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必须把现代汉语语法当成打开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看待。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讲清现代汉语的相关内容,再引出文言文对应部分加以对比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觉的状态下学习文言文并提高领悟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句式 词性 现代汉语 文言文教学
高中学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耗时多,效率低始终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顽症。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重视现代汉语语法入手,通过古今语法的对比,才能以简驭繁,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对词汇的准确认识和积累,而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是要通过古今实词虚词的对比,从而对文言词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和积累的目的。高三的学生碰到一个文言词不能准确判断该词的词性,只能凭感觉知道一点该词在翻译中当什么讲,而对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却茫然不知,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始终处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而上升不到一个理论的分析层面,这是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将现代汉语语法当成打开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去看待。我们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首先给学生讲清现代汉语的词性,然后再引出文言文相对应的词性加以比较,这样方能使学生对词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譬如,当讲到名词时,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词,要让学生知道名词是所有词性中最活跃的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名词在不断地消亡,新的名词在不断产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明白其中许多名词就是死去的名词的化石,要注意多收集、多记,告诉学生翻译时不要译,也不必译,只原封不动地照搬就行了。如“监察御史、主客员外郎、翰林学士、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大理少卿、千牛备身”等等。
对于代词,要让学生分清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及其古今的区别和对应关系。如,人称代词又分三类: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单数形式是“我”,而在古代汉语中对应的就比较多,有“吾、余、我、予”等。同时,第一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谦称和特殊形式也比较突出,如“朕、寡人、不谷、臣、妾”等。碰到这样的词时,要译成“我”或不译。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是“我”后加“们”,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是“我等、吾侪、吾辈、吾属”等。在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是“你”,而在文言文中,与之相对的却很多,有“女、汝、若、而、尔、乃、子”等。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是在“你”后加“们”,而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尔等、汝辈”,大多没有明显的形式。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如“您”之类的不多的几个,而在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多,有“殿下、君、陛下、足下、爱卿、君”等。第三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比较简明,就是“他、他们”,可在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复杂了,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它的专职性不强。也说是说,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往往用其它词来兼任。单数和复数形式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全靠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作详细的判断,如“其、之、彼”。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中,近指代词是“这、这儿、这样、这时”等,而在文言文中,与之对应的有“此、兹、是、斯”等,现代汉语中的远指代词是“那,那儿、那样、那些、那时”等,而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少,如“彼”,有时用“其、之”等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十分丰富,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显得相对贫乏。譬如,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有“什么、谁、哪儿、几、多少”等等,而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焉、奚、胡、恶、何、孰”等稀少的几个。正因为它们的数量对比比较悬殊,所以也就给文言文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个疑问代词到底翻译成什么,必须根据语境细心琢磨。在代词中,还有一些比较难以归类的,如“或、某”等,还有一些专职化很弱的代词更是难以分辨,如“之”,它可以做代词,但也可以充当助词、动词。“其”可以担当代词,可它还可以充当语气副词等。
介词,它虽然比较少,但用法十分复杂。如“于”,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前一个就是引进处所的,要译成“从”,而后一个是引进比较的对象的,要译成“比”;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中,“于”又是引进动词谓语的主动者,表被动,要译成“被”。
副词,也可称得上丰富多彩,有语气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等。单就范围副词来讲,现代汉语中就极为丰富,有“全、所有,统统、一共”等,古代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有“举,俱、咸、皆、悉”等。而在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也是极其丰富的,如“十分、格外、很、挺、很、太、非常、特别”等,古代汉语中相应的有“甚、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学习文言文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的理解上,还应该懂得一点句子成分的常识。如果学生连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都不明确,那么,对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就无法理解。因为,古文中的上述特殊句式都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讲的。讲句式还必须涉及到短语结构,学生首先应对相应的短语结构有所解。例如,由介宾结构短语充当的状语往往后置:“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将军战于河南”、“若季不礼于其嫂”、“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学生如果对句子茫然无知,就不能将倒置的成分准确地还原,也就不能对句子加以比较准确的翻译。
还有宾语前置,它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在疑问句中,宾语由疑问代词充当,往往前置。如“卿何欲言”、“君将安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往往前置。如“时不我待”、“莫我肯顾”、“古之人不余欺也”;三是采用“何——之有”的格式前置。如“何罪之有”,其中的“之”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译时不译;四是用“唯——是——”的格式前置,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從”、“唯吾马首是瞻”,其中的“是”也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助词。五是在介宾结构中宾词前置,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宾语前置,但与宾语前置有着共同的性质。如“何以知为此人”、“是以知之”。而这些,学生如果不懂句子成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
从语法入手,对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尤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求学生具备补、调、搬、换的意识。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掉的成分有主语、介词和介宾结构中的宾语。而在省略主语时,它除了像现代汉语一样承前省、蒙后省和语境省外,还有一些情景跨度很大的省略,如果没有句子成分的知识,再加上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清楚,往往会对内容产生误解;调,就是就是将“甚矣,汝之不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古之人不余欺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句子的倒置成分调到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位置;搬,就是对古文中的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抄;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去换古文中意义和用法相对等的词。
我们在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但如果连某个词本身是什么词都搞不清楚,就无法去辨别它是否活用。而使动意动还牵扯到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也就是说涉及到对主语和宾语的认识,如果学生连起码的主谓宾及其关系都搞不清楚,也就无法让其理解使动和意动。所以说,现代汉语语法是支撑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打开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觉状态下学习文言文,就必须使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深化对其的认识。而这一点,正是当前被教师和教材普遍忽略的,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作者简介:周铭,宁夏固原原州五中教师。
【关键词】句式 词性 现代汉语 文言文教学
高中学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耗时多,效率低始终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顽症。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重视现代汉语语法入手,通过古今语法的对比,才能以简驭繁,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对词汇的准确认识和积累,而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是要通过古今实词虚词的对比,从而对文言词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和积累的目的。高三的学生碰到一个文言词不能准确判断该词的词性,只能凭感觉知道一点该词在翻译中当什么讲,而对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却茫然不知,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始终处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而上升不到一个理论的分析层面,这是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将现代汉语语法当成打开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去看待。我们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首先给学生讲清现代汉语的词性,然后再引出文言文相对应的词性加以比较,这样方能使学生对词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譬如,当讲到名词时,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词,要让学生知道名词是所有词性中最活跃的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名词在不断地消亡,新的名词在不断产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明白其中许多名词就是死去的名词的化石,要注意多收集、多记,告诉学生翻译时不要译,也不必译,只原封不动地照搬就行了。如“监察御史、主客员外郎、翰林学士、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大理少卿、千牛备身”等等。
对于代词,要让学生分清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及其古今的区别和对应关系。如,人称代词又分三类: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单数形式是“我”,而在古代汉语中对应的就比较多,有“吾、余、我、予”等。同时,第一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谦称和特殊形式也比较突出,如“朕、寡人、不谷、臣、妾”等。碰到这样的词时,要译成“我”或不译。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是“我”后加“们”,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是“我等、吾侪、吾辈、吾属”等。在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是“你”,而在文言文中,与之相对的却很多,有“女、汝、若、而、尔、乃、子”等。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是在“你”后加“们”,而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尔等、汝辈”,大多没有明显的形式。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如“您”之类的不多的几个,而在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多,有“殿下、君、陛下、足下、爱卿、君”等。第三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比较简明,就是“他、他们”,可在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复杂了,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它的专职性不强。也说是说,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往往用其它词来兼任。单数和复数形式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全靠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作详细的判断,如“其、之、彼”。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中,近指代词是“这、这儿、这样、这时”等,而在文言文中,与之对应的有“此、兹、是、斯”等,现代汉语中的远指代词是“那,那儿、那样、那些、那时”等,而古代汉语中就比较少,如“彼”,有时用“其、之”等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十分丰富,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显得相对贫乏。譬如,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有“什么、谁、哪儿、几、多少”等等,而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焉、奚、胡、恶、何、孰”等稀少的几个。正因为它们的数量对比比较悬殊,所以也就给文言文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个疑问代词到底翻译成什么,必须根据语境细心琢磨。在代词中,还有一些比较难以归类的,如“或、某”等,还有一些专职化很弱的代词更是难以分辨,如“之”,它可以做代词,但也可以充当助词、动词。“其”可以担当代词,可它还可以充当语气副词等。
介词,它虽然比较少,但用法十分复杂。如“于”,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前一个就是引进处所的,要译成“从”,而后一个是引进比较的对象的,要译成“比”;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中,“于”又是引进动词谓语的主动者,表被动,要译成“被”。
副词,也可称得上丰富多彩,有语气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等。单就范围副词来讲,现代汉语中就极为丰富,有“全、所有,统统、一共”等,古代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有“举,俱、咸、皆、悉”等。而在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也是极其丰富的,如“十分、格外、很、挺、很、太、非常、特别”等,古代汉语中相应的有“甚、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学习文言文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的理解上,还应该懂得一点句子成分的常识。如果学生连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都不明确,那么,对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就无法理解。因为,古文中的上述特殊句式都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讲的。讲句式还必须涉及到短语结构,学生首先应对相应的短语结构有所解。例如,由介宾结构短语充当的状语往往后置:“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将军战于河南”、“若季不礼于其嫂”、“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学生如果对句子茫然无知,就不能将倒置的成分准确地还原,也就不能对句子加以比较准确的翻译。
还有宾语前置,它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在疑问句中,宾语由疑问代词充当,往往前置。如“卿何欲言”、“君将安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往往前置。如“时不我待”、“莫我肯顾”、“古之人不余欺也”;三是采用“何——之有”的格式前置。如“何罪之有”,其中的“之”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译时不译;四是用“唯——是——”的格式前置,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從”、“唯吾马首是瞻”,其中的“是”也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助词。五是在介宾结构中宾词前置,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宾语前置,但与宾语前置有着共同的性质。如“何以知为此人”、“是以知之”。而这些,学生如果不懂句子成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
从语法入手,对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尤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求学生具备补、调、搬、换的意识。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掉的成分有主语、介词和介宾结构中的宾语。而在省略主语时,它除了像现代汉语一样承前省、蒙后省和语境省外,还有一些情景跨度很大的省略,如果没有句子成分的知识,再加上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清楚,往往会对内容产生误解;调,就是就是将“甚矣,汝之不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古之人不余欺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句子的倒置成分调到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位置;搬,就是对古文中的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抄;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去换古文中意义和用法相对等的词。
我们在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但如果连某个词本身是什么词都搞不清楚,就无法去辨别它是否活用。而使动意动还牵扯到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也就是说涉及到对主语和宾语的认识,如果学生连起码的主谓宾及其关系都搞不清楚,也就无法让其理解使动和意动。所以说,现代汉语语法是支撑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打开文言文教学的一把钥匙。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觉状态下学习文言文,就必须使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深化对其的认识。而这一点,正是当前被教师和教材普遍忽略的,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作者简介:周铭,宁夏固原原州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