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亲人突然去世,教师、家长如何应对?很多家长担心让孩子参与会影响孩子学业,就尽量少占用孩子的时间,较晚通知学生,个别家长甚至干脆当时不通知。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丧亲之痛,承受未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尽管多数家长和班主任会做一些安慰工作,但仍有不少学生事后变得敏感、内向、孤独,不论在学业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这一现象的出现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有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呵护,对亲人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对社会生活了解不足,缺少独立的能力。一旦亲人去世,他们外在的支撑力量会严重弱化甚至消失,内心就会产生恐慌和无助。如果此时又未能在亲人临终前见一面,积郁的哀伤之情很可能造成心理创伤。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必须在别人面前显得坚强,往往表现得若无其事。内外对立的强烈反差加剧了他们心理的煎熬,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无形中淡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要被学生表面的坚强所迷惑,而忽视他们内心的脆弱。要把这些看似个别实则普遍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恰当利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和空椅子对话——倾泄情感,释放悲伤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在合适的场所摆放两张椅子,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作为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充分表达和宣泄自我。之后,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对刚才一方的宣泄给予自己认为的回应,并进一步引导双方进行持续对话,最终达到来访者自我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整合的目的。对于未完成事件导致的心理情结,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合理宣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承受“丧亲之痛”的学生,用空椅子技术让他们充分宣泄,表达对离别亲人的伤痛之情,有助于使他们的悲伤情绪得以舒缓,心态得以及时调整。
例如,小叶的舅舅生病去世了。舅舅生前对小叶非常疼爱,甥舅感情很好,可妈妈为了不影响小叶上课,一直瞒着她,直到出殡那天上午才带她参加葬礼。
第二天上午,小叶回校上课,看上去面色很平静,不象特别悲伤的样子,听课、写作业都很认真。我想这孩子很坚强,这事对她不会有太大影响,就没太在意。
过了两周,班级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小叶最近情况不太对劲,没有上学期学习认真,上课有些心神不宁,作业错误率很高。接下来的月考,小叶的成绩明显退步。联想到两周前的事,我意识到是自己大意了。
一天晚自习,我请小叶到办公室,就她的变化进行交流。她承认自己近期学习不够专心,成绩也不理想,并认为这些都和她舅舅的去世有关。她说舅舅是除父母以外最关心她的人,她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有勇气读普高,也是因为有舅舅的鼓励和支持。以往只知道舅舅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么突然就去了,最后的时刻自己竟然没能再见上他一面。现在不论上课还是自习,脑海里总会浮现舅舅的身影,心里憋得慌,做什么都没心思,自己知道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控制。说着小叶就抽泣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我决定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叶尽情宣泄,帮她把积压的悲伤释放出来。
在小叶的对面我放了一张椅子,告诉她:“现在回到两周前,假设你在舅舅临终前赶回了家,现在对面就是舅舅,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讲,就都讲出来吧。”
她一下哭出声来,边哭边说了许多心里话。
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她不说了,只是哭。
我告诉她:“自己想说的都告诉舅舅了,舅舅也一定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现在坐到舅舅的椅子上,作为舅舅对小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小叶坐了过去,强忍着没哭,学着舅舅的口气表达了对小叶生活上的关爱和学习成长方面的期望。
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她显然沉浸在对舅舅的无尽思念之中,不停地哭。
半小时后,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说心里舒服多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接下来围绕她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的交流非常顺利,她表示以后上课和自习不会再走神,一定抓紧时间复习,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赶上来。
此后的小叶学习又认真起来,听课聚精会神,作业能按时完成,任课老师也给了积极的评价,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二、缅怀亲人——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对于亲人的去世,有的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事实。还有的把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心态显得压抑郁闷,如不及时疏导易导致心理疾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一是除非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亲人去世前后应尽量安排孩子在场。如果没能在场,家长应模拟一个较为完整的和离去亲人告别的仪式,使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哀思和伤痛。二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祭奠逝者时,尽量让孩子参与。三是遗物之类最好由家长代为保管。此外,还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填补孩子因为丧亲形成的情感空洞。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就要考虑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使孩子早日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这一现象的出现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有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呵护,对亲人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对社会生活了解不足,缺少独立的能力。一旦亲人去世,他们外在的支撑力量会严重弱化甚至消失,内心就会产生恐慌和无助。如果此时又未能在亲人临终前见一面,积郁的哀伤之情很可能造成心理创伤。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必须在别人面前显得坚强,往往表现得若无其事。内外对立的强烈反差加剧了他们心理的煎熬,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无形中淡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要被学生表面的坚强所迷惑,而忽视他们内心的脆弱。要把这些看似个别实则普遍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恰当利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和空椅子对话——倾泄情感,释放悲伤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在合适的场所摆放两张椅子,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作为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充分表达和宣泄自我。之后,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对刚才一方的宣泄给予自己认为的回应,并进一步引导双方进行持续对话,最终达到来访者自我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整合的目的。对于未完成事件导致的心理情结,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合理宣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承受“丧亲之痛”的学生,用空椅子技术让他们充分宣泄,表达对离别亲人的伤痛之情,有助于使他们的悲伤情绪得以舒缓,心态得以及时调整。
例如,小叶的舅舅生病去世了。舅舅生前对小叶非常疼爱,甥舅感情很好,可妈妈为了不影响小叶上课,一直瞒着她,直到出殡那天上午才带她参加葬礼。
第二天上午,小叶回校上课,看上去面色很平静,不象特别悲伤的样子,听课、写作业都很认真。我想这孩子很坚强,这事对她不会有太大影响,就没太在意。
过了两周,班级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小叶最近情况不太对劲,没有上学期学习认真,上课有些心神不宁,作业错误率很高。接下来的月考,小叶的成绩明显退步。联想到两周前的事,我意识到是自己大意了。
一天晚自习,我请小叶到办公室,就她的变化进行交流。她承认自己近期学习不够专心,成绩也不理想,并认为这些都和她舅舅的去世有关。她说舅舅是除父母以外最关心她的人,她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有勇气读普高,也是因为有舅舅的鼓励和支持。以往只知道舅舅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么突然就去了,最后的时刻自己竟然没能再见上他一面。现在不论上课还是自习,脑海里总会浮现舅舅的身影,心里憋得慌,做什么都没心思,自己知道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控制。说着小叶就抽泣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我决定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叶尽情宣泄,帮她把积压的悲伤释放出来。
在小叶的对面我放了一张椅子,告诉她:“现在回到两周前,假设你在舅舅临终前赶回了家,现在对面就是舅舅,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讲,就都讲出来吧。”
她一下哭出声来,边哭边说了许多心里话。
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她不说了,只是哭。
我告诉她:“自己想说的都告诉舅舅了,舅舅也一定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现在坐到舅舅的椅子上,作为舅舅对小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小叶坐了过去,强忍着没哭,学着舅舅的口气表达了对小叶生活上的关爱和学习成长方面的期望。
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她显然沉浸在对舅舅的无尽思念之中,不停地哭。
半小时后,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说心里舒服多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接下来围绕她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的交流非常顺利,她表示以后上课和自习不会再走神,一定抓紧时间复习,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赶上来。
此后的小叶学习又认真起来,听课聚精会神,作业能按时完成,任课老师也给了积极的评价,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二、缅怀亲人——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对于亲人的去世,有的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事实。还有的把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心态显得压抑郁闷,如不及时疏导易导致心理疾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一是除非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亲人去世前后应尽量安排孩子在场。如果没能在场,家长应模拟一个较为完整的和离去亲人告别的仪式,使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哀思和伤痛。二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祭奠逝者时,尽量让孩子参与。三是遗物之类最好由家长代为保管。此外,还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填补孩子因为丧亲形成的情感空洞。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就要考虑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使孩子早日走出阴影,走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