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这个问題有两派道德哲学:其一由亚里士多德创立,认为一个真正道德的人会全心全意向往善举,其意志根本不受诱惑,也根本不会想到去做不道德的行为;其二源自康德,主张一个行为只有在违背人的意愿时,才谈得上是真正道德的,否则此人就只是在执行欲念,即使结果是积极的,其行为也谈不上有多么道德。
而在现实的实验中,研究者们却发现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有所差异:三到八岁的儿童认为,那些做好事且没有不道德欲望的角色,要比那些克服了欲望做好事的角色更加高尚;而成人的直觉却恰恰相反。这种差异体现在了许多违反道德的诱惑上,包括说谎、拒绝帮助兄弟姐妹、不信守承诺等等。
对于这一伴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改变,研究者们认为,儿童也许不常会同时体会到作恶的欲望和行善的欲望,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得以亲身体验这种内心挣扎,明白了其中的价值,至少对别人的挣扎不会再轻易谴责了。与此同时,他们或许也渐渐明白了意志力的可贵,懂得欣赏更加复杂的内心,并去欣赏那些既能体会诱惑、又能用意志力战胜之的人。
而在现实的实验中,研究者们却发现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有所差异:三到八岁的儿童认为,那些做好事且没有不道德欲望的角色,要比那些克服了欲望做好事的角色更加高尚;而成人的直觉却恰恰相反。这种差异体现在了许多违反道德的诱惑上,包括说谎、拒绝帮助兄弟姐妹、不信守承诺等等。
对于这一伴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改变,研究者们认为,儿童也许不常会同时体会到作恶的欲望和行善的欲望,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得以亲身体验这种内心挣扎,明白了其中的价值,至少对别人的挣扎不会再轻易谴责了。与此同时,他们或许也渐渐明白了意志力的可贵,懂得欣赏更加复杂的内心,并去欣赏那些既能体会诱惑、又能用意志力战胜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