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在家庭医生式服务视角下南充市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的知信行调查,分析精准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对发展精准医疗事业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利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南充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结果:①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频率对互联网深入医疗环境的不同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多数居民认为基因检测能够预知个体健康状况,32.6%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会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两者并存的占50.7%;④有54.4%的居民表示尚未接触互联网医疗,且居民最希望通过视频讲解来了解精准医疗。结论:家庭医生视角下南充市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有较为普遍的理解,但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应借助新媒体等方式采用视频讲解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精准医疗;南充市居民对精准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景看好,但由于目前推行精准医疗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模式体系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阻碍,對此做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医生;精准医疗;互联网+;认知;态度;行为
引言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与医疗模式[1]。2015年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互联网医疗[2],同年习总书记指示建立我国精准医疗战略发展专家组,国家计划至2030年为精准医疗发展提供600亿元财政支持,并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同时,我国对基因检测等关键技术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宽[3],当下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且近年来精准医疗与互联网科技创新也紧密联系起来。国内研究指出,2017年我国互联网医疗投资金额达到100亿[4],互联网医疗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发展前景巨大,但医疗效果不稳定,缺乏标准,药品、医疗主体监管[4-6]等问题阻碍其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的知信行调查,了解“互联网+”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南充市家庭医生式服务视角下精准医疗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南充市高坪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合计1200人。调查内容包括:①居民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②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二)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
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待调查员对调查对象动员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和意义后,发放问卷,以询问形式、自填方式完成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9份,有效问卷985份。问卷回收率96.5%,有效率84.9%。本次被调查的居民中,男性450人(45.6%),女性536人(54.4%);20岁以下275人(27.9%),21-30岁424人(43%),31-40岁176人(18.2%),41-50岁36人(3.7%),51-60岁41人(4.2%),60岁以上31人(3.1%);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者326人(33.1%),大专131人(13.3%),大学本科476人(48.3%),硕士及以上53人(5.4%)。
(二)调查对象对精准医疗的认知情况
经调查发现,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率较高,56%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有一定的认知,4.5%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而从未了解或者接触过的居民有39.6%。可以看出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只有极少数人真正了解其内涵和实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832,P=0.000)。学历为本科以上,年龄在21-30岁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了解程度高于其他人群。
(三)调查对象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
在对居民是否赞同互联网深入当下医疗环境的调查中发现,认为应该经常查询108人、有时查询248人、很少查询199人、从不查询149人;认为不应该经常查询8人、有时查询22人、很少查询3人、从不查询0;不清楚是否应该经常查询11人、有时查询27人、很少查询59人、从不查询152人。说明多数居民认为互联网应该深入当下医疗环境(71.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运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频率对互联网深入医疗环境的不同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06,P=0.000)。经常使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居民,越赞同互联网深入当前医疗环境。
(四)调查对象对互联网+下精准医疗的态度
在对居民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发展趋向的调查中,43.3%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应偏向于精密的医学仪器检查,38.1%居民认为应偏向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认为应偏向分子水平监测的占34.2%,还有54.6%的居民认为都应该注重。在居民对基因检测预测个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多数居民认为基因检测能够预知个体健康状况。在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模式对比的调查中,32.6%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会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两者并存的占50.7%。
(五)居民运用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行为
从已有的实践看,移动互联网在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方面都已经有所应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最多的互联网医疗行为依次为,预约诊疗(37.8%)、候诊提醒(29%)、诊疗报告查询(25.8%),但仍有54.4%的居民表示尚未接触互联网医疗。通过对居民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调查,39.6%的居民希望通过视频讲解来了解精准医疗,20.6%的居民希望借助于图文结合来了解精准医疗,19.7%的居民希望有专人宣讲从而进一步理解精准医疗,11.30%的居民希望通过图片宣传了解精准医疗,还有8.9%的居民希望通过文字报道了解精准医疗。 三、讨论和建议
(一)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情况和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南充市居民对精准医疗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了解精准医疗的内涵与实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较于其他人群,学历为本科以上,年龄在21-30岁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了解程度更高。居民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为视频讲解,其次为图文结合方式了解精准医疗。建议以视频讲解方式为主提高居民对精准医疗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社区宣传栏、公开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精准医疗及其相关知识。
(二)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态度
经调查发现,经常通过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居民,越赞同互联网深入当前医疗环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运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频率对互联网深入医疗环境的不同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常使用互联网对相关问题进行查询的居民对于當前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了解程度要好于不了解、不关注的居民。随着互联网深入医疗领域,如电子病历的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发展,可实现不同医院间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7],在就诊过程中省去了许多检查的环节,医生可直接利用患者病历中已有的检查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就家庭医生来说,认真做好签约居民电子病历基本信息录入的工作,同时加强继续教育,不断了解医学最新、最前沿的领域所提出的各种新概念、新思想,更好的完成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对接工作,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在对居民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发展趋向的调查中,43.3%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应偏向于精密的医学仪器检查,38.1%居民认为应偏向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认为应偏向分子水平监测的占34.2%,还有54.6%的居民认为都应该注重。美国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围绕基因组、蛋白组等方面的监测,也就是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针对个体化的病理特征进行治疗;而我国所指的精准医疗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的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系统化、全过程、全要素、全局性的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优化[8]。居民对精准医疗的发展趋向偏向于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与我国当前所指的精准医疗存在差异。就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而言,通过家庭医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符合其具体病情的个体化的疾病管理服务,设计出针对不同患者自身疾病特点的“健康服务包”,通过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的方式,改善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可有效地减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同时,多数居民认为基因检测能够预知个体健康状况,在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模式对比的调查中,32.6%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会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两者并存的占50.7%。2011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基因组学成果促进整合生物医学信息学和临床信息学,从而迈向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时代,并在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精准医疗”[9]。精准医疗作为下一代诊疗技术,重点在“精准”,以个体患病治疗来说,不同个体对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表现,可能受环境、基因、遗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医疗可通过基因测序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迅速确定病情,合理用药。精准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而我国古代医典中提出有关“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思想都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10]。
(三)推行精准医疗发展的优势与阻碍
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实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并声称该项计划获得的信息将作为免费资源公诸于众,这些遗传信息还会与受试者临床医学表型信息关联,有助于研究者发现与临床状况有关的基因信息,并开发新治疗策略,提高精准医疗[14]。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15]。我国于2015年2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也紧跟其他发达国家的脚步。精准医疗将生物医学、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医学行业,融合医学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医疗服务提供更为准确、高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为疾病提供个体化、差异化的治疗与康复指导,使治疗效果精准化、患者获益最大化[16]。在我国以南充市为例的城市中,互联网医疗应用尚处在起始阶段,若全面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将会与互联网的广泛性、便携性、共享性适应性结合,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医疗将会有根据不同人的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一对一的精准医疗模式,依据相关精准医疗的机构、进行个性化的跟踪管理,让广大的基层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医疗,让一些未病、慢性病在早期就能防治,实现全民长寿;将高端的医疗资源、医疗理念、医疗技术传送到基层、到社区、到农民,甚至到每一个家庭,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减轻人力财力,提高病人看病的积极性,帮助解决医患矛盾等多种好处。但是我国精准医疗的普及程度偏低,没有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列队去协同创新,大众的教育程度问题,互联网数据的隐私问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等问题仍然是“互联网+”的精准医疗推行的阻碍[17]。
(四)推行精准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我国精准医疗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技术无法自主研发,主要依靠进口,且具备精准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不足、科研队伍匮乏、短时期内无法在该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技术革新等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的发展有赖于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然而目前尚未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数据库,而医疗信息库的建立,又涉及了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尚未出现的社会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精准医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权益[11];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对个体疾病更近一步的认识,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但随之出现的即是基因测序技术产生的高昂的费用问题,和更加剧了“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 建议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其中,扩大资金投入,促进该领域的自主研发、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更多科研队伍,针对该领域扩大国际间的交流,通过学习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西医相结合的精准医疗;还可以将其与医保挂钩,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医疗在信息保护、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务,规定医疗机构、患者、第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其合法权益,缓和医患矛盾,促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人事制度,建立协同创新的队伍与统一的数据标准,不仅能对患者隐私安全提供保障[12],提高医疗效率,保护医师正当权益,也能促进医院间的信息共享[13]。
(致谢: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团队”的柯雄、胡澜、谢建平三位教授指导了本次调查,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小词典——精准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7):7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9):1-11.
[3]王菲.精准医疗:诊疗个性化时代来临[J].经济视野,2015,4(10):68-69.
[3]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小词典——精准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7):794.
[4]李海源;范红艳;王艳春;来永巍;常影.“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8.03.08
[5]邓勇,刘威,李桐萱.移动医疗APP运行现状及其法律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08):141-143+119.
[6]孙愉婷,周立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移动医疗的机遇与挑战[J].卫生软科学,2017,31(01):27-30.
[7]何明燕,夏景林,王向东.精准医学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5,36(06):418-422.
[8]Torjesen I. Genomes of 100,000 people will be sequenced to create an open access research resource[J]. Br Med J,2013,347:f6690.
[9]徐鹏辉.美国启动精准医疗计划[J].世界复合医学,2015,1(01):44-46.
[10]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Committee. Toward Precision Mdedicine: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11]周玉梅,陈琳,柏琳,等. 论中医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J〕. 中医杂志,2015,57(12):1073 - 1077.
[12]陈恺. 精准医学变革下的医学伦理学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16,37(15):23 - 25.
[13]李艳明,杨亚东,张昭军,方向东.精准医学大数据的分析与共享[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06):4-10.
[14]孙美英.精准医疗下医学工程发展之路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34-35+177.
[15] Collins FS,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2015,372(9):793-795.
[16]王芳,雷曉盛.浅析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与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32(01):153-154.
[17]英道.以数据筑梦精准医疗[J].中国公共安全,2017(11):261-26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团队”基金资助【川社联发(2017)43号】
(作者单位:1.川北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2.川北医学院 眼视光医学系;
3.川北医学院 管理学院;
4.川北医学院 护理学院)
关键词:家庭医生;精准医疗;互联网+;认知;态度;行为
引言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与医疗模式[1]。2015年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互联网医疗[2],同年习总书记指示建立我国精准医疗战略发展专家组,国家计划至2030年为精准医疗发展提供600亿元财政支持,并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同时,我国对基因检测等关键技术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宽[3],当下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且近年来精准医疗与互联网科技创新也紧密联系起来。国内研究指出,2017年我国互联网医疗投资金额达到100亿[4],互联网医疗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发展前景巨大,但医疗效果不稳定,缺乏标准,药品、医疗主体监管[4-6]等问题阻碍其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的知信行调查,了解“互联网+”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南充市家庭医生式服务视角下精准医疗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南充市高坪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合计1200人。调查内容包括:①居民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②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二)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
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待调查员对调查对象动员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和意义后,发放问卷,以询问形式、自填方式完成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9份,有效问卷985份。问卷回收率96.5%,有效率84.9%。本次被调查的居民中,男性450人(45.6%),女性536人(54.4%);20岁以下275人(27.9%),21-30岁424人(43%),31-40岁176人(18.2%),41-50岁36人(3.7%),51-60岁41人(4.2%),60岁以上31人(3.1%);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者326人(33.1%),大专131人(13.3%),大学本科476人(48.3%),硕士及以上53人(5.4%)。
(二)调查对象对精准医疗的认知情况
经调查发现,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率较高,56%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有一定的认知,4.5%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而从未了解或者接触过的居民有39.6%。可以看出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只有极少数人真正了解其内涵和实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832,P=0.000)。学历为本科以上,年龄在21-30岁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了解程度高于其他人群。
(三)调查对象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
在对居民是否赞同互联网深入当下医疗环境的调查中发现,认为应该经常查询108人、有时查询248人、很少查询199人、从不查询149人;认为不应该经常查询8人、有时查询22人、很少查询3人、从不查询0;不清楚是否应该经常查询11人、有时查询27人、很少查询59人、从不查询152人。说明多数居民认为互联网应该深入当下医疗环境(71.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运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频率对互联网深入医疗环境的不同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06,P=0.000)。经常使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居民,越赞同互联网深入当前医疗环境。
(四)调查对象对互联网+下精准医疗的态度
在对居民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发展趋向的调查中,43.3%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应偏向于精密的医学仪器检查,38.1%居民认为应偏向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认为应偏向分子水平监测的占34.2%,还有54.6%的居民认为都应该注重。在居民对基因检测预测个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多数居民认为基因检测能够预知个体健康状况。在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模式对比的调查中,32.6%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会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两者并存的占50.7%。
(五)居民运用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行为
从已有的实践看,移动互联网在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方面都已经有所应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最多的互联网医疗行为依次为,预约诊疗(37.8%)、候诊提醒(29%)、诊疗报告查询(25.8%),但仍有54.4%的居民表示尚未接触互联网医疗。通过对居民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调查,39.6%的居民希望通过视频讲解来了解精准医疗,20.6%的居民希望借助于图文结合来了解精准医疗,19.7%的居民希望有专人宣讲从而进一步理解精准医疗,11.30%的居民希望通过图片宣传了解精准医疗,还有8.9%的居民希望通过文字报道了解精准医疗。 三、讨论和建议
(一)居民对精准医疗的认知情况和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南充市居民对精准医疗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了解精准医疗的内涵与实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较于其他人群,学历为本科以上,年龄在21-30岁的居民对精准医疗的了解程度更高。居民最希望了解精准医疗的途径为视频讲解,其次为图文结合方式了解精准医疗。建议以视频讲解方式为主提高居民对精准医疗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社区宣传栏、公开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精准医疗及其相关知识。
(二)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和精准医疗的态度
经调查发现,经常通过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居民,越赞同互联网深入当前医疗环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运用互联网查询医疗信息的频率对互联网深入医疗环境的不同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常使用互联网对相关问题进行查询的居民对于當前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了解程度要好于不了解、不关注的居民。随着互联网深入医疗领域,如电子病历的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发展,可实现不同医院间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7],在就诊过程中省去了许多检查的环节,医生可直接利用患者病历中已有的检查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就家庭医生来说,认真做好签约居民电子病历基本信息录入的工作,同时加强继续教育,不断了解医学最新、最前沿的领域所提出的各种新概念、新思想,更好的完成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对接工作,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在对居民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精准医疗发展趋向的调查中,43.3%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应偏向于精密的医学仪器检查,38.1%居民认为应偏向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认为应偏向分子水平监测的占34.2%,还有54.6%的居民认为都应该注重。美国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围绕基因组、蛋白组等方面的监测,也就是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针对个体化的病理特征进行治疗;而我国所指的精准医疗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的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系统化、全过程、全要素、全局性的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优化[8]。居民对精准医疗的发展趋向偏向于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与我国当前所指的精准医疗存在差异。就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而言,通过家庭医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符合其具体病情的个体化的疾病管理服务,设计出针对不同患者自身疾病特点的“健康服务包”,通过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的方式,改善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可有效地减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同时,多数居民认为基因检测能够预知个体健康状况,在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模式对比的调查中,32.6%的居民认为精准医疗会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认为两者并存的占50.7%。2011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基因组学成果促进整合生物医学信息学和临床信息学,从而迈向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时代,并在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精准医疗”[9]。精准医疗作为下一代诊疗技术,重点在“精准”,以个体患病治疗来说,不同个体对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表现,可能受环境、基因、遗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医疗可通过基因测序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迅速确定病情,合理用药。精准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而我国古代医典中提出有关“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思想都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10]。
(三)推行精准医疗发展的优势与阻碍
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实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并声称该项计划获得的信息将作为免费资源公诸于众,这些遗传信息还会与受试者临床医学表型信息关联,有助于研究者发现与临床状况有关的基因信息,并开发新治疗策略,提高精准医疗[14]。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15]。我国于2015年2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也紧跟其他发达国家的脚步。精准医疗将生物医学、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医学行业,融合医学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医疗服务提供更为准确、高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为疾病提供个体化、差异化的治疗与康复指导,使治疗效果精准化、患者获益最大化[16]。在我国以南充市为例的城市中,互联网医疗应用尚处在起始阶段,若全面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将会与互联网的广泛性、便携性、共享性适应性结合,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医疗将会有根据不同人的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一对一的精准医疗模式,依据相关精准医疗的机构、进行个性化的跟踪管理,让广大的基层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医疗,让一些未病、慢性病在早期就能防治,实现全民长寿;将高端的医疗资源、医疗理念、医疗技术传送到基层、到社区、到农民,甚至到每一个家庭,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减轻人力财力,提高病人看病的积极性,帮助解决医患矛盾等多种好处。但是我国精准医疗的普及程度偏低,没有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列队去协同创新,大众的教育程度问题,互联网数据的隐私问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等问题仍然是“互联网+”的精准医疗推行的阻碍[17]。
(四)推行精准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当前我国精准医疗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技术无法自主研发,主要依靠进口,且具备精准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不足、科研队伍匮乏、短时期内无法在该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技术革新等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的发展有赖于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然而目前尚未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数据库,而医疗信息库的建立,又涉及了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尚未出现的社会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精准医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权益[11];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我们对个体疾病更近一步的认识,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但随之出现的即是基因测序技术产生的高昂的费用问题,和更加剧了“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 建议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其中,扩大资金投入,促进该领域的自主研发、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更多科研队伍,针对该领域扩大国际间的交流,通过学习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西医相结合的精准医疗;还可以将其与医保挂钩,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医疗在信息保护、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务,规定医疗机构、患者、第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其合法权益,缓和医患矛盾,促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人事制度,建立协同创新的队伍与统一的数据标准,不仅能对患者隐私安全提供保障[12],提高医疗效率,保护医师正当权益,也能促进医院间的信息共享[13]。
(致谢: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团队”的柯雄、胡澜、谢建平三位教授指导了本次调查,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小词典——精准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7):7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9):1-11.
[3]王菲.精准医疗:诊疗个性化时代来临[J].经济视野,2015,4(10):68-69.
[3]本刊编辑部.全科医生小词典——精准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7):794.
[4]李海源;范红艳;王艳春;来永巍;常影.“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8.03.08
[5]邓勇,刘威,李桐萱.移动医疗APP运行现状及其法律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08):141-143+119.
[6]孙愉婷,周立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移动医疗的机遇与挑战[J].卫生软科学,2017,31(01):27-30.
[7]何明燕,夏景林,王向东.精准医学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5,36(06):418-422.
[8]Torjesen I. Genomes of 100,000 people will be sequenced to create an open access research resource[J]. Br Med J,2013,347:f6690.
[9]徐鹏辉.美国启动精准医疗计划[J].世界复合医学,2015,1(01):44-46.
[10]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Committee. Toward Precision Mdedicine: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11]周玉梅,陈琳,柏琳,等. 论中医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J〕. 中医杂志,2015,57(12):1073 - 1077.
[12]陈恺. 精准医学变革下的医学伦理学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16,37(15):23 - 25.
[13]李艳明,杨亚东,张昭军,方向东.精准医学大数据的分析与共享[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06):4-10.
[14]孙美英.精准医疗下医学工程发展之路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34-35+177.
[15] Collins FS,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2015,372(9):793-795.
[16]王芳,雷曉盛.浅析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与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32(01):153-154.
[17]英道.以数据筑梦精准医疗[J].中国公共安全,2017(11):261-26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团队”基金资助【川社联发(2017)43号】
(作者单位:1.川北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2.川北医学院 眼视光医学系;
3.川北医学院 管理学院;
4.川北医学院 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