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栽培已成了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保护地内高温、高湿、低光照、通风不良等与露地不同的小生态环境,使其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也与露地显著不同。
  
  1 保护地的小生态环境
  
  1.1 光照条件
  目前,在我国农村,大棚、温室等保护地类型覆盖的大部分都是塑料薄膜,其透过的可见光为露地的80%~85%。但由于薄膜是一种电介质,能吸附水滴和灰尘、泥土,再加上保护地自身结构影响,所利用的自然光照只有露地的40%~60%。
  
  1.2 温度条件
  塑料薄膜有增温和保温作用。日出后,太阳人射辐射(波长0.3~3μm)通过薄膜入射到保护地内地表上,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并通过分子传导逐渐提高下层土壤温度,同时地面也放出长波辐射提高地面上的气温。由于薄膜能阻止部分长波辐射,使热量能留在保护地内,加速提高气温,并且由于保护地是密闭的,被加热的空气不易被风吹走,再加上保护地容积小,其对流圈比大气的对流圈小得多,所以保护地白天温度比大气升得快而高,如小拱棚春天气温最高可达到50℃:夜间保护地通过覆盖物向外放热,其温度比大气温度下降得慢,但由于夜间保护地长波辐射多于大气,因此保护地内最低温度在春天只比大气温度高2~4℃。保护地在密闭不加温情况下,日温差比大气的日温差大。现在大多数温室在寒冷的冬季采取了加温措施,炎热的夏季覆盖了遮阳网,所以气温长年大都保持在10~30℃,以适合农作物生长。但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也比较适宜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1.3 湿度条件
  保护地在密闭条件下由于与外界隔绝,且空间小,空气基本稳定,故空气湿度、土壤湿度与露地有所不同。
  1.3.1 空气湿度 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是由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蔬菜体内水分的蒸腾形成的。当保护地密闭不通风时,棚内气流稳定,湿气散发不出去,由于温度比露地高,燕发量大,绝对湿度也就大。冬季如要通风,则温度必然降低,所以冬季保护地内空气湿度比外界更高。保护地内空气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相一致,日变化比较大。高湿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细菌的繁殖;另外,田间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容易结露等,都有利于病害流行。
  1.3.2 土壤湿度 大棚、温室由于水分散发不出去,蒸腾量少,灌水多,所以土壤湿度比露地高。
  
  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2.1 病害
  保护地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受病原微生物的浸染和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后,正常的生理代谢受到干扰,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出现异常现象,即病害。
  2.1.1 发生症状
  2.1.1.1 病状是蔬菜发病后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1)变色,即蔬菜受害后局部或垒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有的呈现褪绿或黄化,有的叶片变红,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现花叶。(2)斑点,即蔬菜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式各样的病斑。颜色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等,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规则形等。蔬菜的根、茎、叶柄、果等各部位都可发生坏死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3)腐烂,即蔬菜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生腐烂,如根腐、茎基腐、藕腐、根腐等。(4)萎蔫,土壤缺水可使蔬菜发生生理性萎蔫;蔬菜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引起叶片枯黄、凋萎,造成黄萎、枯萎,以致蔬菜死亡。还可造成青枯。(5)畸形,蔬菜受害后可产生增强性病变,生长发育过度,组织细胞增加过快,病部膨大,产生肿瘤;枝或根过度分枝,产生丛桂、发根等;也可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管矮缩、皱缩等。此外,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蕨叶等。
  2.1.1.2 病症 即指寄生于病部表面的病原微生物的各种形志结构的表现。常见的真菌病症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在空气潮湿时,细菌为害的病斑有时可产生胶粘状物,即菌胶。
  2.1.2 发生时期与部位
  2.1.2.1 时期 保护地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及采收后均会遭受病原物的侵袭而发病。在苗期常见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和沤根等:成株期常见的有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苗核病、枯萎病、青枯病、锈病、病毒病、软腐病、根肿病等。
  2.1.2.2 发生部位 保护地蔬菜的根、茎、叶、花、果均可发病。但叶部病害最多,主要有痤病、早疫病、晚疫病、霜霉病、白粉病、黑斑病、角斑病、软腐病、疱痴病、病毒病等。茎部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烧根等。花和果实上的病害主有灰霉病、脐席病等。
  2.1.3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其他生物(如昆虫、线虫、人等)、其他自然条件及种子传播,有的病害只通过某一途径传播,有的则通过多种途径复合传播。
  2.1.4 发生特点
  2.1.4.1 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存活和积累 由于保护地采用固定结构的设施栽培及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使蔬菜常年连作,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环境条件和营养来源。许多病原微生物在寄主菜体采收后,随遗留的病残体一起,存活于土壤之中。保护地多年连作为病原物的大量繁殖和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2.1.4.2 蔬菜种苗传带病菌严重 随着蔬菜种苗产业的发展,种苗传带病原菌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传带病原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部,有的以菌核混杂于种子中,有的病毒则存于种胚之中。所有带菌的种子均可传播病害,所以新开发利用的保护地没多久就会发生各种病害。
  2.1.4.3 有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保护地的环境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光照不足、氮肥过多,这些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如湿度大,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细菌的繁殖;高温、氮肥多,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大流行等。因此保护地蔬菜的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明显高于露地蔬菜,病害发生的时间也明显比露地早,从而增加了防治时间和用药次数。
  2.1.4.4 病害发生种类多,危害程度严重 由于保护地蔬菜生长较快,1年可收获多茬,其环境又有利于病害发生,所以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明显高于露地。目前,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的分布特点是:茄果类蔬菜病害最多,主要有早疫病、灰霉病、病毒病、叶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晚疫病、炭疽病、斑枯病等,苗期有立枯病、猝倒病、疫病等;叶菜类蔬菜病害较轻,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等,苗期有猝倒病等;豆类蔬菜有煤霉病、锈病等。
  
  2.2 虫害
  保护地蔬菜害虫包括昆虫、螨类和软体动物等。害虫取食蔬菜的组织、器官,干扰和破坏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减产和降低品质。一些害虫还可传播植物病毒(如蚜虫), 造成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2.2.1 为害方式
  2.2.1.1 直接为害 即害虫通过直接取食植物体而造成的危害。根据害虫取食特性,可分为:①咬食,如菜蛾、夜蛾等:②刺吸汁液,如蚜虫、叶螨、粉虱等,刺吸蔬菜的茎、叶、芽等器官的汁液;③蛀食,如地蛆等,蛀食蔬菜的花蕾、果、种子、根与茎;④潜叶,如美国斑潜蝇等潜入蔬菜叶片内,取食叶肉组织。
  2.2.1.2 间接为害 指害虫取食时,将病株上的病原物传带到健康植株上或将分泌物分泌到蔬菜体表,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并引起霉菌寄生或虫卵产于蔬菜组织内而伤害蔬菜。其中传播病毒是间接为害中引起损失最大的1种方式。
  2.2.2 受害状
  2.2.2.1 叶片受害 蔬菜的叶片受害后,常出现孔洞或缺刻,或仅留下叶脉,或叶肉被取食仅留下透明的表皮。被害虫刺吸的叶片常出现蜷缩、变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被叶螨刺吸的叶片呈大红色。被潜叶蝇危害的叶片表现为白色、蛇形状的隧道。
  2.2.2.2 花、果实受害 害虫取食花、果实、种子等,造成蛀空或留下虫粪或使器官脱落或造成空粒或引起果实畸形等。
  2.2.2.3 根茎部受害 根茎被害虫取食后,常引起植物萎蔫、死亡。
  2.2.3 发生特点
  2.2.3.1 发生世代增多 由于保护地温度较高(一般在10~30℃),而昆虫一般在8~15 ℃就开始生长发育,22~30℃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所以害虫生长发育很快,发生世代增多。
  2.2.3.2 成活率提高,生殖力增强 保护地的高湿度对害虫非常有利。湿度影响害虫虫体水分的蒸发以及虫体的含水量,其次影响虫体的体温和代谢速度。①影响成活率。昆虫在卵孵化、幼虫蜕皮、化蛹、羽化时,如果大气湿度过低,往往大量死亡,有时因湿度过低还造成产在植物上的卵块脱落干死,而高湿可提高其成活率。②影响生殖力。干旱影响昆虫性腺的发育,也影响交尾的雌虫产卵量。如粘虫,成虫在16~30℃的范围内,湿度越大,产卵越多,相对温度90%时产卵量比60%时约多1倍。③影响发育速度。一般情况下,湿度越大,昆虫发育得越快。
  2.2.3.3 越冬越夏环境适宜 由于冬季保护地温度较高,成了害虫理想的越冬场所。夏季由于遮阳网的大面积推广,又成了害虫适宜的越夏场所,而害虫天敌却被隔离在保护地外,这样就使害虫为害越来越严重。
  
  3 病虫害防治方法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防治要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1 植物检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0,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资源交换的频率大为增加,加快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国家植物检疫规定,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传人或蔓延。
  
  3.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就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农田环境与病虫间的关系,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以达到保护作物和环境的目的。
  3.2.1 选用抗病品种 要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蔬菜品种。
  3.2.2 改革耕作制度 合理的轮作换茬,不仅可使土壤养分得到均衡利用,而且可以切断专性寄主和单一的病虫食物链和世代交替环节,也能使生态适应性窄的病虫因条件恶化而难以生存、繁衍,从而改善菜田生态系统,如西瓜枯姜病和炭疽病实行轮作后,病害明显较轻。能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显著。
  3.2.3 优化农田生态栽培 采取调整播期,避开病虫为害高峰;建立无病虫育苗圃,嫁接换根,培育无病虫壮苗;深沟高畦,严防浇水或雨后田间积水;采用地膜覆盖、微灌或暗灌和设施微环境调控,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合理配置株行距,蔓性蔬菜实行支架栽培或吊蔓。优化群体结构,可加强群体内的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采取控氮、稳磷、增钾和补微的施肥模式,培肥地力,增强蔬菜抗逆性;清洁田园,消灭害虫滋生场所;采用水、肥、气、热协调促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3.3 物理防治
  3.3.1 设施防护 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进行避雨、抗热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以防虫网为封闭材料,创建封闭的棚室、同室,进行无污染农产品(包括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3.3.2 谤杀、驱避 利用害虫对灯光、颜色和气味、射线、超声波的趋向性诱杀或驱避害虫。如采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糖醋酒诱杀害虫;覆盖银灰色地膜、银灰色遮阳网避蚜,采用黄板诱蚜等。
  3.3.3 高温消毒 采用温汤浸种10~15 min(分钟),55~60℃可杀死真菌,60~65℃可杀死细菌,65~70℃可杀死病毒:浇透水后,晴天中午前后高温闷棚,当温度达到46~48℃时,维持2 h(小时)左右,可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夏季可利用太阳能和塑料薄或蒸汽进行土壤消毒等。
  3.3.4 臭氧防治 利用臭氧发生器定时释放臭氧防治病虫害。
  3.3.5 人工清除和捕杀 利用人工清除田间中心病株和病叶,人工捕杀害虫等。
  
  3.4 生物防治
  由于保护地蔬菜是在密闭条件下栽培,所以在进行生物防治时,非常适合天敌昆虫的应用。
  3.4.1 天敌利用 如利用捕食性天敌瓢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利用草蛉捕食蚜虫、粉虱、叶螨及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等;利用寄生性天敌赤眼蜂寄生鳞翅目害虫的卵、丽蚜小蜂寄生粉虱的若虫和蛹等;利用致病微生物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蜡蚧轮枝菌防治蚜虫、粉虱:利用菜青虫颗粒体病毒防治菜毒虫;利用穿刺巴氏杆菌防治根结线虫等。
  3.4.2 抗生素利用 利用杀虫抗生素阿维菌素防治蜱螨目、鳞翅目、双翅甘、鞘翅耳等害虫,利用浏阳霉索防治叶螨、蚜虫等;利用农用抗菌素如农抗120、农用链霉豪、新植霉素等防治多种病害。
  3.4.3 植物源农药利用 如利用印楝素、苦参碱等易降解的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有助于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食品。
  3.4.4 昆虫激素利用 如利用米螨、卡死克、抑太保等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对天敌和有益生物影响小,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益于人类健康。
  
  3.5 化学防治
  在目前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和技术水平下,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点是成功率高,防教快,防治谱广泛,使用灵活方便;缺陷是大量使用会增强病虫的抗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产生负面影响,并会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影响销售和出口。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时除应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外,还应掌握以下使用技术;
  3.5.1 优选农药和药械 在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粉尘剂和烟剂,尽可能少用水剂,尽量避免湿度的增加,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药械要选用雾化度高的高质量药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杜绝跑、冒、滴、漏。在保护地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时,可选用的农药有以下几种类型:
  3.5.1.1 拟除虫菊脂农药 这类农药用量低,属低毒和中毒,在环境中消解较快,消解半衰期一般为2~3 d(天)。
  3.5.1.2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用量一般均在75 g/hm2以下。
  3.5.1.3 低毒而无“三致”作用的有机磷农药 如马拉硫磷、辛硫磷、甲基辛硫磷等。这些农药消解快,一般在怍物上残留量较低。
  3.5.1.4 一些新开发的化学合成杀虫剂 此娄农药一般暂缺完全的评价,但从它们的低毒、低用量和无“三致”作用的阳性试验结果,可估计它们为安全或较安垒级杀虫剂,如吡虫啉、氟虫腈、虫满腈、丁醚脲、啶出脒、抑食肼、吡螨胺等。
  3.5.1.5 无“三致”作用的杀菌剂 如甲基托布津、甲霜灵、乙烯菌核剂、粉锈宁、扑海因、多菌灵、菌核净、速克灵、噻菌灵、菌毒清、DT杀菌剂、双效灵等。
  3.5.2 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3.5.2.1 预测预报 要抓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加强田间病虫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为害情况,根据各种病虫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选择合适药剂防治。
  3.5.2.2 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做到适时用药、有针对性地用药;在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靶位用药;根据农药特性和防治对象,合理混合、交替使用农药,以减少用药量,减缓或避免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在喷洒农药时,要做到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等。
其他文献
2014年云南中医学院新开设傣医学本科专业,通过分析其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属于基础医学课程模块的傣医"药理学"发展渐趋成熟,开设傣医"药理学"课程已有必要。笔者结合该专
属特早熟优质中果型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春茬80~90天,夏秋茬60天.一般单瓜重3.0~3.5kg,果实长椭圆形,果面光滑,外形圆整,表皮暗绿色布隐暗散状花纹,外观美,与黑美人相似.瓤色鲜
以河南广泛栽培的宋城大蒜为试材,研究了常温贮藏大蒜和不同入库期大蒜在冷藏条件下内芽生长的特点,结果表明:宋城大蒜通过休眠期的时间约在8月上中旬,即收获后的70-75 d;通
【摘要】目的:观察混合痔行保留齿状线分段缝扎微创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外剥内扎手术治疗,观察组行保留齿状线分段缝扎微创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观察组肛门疼痛程度比对照组轻,且并发症的总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4889%),差异均有统计
为解决番茄大中棚设施栽培病害逐年加重、品质下降与人们对优质无公害番茄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番茄商品果实要求耐长途运输和在超市货架上存放时间长的需求.从2003年秋开始.笔者
目的:观察应用对侧锁骨近端背侧 T 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胸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骨近端背侧 T 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师参与指导的左乳癌患者术后用药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药师参与临床的重要性。方法:选取药师参与我院妇科一区的1例左乳癌术后患者用药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化疗两个周期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与呕吐,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出院前查CT提示,胸骨体上部及左侧第二前肋骨转移较前稍有修复好转,左侧胸壁转移较前稍有退缩好转,两肺转移较前明显缩小好转,左侧第八前肋成骨性转移与前相似,心包少量积液。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由于农业生产特点不同,以及历史传统差异,在发展形式
利用硝酸银、ATP钠盐、NAA、KT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材料为彩色甜椒品种7160的花药.结果表明,硝酸银是影响彩色甜椒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率的最主要因素,在其浓度为1.0
以前只听说过医院里有高压氧仓,吸一吸高密度的氧气.可以增强人体活力,在河北省乐亭县.许多温室大棚里也安装了类似的装置.菜农们用1个时髦的词,管它叫“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