加,“善客待之”,还曾说“光之身,子之身也”。因此,才有了后来专诸为报公子光知遇之恩刺杀吴王僚的故事。
专诸的主人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祖上几代都是吴王。本来“王”这种职位是世袭的——父传子,子传孙就是了。可这一惯例被公子光的爷爷寿梦打破了。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光的父亲是老大,另外还有二叔、三叔、四叔。爷爷偏爱四叔,为了能够把王位正大光明地传给老四,老人家宣布了他“创新”的“王位继承法”,那就是:等我去世了,王位给老大,老大去世了,王位给老二,以此类推,最后就能传到老四。后来,老人家还没有来得及制定“新版继承法”的细则就去世了,为以后的事件埋下了的隐患。
一开始儿子们还算听话,王位就这样由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也算相安无事。但偏偏当老三传给老四的时候,没承想四叔根本不要。于是,老三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也就是吴王僚。
这下公子光不干了。如果按照爷爷制定的“弟继兄位”,那应该四叔当王,如果按照传统的“子继父位”,那应该我当王。长子长孙在此,凭什么僚能继承王位?他心中愤慨难平,于是私下招兵买马,招募门客,为扳倒吴王僚做准备。专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作为“死士”招揽到公子光门下的。
但专诸并没有觉得自己是“被利用”了。试想,一个穷光蛋,受到皇亲贵胄的赏识,吃穿用度皆是上品,那是何等的荣耀?仗义耿直的专诸受宠若惊,认为唯有帮公子光除掉吴王僚,才能报答这等恩情。
当他知道吴王僚最爱吃鱼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专诸辞别老母和妻子,只身来到太湖公的家。
太湖公是当地最有名的厨师,很喜欢跟别人切磋厨艺。因为听人提起过专诸为人不错,所以他很高兴和专诸交流厨艺。太湖公对专诸说:“我正在研究鱼的一种新做法,叫羊方藏鱼。正好你来了,我们可以一起试着做。”
专诸一听就瞪大了眼睛问:“您说的是上古年间彭祖爷传下来的做法?”
太湖公笑道:“你听说过啊?看来还是懂得烹饪之道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善烹调,民间奉其为烹调的祖师爷。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他做的‘羊方藏鱼’鲜美无比。正是这道菜,促成了‘鱼’‘羊’相合成了一个‘鲜’字。”
专诸恍然大悟道:“听您一说真是长见识。原来这鱼和羊放一起真能煮出人间极品美味!”
太湖公负责收拾鱼:将一条大约一斤重的鳜鱼刮净鱼鳞,掏出内脏,将鱼里里外外清洗干净,然后放到案板上剔去主骨,将鱼肉切成大片,用姜盐腌制备用。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专诸则处理羊肉:选二斤上好的肋条肉,煮一锅水,先将羊肉冷水下锅,煮至断生捞出,用姜盐汁擦抹均匀,稍微腌一下。那一锅煮过羊肉的水,撇去浮沫,放在一边,等待里边的絮状物沉淀到锅底后备用。
羊肉冷水下锅的好处是:让肉中的蛋白质慢慢受热,避免了由于温度骤变而使得肉质发紧。而且在温度逐步升高的过程中,肉里的血水也会更多地释放出来,排除腥气较重的血沫,肉本身的腥膻味会大大减少。
当然,专诸肯定不知道羊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更不可能知道蛋白质受热后会变硬,他只是在日常的烹调实践中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冷水下锅焯过的肉,膻味小,肉质也不会老。
太湖公看到专诸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他让专诸把羊肉从侧面划一个大口子,将腌制好的鱼片一片片地码进去。太湖公则进屋,拿出一个陶罐(类似现在的砂锅),置于火上,又端过已经澄清的煮过羊肉的水,慢慢倒入“砂锅”中,然后捏了一小把盐,又放了几片姜,倒了两杯自家酿的酒,还有两滴醋。此时,专诸也成功地将全部鱼片都放入羊肉中,并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入锅中,盖上盖子,开始炖煮。
此时,两个人长舒一口气。专诸和太湖公各端一杯茶,守在炉边,偶尔聊两句天。更多的时候,二人眼睛都盯向那个“砂锅”,各自想着心事。慢慢地,屋中飘满了浓郁的鲜味。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锅子里“咕嘟咕嘟”的声音越来越弱,汤汁越来越浓稠。太湖公说:“好了!”
专诸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离吴王僚更近了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专诸每天都制作一锅“羊方藏鱼”,放什么调料,放多少,都要尝试多次。虽然那时候的调料与现在相比真是少之又少,但因陋就简并不意味着将就。在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将事情做到极致,这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功者的秘诀。
可是,只有一道拿手菜,就想吸引到吴王僚,太难了。于是专诸又跟太湖公提出要学做太湖鱼。
太湖公非常喜爱这个勤劳又肯钻研的年轻人,饮食这门手艺,就是要传给这样的人,才可以发扬光大。于是,太湖公毫不吝啬地教专诸做太湖鱼。
太湖鱼的做法有点像现在的糖醋鱼。只是在春秋时期,糖和醋都属于“奢侈品”,难得而珍贵,一般老百姓家是没有的。专诸有公子光的资助,做“厨子”的目的性又那么明确,学这道高档菜品当然不在话下。
经过几个月的研制,太湖公与专诸进一步改进了做法,将太湖鱼做到了极致:选择二斤左右的鲤鱼,将鱼头切下剖开,并轻轻拍平,将鱼身部分片开,去脊骨、胸刺,在鱼身上刻出菱形刀纹,然后用酒和盐均匀涂抹鱼身。
太湖公烧热铁锅,放上猪油,扔进去一片姜,待姜被油炸出香味之时,太湖公手提鱼尾,将两片鱼同时轻轻放入油锅中,以小火炸,直至鱼身变成金黄色,捞出,并列整齐地摆在盘中。此时,油温已经很高了。太湖公又将鱼头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摆盘。
在太湖公忙的时候,专诸早已准备好了葱末、姜末、糖、醋、酒等调味汁,并且在另外一口锅里放了少许油,将调味汁熬制得浓稠鲜香,让糖与醋的酸甜口感充分融合,然后将调味汁浇到摆好盘的鱼身上,制成了口感酸甜,外焦里嫩的太湖鱼!
几年后,天下人皆知:公子光府上有一位妙手厨师,做鱼做得登峰造极,无人能敌。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把吴王僚从守卫森严的皇宫里引入“瓮”中的好理由:请王来吃鱼。四月的江南,阴雨凄凄。我们猜不到吴王僚最终为何会答应这个邀请,是经受不住天下至鲜的诱惑?还是要昭告世人自己有王者之尊,根本不怕阴谋诡计?亦或是为了稳定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而来示好?我们只知道,他去了,且一去无回。但吴王僚毕竟是君王,没有那么大意,赴宴当天的护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
等待,耐心地等待。
当宴会接近尾声,兵将防备松懈开始坐下来饮酒吃菜的时候,专诸端出了那道大轴菜——太湖鱼。由于技法娴熟,花刀打得深而不断,在浓稠油亮的酱汁下,鱼形漂亮极了。大家的目光都被这条大鱼所吸引,都在期待品尝它的鲜美之味。
时机已到。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专诸将鱼肠剑藏在了太湖鱼腹,献鱼时拔剑刺杀了吴王僚,而他自己也舍身成仁,被武士砸成了肉饼。
义士与厨师、鱼与报恩,这就是专诸烹“鲜”刺王僚的故事。
所谓“门客”,是指或凭真才实学充当权贵谋士,或当权贵保镖混吃混喝。最低等的门客可以得到温饱,最高级的则食有魚、出有车。在公子光的众多“门客”中,专诸的地位不一般——公子光对专诸礼遇有加,“善客待之”,还曾说“光之身,子之身也”。因此,才有了后来专诸为报公子光知遇之恩刺杀吴王僚的故事。
祸起弟继兄位
专诸的主人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君主,祖上几代都是吴王。本来“王”这种职位是世袭的——父传子,子传孙就是了。可这一惯例被公子光的爷爷寿梦打破了。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光的父亲是老大,另外还有二叔、三叔、四叔。爷爷偏爱四叔,为了能够把王位正大光明地传给老四,老人家宣布了他“创新”的“王位继承法”,那就是:等我去世了,王位给老大,老大去世了,王位给老二,以此类推,最后就能传到老四。后来,老人家还没有来得及制定“新版继承法”的细则就去世了,为以后的事件埋下了的隐患。
一开始儿子们还算听话,王位就这样由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也算相安无事。但偏偏当老三传给老四的时候,没承想四叔根本不要。于是,老三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也就是吴王僚。
这下公子光不干了。如果按照爷爷制定的“弟继兄位”,那应该四叔当王,如果按照传统的“子继父位”,那应该我当王。长子长孙在此,凭什么僚能继承王位?他心中愤慨难平,于是私下招兵买马,招募门客,为扳倒吴王僚做准备。专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作为“死士”招揽到公子光门下的。
但专诸并没有觉得自己是“被利用”了。试想,一个穷光蛋,受到皇亲贵胄的赏识,吃穿用度皆是上品,那是何等的荣耀?仗义耿直的专诸受宠若惊,认为唯有帮公子光除掉吴王僚,才能报答这等恩情。
当他知道吴王僚最爱吃鱼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报恩之路始于厨房
专诸辞别老母和妻子,只身来到太湖公的家。
太湖公是当地最有名的厨师,很喜欢跟别人切磋厨艺。因为听人提起过专诸为人不错,所以他很高兴和专诸交流厨艺。太湖公对专诸说:“我正在研究鱼的一种新做法,叫羊方藏鱼。正好你来了,我们可以一起试着做。”
专诸一听就瞪大了眼睛问:“您说的是上古年间彭祖爷传下来的做法?”
太湖公笑道:“你听说过啊?看来还是懂得烹饪之道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善烹调,民间奉其为烹调的祖师爷。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他做的‘羊方藏鱼’鲜美无比。正是这道菜,促成了‘鱼’‘羊’相合成了一个‘鲜’字。”
专诸恍然大悟道:“听您一说真是长见识。原来这鱼和羊放一起真能煮出人间极品美味!”
太湖公负责收拾鱼:将一条大约一斤重的鳜鱼刮净鱼鳞,掏出内脏,将鱼里里外外清洗干净,然后放到案板上剔去主骨,将鱼肉切成大片,用姜盐腌制备用。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专诸则处理羊肉:选二斤上好的肋条肉,煮一锅水,先将羊肉冷水下锅,煮至断生捞出,用姜盐汁擦抹均匀,稍微腌一下。那一锅煮过羊肉的水,撇去浮沫,放在一边,等待里边的絮状物沉淀到锅底后备用。
羊肉冷水下锅的好处是:让肉中的蛋白质慢慢受热,避免了由于温度骤变而使得肉质发紧。而且在温度逐步升高的过程中,肉里的血水也会更多地释放出来,排除腥气较重的血沫,肉本身的腥膻味会大大减少。
当然,专诸肯定不知道羊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更不可能知道蛋白质受热后会变硬,他只是在日常的烹调实践中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冷水下锅焯过的肉,膻味小,肉质也不会老。
太湖公看到专诸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满意地点了点头。接下来,他让专诸把羊肉从侧面划一个大口子,将腌制好的鱼片一片片地码进去。太湖公则进屋,拿出一个陶罐(类似现在的砂锅),置于火上,又端过已经澄清的煮过羊肉的水,慢慢倒入“砂锅”中,然后捏了一小把盐,又放了几片姜,倒了两杯自家酿的酒,还有两滴醋。此时,专诸也成功地将全部鱼片都放入羊肉中,并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入锅中,盖上盖子,开始炖煮。
此时,两个人长舒一口气。专诸和太湖公各端一杯茶,守在炉边,偶尔聊两句天。更多的时候,二人眼睛都盯向那个“砂锅”,各自想着心事。慢慢地,屋中飘满了浓郁的鲜味。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锅子里“咕嘟咕嘟”的声音越来越弱,汤汁越来越浓稠。太湖公说:“好了!”
专诸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离吴王僚更近了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专诸每天都制作一锅“羊方藏鱼”,放什么调料,放多少,都要尝试多次。虽然那时候的调料与现在相比真是少之又少,但因陋就简并不意味着将就。在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将事情做到极致,这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功者的秘诀。
可是,只有一道拿手菜,就想吸引到吴王僚,太难了。于是专诸又跟太湖公提出要学做太湖鱼。
太湖公非常喜爱这个勤劳又肯钻研的年轻人,饮食这门手艺,就是要传给这样的人,才可以发扬光大。于是,太湖公毫不吝啬地教专诸做太湖鱼。
太湖鱼的做法有点像现在的糖醋鱼。只是在春秋时期,糖和醋都属于“奢侈品”,难得而珍贵,一般老百姓家是没有的。专诸有公子光的资助,做“厨子”的目的性又那么明确,学这道高档菜品当然不在话下。
经过几个月的研制,太湖公与专诸进一步改进了做法,将太湖鱼做到了极致:选择二斤左右的鲤鱼,将鱼头切下剖开,并轻轻拍平,将鱼身部分片开,去脊骨、胸刺,在鱼身上刻出菱形刀纹,然后用酒和盐均匀涂抹鱼身。
太湖公烧热铁锅,放上猪油,扔进去一片姜,待姜被油炸出香味之时,太湖公手提鱼尾,将两片鱼同时轻轻放入油锅中,以小火炸,直至鱼身变成金黄色,捞出,并列整齐地摆在盘中。此时,油温已经很高了。太湖公又将鱼头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摆盘。
在太湖公忙的时候,专诸早已准备好了葱末、姜末、糖、醋、酒等调味汁,并且在另外一口锅里放了少许油,将调味汁熬制得浓稠鲜香,让糖与醋的酸甜口感充分融合,然后将调味汁浇到摆好盘的鱼身上,制成了口感酸甜,外焦里嫩的太湖鱼!
鱼肠藏剑
几年后,天下人皆知:公子光府上有一位妙手厨师,做鱼做得登峰造极,无人能敌。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把吴王僚从守卫森严的皇宫里引入“瓮”中的好理由:请王来吃鱼。四月的江南,阴雨凄凄。我们猜不到吴王僚最终为何会答应这个邀请,是经受不住天下至鲜的诱惑?还是要昭告世人自己有王者之尊,根本不怕阴谋诡计?亦或是为了稳定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而来示好?我们只知道,他去了,且一去无回。但吴王僚毕竟是君王,没有那么大意,赴宴当天的护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
等待,耐心地等待。
当宴会接近尾声,兵将防备松懈开始坐下来饮酒吃菜的时候,专诸端出了那道大轴菜——太湖鱼。由于技法娴熟,花刀打得深而不断,在浓稠油亮的酱汁下,鱼形漂亮极了。大家的目光都被这条大鱼所吸引,都在期待品尝它的鲜美之味。
时机已到。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专诸将鱼肠剑藏在了太湖鱼腹,献鱼时拔剑刺杀了吴王僚,而他自己也舍身成仁,被武士砸成了肉饼。
义士与厨师、鱼与报恩,这就是专诸烹“鲜”刺王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