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这是中国体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赛,到了德黑兰后,大家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和紧张。”苏之渤说自己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基本是没睡觉的。“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要按规定动作去做,一发一发稳稳地打……”
现在,人们常常提起许海峰在奥运会上的“零突破”壮举,其实,早在1974年,中国体育重返亚洲舞台,同是射击运动员的苏之渤拿下了德黑兰亚运会首金,同样极富开创意义。也正是从此,中国体育开始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征程。
在广州亚运会即将开幕之际,记者有幸见到了刚参加完第16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交接仪式的中国亚运会首金得主——苏之渤。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已于去年5月从国家飞碟队领队位置上退休。当谈起36年前的这枚中国亚运会首金,他的言语中已经平淡了许多,“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都很单纯,我们想的就是好好训练,争取打好每一发子弹,为国争光。”
自己造“枪”练神技
祖籍山东的苏之渤在幼年时,一家人就随当兵的父亲转业到了河南开封。“1963年,我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读书时,离学校不远有一个射击俱乐部,当时他们从国防教育的角度到学校里挑选苗子,就挑中了我。男孩儿哪有几个不喜欢打枪的?所以我就兴高采烈地加入了射击俱乐部,在课余时间练起了步枪。”
1964年,河南省运动会召开,15岁的苏之渤有幸参加了,并且还拿了冠军。由此,他被河南省射击队看中,入选省射击队,改练手枪,并参加了第二年的全运会。仅仅接受一年正规训练的苏之渤,在这届全运会上拿到了男子手枪慢射第10名,当年即被招入国家射击队。
“当时,进了运动队简直就像进了天堂!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最主要的就是能吃饱,而运动员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绝对能得到保证的。所以,那时候我们训练完全是打心眼儿里想练好,进入国家队后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苏之渤坦陈。
进入国家队不久,苏之渤便有了第一次出国比赛的机会。“当时,因为政治因素,中国体育与绝大多数国际比赛无缘,1966年在柬埔寨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算是一次难得的比赛。”
不料,这个时期,“文革”开始了。“1968年,国家体委被军管,国家射击队随后便刀枪入库、队伍解散,哪儿来的回哪儿。我便回到河南,第二年被分配到开封联合收割机厂。”
射击生涯刚刚起步、正处于运动最佳年龄的苏之渤就这样在收割机厂当了一名钣金工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射击,我想都不敢想了。当时批判锦标和金牌主义,我惟一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当好一名工人。”
就在苏之渤已适应工厂的工作,甘心做一名钣金工人时,一封北京朋友的来信让他热血沸腾。“1972年,一个北京朋友在来信中写道,中国可能会派代表团参加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的。”
苏之渤立刻意识到,离自己重返国家队的日子不远了。于是,他开始悄悄锻炼,恢复体能。每天早上,他都坚持跑3000米,然后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来训练上肢力量。锻炼完之后,他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
此外,为了让自己找到握枪的感觉,尤其是提高瞄准时手臂的稳定性,苏之渤开始自己造“枪”。“当时,我们厂里有的是铁皮和铁棍,我就自己焊了一把手枪模型。”就这样,苏之渤白天依旧上班,努力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就用这把自制的“手枪”练习臂力和瞄准。“一周大概有三四天,每次至少练半个小时。”
终于,苏之渤梦寐以求的通知来了,1973年3月,他被通知返回国家射击队,备战德黑兰亚运会。
拿着“老套筒”上阵
之所以中国体育代表团于1974年才首次参加亚运会,是因为“早在1954年第二届亚运会开幕前,台湾加入了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为了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断绝了与亚运会联合会的联系,没有参加第二届亚运会。1973年11月16日,台湾被取消会员国资格,中国恢复了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这才开始了新中国首次亚运之旅的备战工作”。苏之渤介绍,“在这个过程中,霍英东先生做了很多工作,才得以实现。”
“然而,当时日本体育在亚洲是霸主。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但还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考虑到东道主的主场因素,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第三。并且之前,台湾在亚运会奖牌榜上的排名就是第三,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这个名次。”有了目标,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们积极备战,刻苦训练。
当时,国家射击队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苏之渤记得那年冬天,射击队到云南集训,“因为当时的射击训练都在室外进行,北京太冷了,云南相对暖和一些,但是长时间在室外训练仍然感觉很冷,我的手脚都冻坏了。”
虽然训练环境艰苦,但是对于中国体育的首次亚运之行,全国上下非常重视,“我们的后勤保障在当时来说还是非常好的,伙食标准都比平常高,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惟一的想法就是怎么能练得最好,来报答祖国。”
不过,当时杜绝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一律使用国产货,“我们的枪械就只能是国内生产的了,包括子弹。”苏之渤称,“因此,无论是做工还是精度都与当时的德国和苏联枪没法比。另外,当时的手枪打不了弹径比较小的进口弹,只有‘文革’前国产的三角弹,这对射击精度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所以,苏之渤的训练几乎与修枪紧紧相随。“由于当时我们用的枪使用的年头都比较久了,大家都用,所以膛线磨损得很严重,我们的枪根本就打不出来10环,因此经常是由教练把枪架在老虎钳上来校正,可以说我们是拿着‘老套筒’来训练。好在后来经过不断校正和适应,也能打出好成绩了。”
就是带着这样一把枪,苏之渤来到了德黑兰。“因为这是中国体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赛,到了德黑兰后,大家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和紧张。”苏之渤说自己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基本是没睡觉的。“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要按规定动作去做,一发一发稳稳地打。就这么想一会儿迷糊一会儿,迷糊一会儿又觉得不踏实再想。”
实现三个“第一”
1974年9月2日上午9时,第7届亚运会自选小口径手枪50米慢射比赛在德黑兰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射击场展开。
苏之渤提前一二十分钟就打完了全部子弹,成绩为552环。此时,他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已拿到金牌,于是去看其他选手尤其是当时最强的日本选手的成绩。日本选手最后连续出现失误,总分为550环。
历史就此定格——苏之渤夺冠了。这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亚运会金牌,是德黑兰亚运会产生的第一枚金牌,而且也是中国产手枪的胜利,因此苏之渤的这次夺冠实现了三个“第一”。
但是,当时的苏之渤还不知道自己拿的这枚金牌的分量,“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很单纯,我记得当时自己也不是特别兴奋,惟一有点变化的是比赛结束后自己一贯的午休规律打破了,那天中午吃完饭后怎么也睡不着。”直到下午领奖时,队里的领导才对他讲:“你是这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一块金牌。”
最终,中国运动员首次踏进亚运会赛场即获33枚金牌、46块银牌、27块铜牌,位列第三。其中,苏之渤获得了三金一铜,载誉回国的他仅仅收到了一张国家体委颁发的奖状。但是,身处那个年代的他已感到非常满足,觉得自己不负重托,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任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受的教育都是为国争光,没有其他个人利益的考虑。”
随后,在1978年第8届亚运会上,中国队以51金排名第二,苏之渤再获两金。“回国后,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荣誉奖章,我是首批被授予这个奖的,此外,还得了300元奖金。”
在连续参加了两届亚运会后,在1982年第9届亚运会备战中,苏之渤在一次举杠铃时拉伤了右臂,直接影响到举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成绩开始下降。最终,在那一届亚运会上,苏之渤收获的只是银牌。1984年,他因伤退役。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亚洲当仁不让的体育霸主,但是追溯起点,正是苏之渤打响了冲出亚洲的第一枪。退休后的苏之渤一直非常关注射击运动,“在本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坚信,我们的射击运动员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我祝福他们。”
现在,人们常常提起许海峰在奥运会上的“零突破”壮举,其实,早在1974年,中国体育重返亚洲舞台,同是射击运动员的苏之渤拿下了德黑兰亚运会首金,同样极富开创意义。也正是从此,中国体育开始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征程。
在广州亚运会即将开幕之际,记者有幸见到了刚参加完第16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交接仪式的中国亚运会首金得主——苏之渤。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已于去年5月从国家飞碟队领队位置上退休。当谈起36年前的这枚中国亚运会首金,他的言语中已经平淡了许多,“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都很单纯,我们想的就是好好训练,争取打好每一发子弹,为国争光。”
自己造“枪”练神技
祖籍山东的苏之渤在幼年时,一家人就随当兵的父亲转业到了河南开封。“1963年,我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读书时,离学校不远有一个射击俱乐部,当时他们从国防教育的角度到学校里挑选苗子,就挑中了我。男孩儿哪有几个不喜欢打枪的?所以我就兴高采烈地加入了射击俱乐部,在课余时间练起了步枪。”
1964年,河南省运动会召开,15岁的苏之渤有幸参加了,并且还拿了冠军。由此,他被河南省射击队看中,入选省射击队,改练手枪,并参加了第二年的全运会。仅仅接受一年正规训练的苏之渤,在这届全运会上拿到了男子手枪慢射第10名,当年即被招入国家射击队。
“当时,进了运动队简直就像进了天堂!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最主要的就是能吃饱,而运动员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绝对能得到保证的。所以,那时候我们训练完全是打心眼儿里想练好,进入国家队后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苏之渤坦陈。
进入国家队不久,苏之渤便有了第一次出国比赛的机会。“当时,因为政治因素,中国体育与绝大多数国际比赛无缘,1966年在柬埔寨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算是一次难得的比赛。”
不料,这个时期,“文革”开始了。“1968年,国家体委被军管,国家射击队随后便刀枪入库、队伍解散,哪儿来的回哪儿。我便回到河南,第二年被分配到开封联合收割机厂。”
射击生涯刚刚起步、正处于运动最佳年龄的苏之渤就这样在收割机厂当了一名钣金工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射击,我想都不敢想了。当时批判锦标和金牌主义,我惟一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当好一名工人。”
就在苏之渤已适应工厂的工作,甘心做一名钣金工人时,一封北京朋友的来信让他热血沸腾。“1972年,一个北京朋友在来信中写道,中国可能会派代表团参加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的。”
苏之渤立刻意识到,离自己重返国家队的日子不远了。于是,他开始悄悄锻炼,恢复体能。每天早上,他都坚持跑3000米,然后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来训练上肢力量。锻炼完之后,他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
此外,为了让自己找到握枪的感觉,尤其是提高瞄准时手臂的稳定性,苏之渤开始自己造“枪”。“当时,我们厂里有的是铁皮和铁棍,我就自己焊了一把手枪模型。”就这样,苏之渤白天依旧上班,努力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就用这把自制的“手枪”练习臂力和瞄准。“一周大概有三四天,每次至少练半个小时。”
终于,苏之渤梦寐以求的通知来了,1973年3月,他被通知返回国家射击队,备战德黑兰亚运会。
拿着“老套筒”上阵
之所以中国体育代表团于1974年才首次参加亚运会,是因为“早在1954年第二届亚运会开幕前,台湾加入了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为了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断绝了与亚运会联合会的联系,没有参加第二届亚运会。1973年11月16日,台湾被取消会员国资格,中国恢复了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这才开始了新中国首次亚运之旅的备战工作”。苏之渤介绍,“在这个过程中,霍英东先生做了很多工作,才得以实现。”
“然而,当时日本体育在亚洲是霸主。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但还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考虑到东道主的主场因素,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第三。并且之前,台湾在亚运会奖牌榜上的排名就是第三,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这个名次。”有了目标,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们积极备战,刻苦训练。
当时,国家射击队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苏之渤记得那年冬天,射击队到云南集训,“因为当时的射击训练都在室外进行,北京太冷了,云南相对暖和一些,但是长时间在室外训练仍然感觉很冷,我的手脚都冻坏了。”
虽然训练环境艰苦,但是对于中国体育的首次亚运之行,全国上下非常重视,“我们的后勤保障在当时来说还是非常好的,伙食标准都比平常高,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惟一的想法就是怎么能练得最好,来报答祖国。”
不过,当时杜绝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一律使用国产货,“我们的枪械就只能是国内生产的了,包括子弹。”苏之渤称,“因此,无论是做工还是精度都与当时的德国和苏联枪没法比。另外,当时的手枪打不了弹径比较小的进口弹,只有‘文革’前国产的三角弹,这对射击精度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所以,苏之渤的训练几乎与修枪紧紧相随。“由于当时我们用的枪使用的年头都比较久了,大家都用,所以膛线磨损得很严重,我们的枪根本就打不出来10环,因此经常是由教练把枪架在老虎钳上来校正,可以说我们是拿着‘老套筒’来训练。好在后来经过不断校正和适应,也能打出好成绩了。”
就是带着这样一把枪,苏之渤来到了德黑兰。“因为这是中国体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赛,到了德黑兰后,大家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和紧张。”苏之渤说自己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基本是没睡觉的。“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要按规定动作去做,一发一发稳稳地打。就这么想一会儿迷糊一会儿,迷糊一会儿又觉得不踏实再想。”
实现三个“第一”
1974年9月2日上午9时,第7届亚运会自选小口径手枪50米慢射比赛在德黑兰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射击场展开。
苏之渤提前一二十分钟就打完了全部子弹,成绩为552环。此时,他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已拿到金牌,于是去看其他选手尤其是当时最强的日本选手的成绩。日本选手最后连续出现失误,总分为550环。
历史就此定格——苏之渤夺冠了。这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亚运会金牌,是德黑兰亚运会产生的第一枚金牌,而且也是中国产手枪的胜利,因此苏之渤的这次夺冠实现了三个“第一”。
但是,当时的苏之渤还不知道自己拿的这枚金牌的分量,“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很单纯,我记得当时自己也不是特别兴奋,惟一有点变化的是比赛结束后自己一贯的午休规律打破了,那天中午吃完饭后怎么也睡不着。”直到下午领奖时,队里的领导才对他讲:“你是这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一块金牌。”
最终,中国运动员首次踏进亚运会赛场即获33枚金牌、46块银牌、27块铜牌,位列第三。其中,苏之渤获得了三金一铜,载誉回国的他仅仅收到了一张国家体委颁发的奖状。但是,身处那个年代的他已感到非常满足,觉得自己不负重托,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任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受的教育都是为国争光,没有其他个人利益的考虑。”
随后,在1978年第8届亚运会上,中国队以51金排名第二,苏之渤再获两金。“回国后,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荣誉奖章,我是首批被授予这个奖的,此外,还得了300元奖金。”
在连续参加了两届亚运会后,在1982年第9届亚运会备战中,苏之渤在一次举杠铃时拉伤了右臂,直接影响到举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成绩开始下降。最终,在那一届亚运会上,苏之渤收获的只是银牌。1984年,他因伤退役。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亚洲当仁不让的体育霸主,但是追溯起点,正是苏之渤打响了冲出亚洲的第一枪。退休后的苏之渤一直非常关注射击运动,“在本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坚信,我们的射击运动员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我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