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三体 《出版,让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几乎是炙手可热。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
47岁的刘慈欣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作家,圆脸,一脑袋服服帖帖的短发,眼镜片是淡黄色的,唇上的短须似乎总刮不干净。
过去一年里,他获得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媒体争相采访他,写他的故事。评论界说,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一部《三体III》出版,让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几乎是炙手可热。
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这不是毫无逻辑的胡思乱想。刘慈欣提出了宇宙社会的两大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于是,不同星球的文明不得不通过消灭其他文明,维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在太行山仰望星空
他出生在1960年代的山西阳泉。那是一座因为煤矿而繁荣的城市,矿山和井架竖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把一切蒙上一层煤烟。这层煤烟在他长大之后,被一些文字拂去。
他在储藏室里翻到凡尔纳的小说,后来又开始阅读阿瑟·克拉克。这位英国作家在1964年出版了《2001太空漫游》,讲述人类通过太空探险,寻找智慧起源的秘密。一种强大力量为人类的演化提供天启。从地球飞往木星,然后在一个空间隧道中抵达另一个未知的广袤。这对于太行山小城里的刘慈欣无异于另一种“天启”的预言。但是他从事煤矿工作的父亲不能听他讲这些,其他人也不可追随他被激发的想象。
上世纪80年代,刘慈欣考上华北水利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之后,他回到阳泉,在娘子关电厂当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电厂离阳泉市区37公里。烟囱昼夜向天空喷吐灰烟, 使星空模糊不清。 他傍晚从办公室出来,回到住宿区,早上又从住宿区到办公室。办公室的节奏缓慢,中年人热衷聊天和打牌。刘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聊天。同事想不明白他靠什么打发工作之余的无聊时间。大概是编程序赚外快。他们推测。
刘慈欣开始尝试写小说。在山谷的电厂里,他把想象力投射到数万光年外的地方。几次尝试之后,他杰出的想象力为他赢得了名声。一篇未发表的作品尝试讲述虚拟网络时代的权力与叛乱。他写这篇叫做《中国2185》的小说时,互联网对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遥远得难以想象。
另一个故事讲述在未来,外太空的人们通过地球居民佩戴的传感眼镜来游览故乡,纾解乡愁。年轻的航天工程师戴的眼镜连接的是一个女领航员。他带着女孩儿去草原,看到一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早晨。后来他才知道,女孩儿在一艘通往地心的地层飞船上,因为失事,将永远封闭在地心,度过余生。那个草原的清晨是女孩子最后一次看到美丽的世界。这部短篇小说叫《带上她的眼睛》,为他第一次赢得了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银河奖。后来香港诗人廖伟棠在地铁上读到这篇小说,不可抑止地热泪盈眶。
女儿在另一条船上,炸我这条
后来,刘慈欣连续赢得8次“银河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三年前他开始构思一个更宏大的作品,一部关于宇宙文明图景的小说。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他完成了全部八十多万字的“地球往事”三部曲,题名《三体》。最后一部在去年年底出版,在科幻迷中卷起一阵三体旋风。科幻作家韩松说道:“他将我们之前所写的所谓的科幻小说都碾得粉碎。”
小说里的人物思维缜密、锐利独断,甚至多少有些狂妄自负。当他们相信真理在握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干下最暴戾的罪行。他本人却温和而沉稳,甚至有一些羞涩。他几乎对所有的面对面采访一概拒绝。那会打扰他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同事和亲戚中引起不必要的骚动。对于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太行山小城里的中年人来说,维持平静的生活几乎是一种本能的习惯。
在唯一一次为《三体III》做的签售中,他跟人说,自己出来没有跟家人讲,只说“在外面有点儿事”。之所以没有配合出版公司做更多宣传,则是因为电厂领导没有准假,尽管那座电厂几乎因为节能减排而低效运转了整整一年。在回到电厂之后,他的生活依然是朝九晚五,晚上回家下载一些电影来看,然后写写小说。
他的生活看起来平常而繁琐,而他对抗这种庸常的方式就是展开想象。在此之外,他依然是一个平常的中年人。“我是个写小说的,写小说的不像写诗的、画画的,那些人特征明显。我这样的丢到人堆里,谁也看不出来。”刘慈欣说。他有一个女儿。有人拿他小说中的问题问他,假如有两条船,必须炸掉一条另一条才能生存,你在一条船上,会炸哪条?他想想说,女儿和我在一起,坚决炸另一条;我女儿在另一条上,炸我这条。
47岁的刘慈欣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作家,圆脸,一脑袋服服帖帖的短发,眼镜片是淡黄色的,唇上的短须似乎总刮不干净。
过去一年里,他获得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媒体争相采访他,写他的故事。评论界说,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一部《三体III》出版,让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几乎是炙手可热。
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这不是毫无逻辑的胡思乱想。刘慈欣提出了宇宙社会的两大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于是,不同星球的文明不得不通过消灭其他文明,维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在太行山仰望星空
他出生在1960年代的山西阳泉。那是一座因为煤矿而繁荣的城市,矿山和井架竖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把一切蒙上一层煤烟。这层煤烟在他长大之后,被一些文字拂去。
他在储藏室里翻到凡尔纳的小说,后来又开始阅读阿瑟·克拉克。这位英国作家在1964年出版了《2001太空漫游》,讲述人类通过太空探险,寻找智慧起源的秘密。一种强大力量为人类的演化提供天启。从地球飞往木星,然后在一个空间隧道中抵达另一个未知的广袤。这对于太行山小城里的刘慈欣无异于另一种“天启”的预言。但是他从事煤矿工作的父亲不能听他讲这些,其他人也不可追随他被激发的想象。
上世纪80年代,刘慈欣考上华北水利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之后,他回到阳泉,在娘子关电厂当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电厂离阳泉市区37公里。烟囱昼夜向天空喷吐灰烟, 使星空模糊不清。 他傍晚从办公室出来,回到住宿区,早上又从住宿区到办公室。办公室的节奏缓慢,中年人热衷聊天和打牌。刘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聊天。同事想不明白他靠什么打发工作之余的无聊时间。大概是编程序赚外快。他们推测。
刘慈欣开始尝试写小说。在山谷的电厂里,他把想象力投射到数万光年外的地方。几次尝试之后,他杰出的想象力为他赢得了名声。一篇未发表的作品尝试讲述虚拟网络时代的权力与叛乱。他写这篇叫做《中国2185》的小说时,互联网对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遥远得难以想象。
另一个故事讲述在未来,外太空的人们通过地球居民佩戴的传感眼镜来游览故乡,纾解乡愁。年轻的航天工程师戴的眼镜连接的是一个女领航员。他带着女孩儿去草原,看到一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早晨。后来他才知道,女孩儿在一艘通往地心的地层飞船上,因为失事,将永远封闭在地心,度过余生。那个草原的清晨是女孩子最后一次看到美丽的世界。这部短篇小说叫《带上她的眼睛》,为他第一次赢得了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银河奖。后来香港诗人廖伟棠在地铁上读到这篇小说,不可抑止地热泪盈眶。
女儿在另一条船上,炸我这条
后来,刘慈欣连续赢得8次“银河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三年前他开始构思一个更宏大的作品,一部关于宇宙文明图景的小说。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他完成了全部八十多万字的“地球往事”三部曲,题名《三体》。最后一部在去年年底出版,在科幻迷中卷起一阵三体旋风。科幻作家韩松说道:“他将我们之前所写的所谓的科幻小说都碾得粉碎。”
小说里的人物思维缜密、锐利独断,甚至多少有些狂妄自负。当他们相信真理在握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干下最暴戾的罪行。他本人却温和而沉稳,甚至有一些羞涩。他几乎对所有的面对面采访一概拒绝。那会打扰他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同事和亲戚中引起不必要的骚动。对于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太行山小城里的中年人来说,维持平静的生活几乎是一种本能的习惯。
在唯一一次为《三体III》做的签售中,他跟人说,自己出来没有跟家人讲,只说“在外面有点儿事”。之所以没有配合出版公司做更多宣传,则是因为电厂领导没有准假,尽管那座电厂几乎因为节能减排而低效运转了整整一年。在回到电厂之后,他的生活依然是朝九晚五,晚上回家下载一些电影来看,然后写写小说。
他的生活看起来平常而繁琐,而他对抗这种庸常的方式就是展开想象。在此之外,他依然是一个平常的中年人。“我是个写小说的,写小说的不像写诗的、画画的,那些人特征明显。我这样的丢到人堆里,谁也看不出来。”刘慈欣说。他有一个女儿。有人拿他小说中的问题问他,假如有两条船,必须炸掉一条另一条才能生存,你在一条船上,会炸哪条?他想想说,女儿和我在一起,坚决炸另一条;我女儿在另一条上,炸我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