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气的课堂蕴涵着高远的理念,在明确到位的指导的前提下有着自主思考与探索。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教授内容的特殊性,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包罗万象,具备非常明显的“大气磅礴”、“大气洒脱”的气质。
【关键词】大气 历史课堂 教师素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材的解读,到课堂上教学的安排,再到课堂进程的控制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但是不难发现,我们却很缺少大气的课堂。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是与教学目标吻合的,却容易陷入没有一点自己见解的怪圈;我们的教案虽然符合规范,很多时候却停留在模仿、复制的层面;我们的教学过程看似完整,却没有一点出彩之处,整堂课重视内容的讲授却没有思想的感染,表现出一股“小家子气”。
怎样的课堂才是大气的课堂?笔者觉得大气的课堂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气质:教学内容上,在科学严谨基础之上决不拘泥于细节,不会因为情节繁杂让学生觉得应接不暇甚至感觉到思路混乱难以理清。课堂内容是充实丰满的,但这种充实与丰满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合理整合后的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学习内容蕴涵着高远的理念,学生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接受了思想的洗礼。课堂氛围从容不迫,在明确到位的指导的前提下有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处于引导的位置,每一个学生都能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并且取长补短。
具体到历史课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学科是最有理由“大气”,也最有条件“大气”的一门课程。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具备它本应拥有的“大气”?
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一种大气宏观的大历史教学观念。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教师的思路要开阔,在规范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情做一些灵活的调整,合理运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此外还要勇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兼顾各类学生,大气的课堂应该是关注每个学生需要的课堂,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一堂大气的课,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表演秀,更应该是学生表现的舞台。再次,教学设计应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观点,简单地说,应该有一个大气宏观的基本态势,与时俱进,增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如上面所说,大气的历史课堂必然有其特点:格局大气,气氛和谐从容。不仅如此,大气的历史课堂,应有它特殊的表现。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正是那些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构成了历史波澜壮阔的画卷,而这些波澜壮阔的内容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又恰恰是历史教学要突出的重点与难点,这使大气成了历史课堂的必然。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与战争、重要王朝的开端、重要的文化科技成果,这些人与物事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情绪的感染效果不言而喻,在这些典型的环节上显示历史教学的大气风范是非常自然与必需的。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1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为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虽然只是发生在当时的东周诸侯国之一的秦国,但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这一课,是可以大气、也应该大气的一课。我们可以借用《史记》这部大气磅礴的著作中进行对商鞅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商鞅的印象。但我们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应让考生进一步思考:与同时期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变革相比,为什么商鞅变法格外的惊心动魄?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整合,减少知识点的重复阐述,使学生多一些深入式的思考;还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讨论和抒发对商鞅变法的感想、变法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等。这不仅让学生有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种以史为鉴的史学观。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无比辉煌与伟大的时代,气势壮阔无与伦比,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营造这样一种历史感,适当地将课程拓宽,多做一些时代背景的介绍,将本课内容放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大环境当中,无疑对学生的熏陶和激荡是明显的,历史课的独特魅力显而易见。
大气的老师成就大气的课堂。我们怎样让自己先“大气”起来?
做人需要宽容、智慧与魄力,老师更是应该如此。叶澜教授曾说:“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欲教书,先育人。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十分突显,一名历史教师,更是应该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一个大气的教师应该是博学多才的,只有功底深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表现雅与豪的资本;一个大气的教师也应该是谦逊的,他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独到并不是乖戾,老师的大气应该表现在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理智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否定。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是个性化的事情,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够真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转化为新思想以促进自己进步更加重要,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气”。
【关键词】大气 历史课堂 教师素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材的解读,到课堂上教学的安排,再到课堂进程的控制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但是不难发现,我们却很缺少大气的课堂。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是与教学目标吻合的,却容易陷入没有一点自己见解的怪圈;我们的教案虽然符合规范,很多时候却停留在模仿、复制的层面;我们的教学过程看似完整,却没有一点出彩之处,整堂课重视内容的讲授却没有思想的感染,表现出一股“小家子气”。
怎样的课堂才是大气的课堂?笔者觉得大气的课堂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气质:教学内容上,在科学严谨基础之上决不拘泥于细节,不会因为情节繁杂让学生觉得应接不暇甚至感觉到思路混乱难以理清。课堂内容是充实丰满的,但这种充实与丰满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合理整合后的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学习内容蕴涵着高远的理念,学生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接受了思想的洗礼。课堂氛围从容不迫,在明确到位的指导的前提下有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处于引导的位置,每一个学生都能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并且取长补短。
具体到历史课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学科是最有理由“大气”,也最有条件“大气”的一门课程。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具备它本应拥有的“大气”?
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一种大气宏观的大历史教学观念。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教师的思路要开阔,在规范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情做一些灵活的调整,合理运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此外还要勇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兼顾各类学生,大气的课堂应该是关注每个学生需要的课堂,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一堂大气的课,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表演秀,更应该是学生表现的舞台。再次,教学设计应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观点,简单地说,应该有一个大气宏观的基本态势,与时俱进,增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如上面所说,大气的历史课堂必然有其特点:格局大气,气氛和谐从容。不仅如此,大气的历史课堂,应有它特殊的表现。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正是那些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构成了历史波澜壮阔的画卷,而这些波澜壮阔的内容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又恰恰是历史教学要突出的重点与难点,这使大气成了历史课堂的必然。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与战争、重要王朝的开端、重要的文化科技成果,这些人与物事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情绪的感染效果不言而喻,在这些典型的环节上显示历史教学的大气风范是非常自然与必需的。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1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为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虽然只是发生在当时的东周诸侯国之一的秦国,但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这一课,是可以大气、也应该大气的一课。我们可以借用《史记》这部大气磅礴的著作中进行对商鞅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商鞅的印象。但我们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应让考生进一步思考:与同时期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变革相比,为什么商鞅变法格外的惊心动魄?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整合,减少知识点的重复阐述,使学生多一些深入式的思考;还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讨论和抒发对商鞅变法的感想、变法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等。这不仅让学生有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种以史为鉴的史学观。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无比辉煌与伟大的时代,气势壮阔无与伦比,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营造这样一种历史感,适当地将课程拓宽,多做一些时代背景的介绍,将本课内容放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大环境当中,无疑对学生的熏陶和激荡是明显的,历史课的独特魅力显而易见。
大气的老师成就大气的课堂。我们怎样让自己先“大气”起来?
做人需要宽容、智慧与魄力,老师更是应该如此。叶澜教授曾说:“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欲教书,先育人。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十分突显,一名历史教师,更是应该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一个大气的教师应该是博学多才的,只有功底深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表现雅与豪的资本;一个大气的教师也应该是谦逊的,他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独到并不是乖戾,老师的大气应该表现在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理智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否定。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是个性化的事情,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够真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转化为新思想以促进自己进步更加重要,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