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员们应谨记这样一个道理: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而只是一种职业;回答质疑、解释原因、说明政策、正视失误绝非强加给官员的额外负担,而是应尽的义务
“两会”又至,意味着媒体长枪短炮追逐代表、委员的场景将再次上演。那些或精辟或出位的各式言论也将成为津津乐道的公民话题,被转述、被发挥、被联想。每当这时,都是一次对于身为官员的代表、委员应对媒体能力的大考,曾经受益者趋之,曾经受损者避之,但无论如何,善与媒体打交道是官员必修课早已成为各界共识,不谙此道将给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
近几年来,因祸从口出而被查办的官员不在少数,那些出人意料的雷语至今言犹在耳,被当成个别官员低下智商和低能应对的反面教材,以至于让某些官员落下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病根,对于媒体,能躲则躲,实在回避不了时,要么王顾左右,要么生冷硬顶,这种不敢正视的消极心态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引起媒体乃至公众的诟病,形成新一波的“质疑—躲避—再质疑”的恶性循环。
那么,官员究竟所畏媒体者何?除去担心某些言论被媒体断章取义外,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在中国官场文化中浸淫日久的官员尊崇“人红是非多”的信条,成绩卓著时,担心高调亮相风必摧之;出了问题时,害怕被媒体推倒官帽不保的第一块骨牌,因此,时刻保持着对记者的排斥和戒备,不能主动地运用传播规律、传播技能与媒体互动,生怕一不留神惹祸上身。殊不知,记者的采访并非个人好恶,而是职务行为,他们所提的被某些官员误认为故意为难自己的尖锐问题实际上是在代表公众的知情权提问,在这种情境下,官员哪怕一丝的支吾表现都是在丢分,因为,当一位官员试图通过无可奉告掩盖什么的时候,肯定有着无以见人的暗箱操作;当一位官员试图通过转移视线淡化什么的时候,肯定有着贻误一方的施政失误;俗话说“背人没好话”,在其位、谋其政、知其情、晓其因、解其密是为官一任的基本要求,更何况舆论场就像个大容器,你公开注入的信息越早越充分,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和回击余地就越狭促。
其实与媒体打交道并不困难,只要把握住真诚及时、主动出击的总原则,就能够掌握先机,引导舆论,否则,每一个危机发生后都会形成短暂的“信息真空”,这时的谣言杀伤力最大,传播速度也最快,所以,谁先发声谁就拥有话语权。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隐瞒事实已不可能,宝贵的传播空间总要被信息占领,如果正确的信息放弃阵地,不正确的信息自会长驱直入,所以,每当此时,逃避是最愚蠢的选择,中宣部提出的政府官员应对媒体应当遵循的“善用、善待、善管”原则才是标准答案。
虽然中国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满30年、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已满10年, 但与媒体打好交道这项技能并没有成为全体官员的“应知应会”,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合或者特急情况下,每一位官员实际上都是政府的发言人,凡是公众的视线焦点,一定是那些关乎民生、安危与稳定的大事件、大政策、大疑问,面对这一切,官员的得体应对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最有形的体现。难怪在2009年的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的习近平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政府官员要提升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学好这门必修课,除了正身、修德、精业之外,还要有一颗善待媒体之心,真诚“应对”而非简单“应付”,谨记这样一个道理: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而只是一种职业;回答质疑、解释原因、说明政策、正视失误绝非强加给官员的额外负担,而是应尽的义务。
“两会”又至,意味着媒体长枪短炮追逐代表、委员的场景将再次上演。那些或精辟或出位的各式言论也将成为津津乐道的公民话题,被转述、被发挥、被联想。每当这时,都是一次对于身为官员的代表、委员应对媒体能力的大考,曾经受益者趋之,曾经受损者避之,但无论如何,善与媒体打交道是官员必修课早已成为各界共识,不谙此道将给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
近几年来,因祸从口出而被查办的官员不在少数,那些出人意料的雷语至今言犹在耳,被当成个别官员低下智商和低能应对的反面教材,以至于让某些官员落下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病根,对于媒体,能躲则躲,实在回避不了时,要么王顾左右,要么生冷硬顶,这种不敢正视的消极心态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引起媒体乃至公众的诟病,形成新一波的“质疑—躲避—再质疑”的恶性循环。
那么,官员究竟所畏媒体者何?除去担心某些言论被媒体断章取义外,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在中国官场文化中浸淫日久的官员尊崇“人红是非多”的信条,成绩卓著时,担心高调亮相风必摧之;出了问题时,害怕被媒体推倒官帽不保的第一块骨牌,因此,时刻保持着对记者的排斥和戒备,不能主动地运用传播规律、传播技能与媒体互动,生怕一不留神惹祸上身。殊不知,记者的采访并非个人好恶,而是职务行为,他们所提的被某些官员误认为故意为难自己的尖锐问题实际上是在代表公众的知情权提问,在这种情境下,官员哪怕一丝的支吾表现都是在丢分,因为,当一位官员试图通过无可奉告掩盖什么的时候,肯定有着无以见人的暗箱操作;当一位官员试图通过转移视线淡化什么的时候,肯定有着贻误一方的施政失误;俗话说“背人没好话”,在其位、谋其政、知其情、晓其因、解其密是为官一任的基本要求,更何况舆论场就像个大容器,你公开注入的信息越早越充分,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和回击余地就越狭促。
其实与媒体打交道并不困难,只要把握住真诚及时、主动出击的总原则,就能够掌握先机,引导舆论,否则,每一个危机发生后都会形成短暂的“信息真空”,这时的谣言杀伤力最大,传播速度也最快,所以,谁先发声谁就拥有话语权。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隐瞒事实已不可能,宝贵的传播空间总要被信息占领,如果正确的信息放弃阵地,不正确的信息自会长驱直入,所以,每当此时,逃避是最愚蠢的选择,中宣部提出的政府官员应对媒体应当遵循的“善用、善待、善管”原则才是标准答案。
虽然中国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满30年、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已满10年, 但与媒体打好交道这项技能并没有成为全体官员的“应知应会”,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合或者特急情况下,每一位官员实际上都是政府的发言人,凡是公众的视线焦点,一定是那些关乎民生、安危与稳定的大事件、大政策、大疑问,面对这一切,官员的得体应对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最有形的体现。难怪在2009年的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的习近平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政府官员要提升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学好这门必修课,除了正身、修德、精业之外,还要有一颗善待媒体之心,真诚“应对”而非简单“应付”,谨记这样一个道理: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而只是一种职业;回答质疑、解释原因、说明政策、正视失误绝非强加给官员的额外负担,而是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