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 000多年的文明史、4 000多年的建城史、1 500年的建都史……赋予了这个中原“帝王之城”层出不穷的古迹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牡丹花开时节,行走在姹紫嫣红的洛阳城里,遍地古迹值得你细细品读。
想要好好品一品洛阳的味道,还是要从我们最熟悉的古迹开始。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到洛阳旅游的人必去的地方。它位于洛阳市郊,伊河水间石窟分割在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先后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开凿历程400余年之久,如今还存有2 300多个窟龛,十万余尊造像。在长达1 000米的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如果你有兴趣,去龙门石窟别忘记找找这个小佛像。
在龙门石窟大大小小的洞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奉先寺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它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都堪称一绝。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成为盛唐时期的象征,以及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
离开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洛阳的另外一处必游之地便是有着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白马寺大门两侧的石马算是这里地标性的建筑之一,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也给人一种温和之感。
已经有1 900多年历史的白马寺,每朝每代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损毁、复建……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白马寺,是1972年时耗时10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整之后的风貌。曾经有的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殿,都让这个“中国第一寺庙”的声名远播海外。
除了以上两个必去的景点,在洛阳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古墓博物馆。民间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说法,而在河南,我的总结是“地下看洛阳,地上看开封”。
古都洛阳,曾见证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之后,经历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的建立。
建国后,考古人员在洛阳的调查发掘中,发现了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故城遗址,以及万余座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洛阳古墓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座新型的专题性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是以陈列历代代表性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两大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古墓群距地表7米,呈“回”字形建造,分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精品厅,两汉厅、魏晋厅和唐宋厅陈列有关朝代的典型文物,精品厅陈列两汉典型艺术品和墓室壁画临摹画。连接四厅的墓道两侧是搬迁复原的历代典型古墓葬。
除了古墓博物馆,历史悠久的洛阳,还有很多值得一逛的博物馆。比如当地综合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以及位于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博物馆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迷,那这里绝对会是你的天堂。
说到洛阳牡丹,它在我国已经有1 9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国花”牡丹,自古以来的气质就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的,这些也代表着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寓意。
在洛阳,赏牡丹的地方很多,大街上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都有好看的牡丹可供欣赏。如果想要避开人群,那不妨就“不走寻常路“,走进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公园,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洛阳城中知名的牡丹园林,无论是在品种还是规模上,都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
洛阳牡丹园是中国牡丹种植最早的一个园林,是隋朝和唐朝种植牡丹的旧址,位于洛阳市王城大道,有公交车直达。除此之外的王城公园、国色牡丹园、中国国花园等诸多公园,牡丹花开的盛况都会令你目不暇接。每一个公园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的是以品种著称,有的则是以种植面积取胜。行走在这个时节的洛阳城中,随处可见的牡丹花都会让你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洛阳的牡丹花除了数量多,品种也有很多是其他地方极少见的。比如黑牡丹、绿牡丹、紫牡丹等等……其中许多都是从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看花的同时,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讀,加之古代文人墨客对洛阳牡丹的赞美,更为洛阳之行赋予了文化底蕴。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街头文化,那么洛阳给我的印象,是独一份的感动。数年前,去洛阳采风的时候,在王城广场上曾看到当地人三五一群地聚在一起,老远就能听到锣鼓、镲、二胡这些民族乐器的声响。
走近一看,只见当地的叔叔阿姨们精神抖擞地摆起架势、花腔打板,咿咿呀呀、有板有眼的河南豫剧就从这些普通人的口中唱了出来。
河南豫剧是我最熟悉的一个剧种了。在儿时的记忆中,老家每年都会有戏曲演出,每一次都会有四五天之久,其中演出的曲种就是河南豫剧。小的时候,我虽然听不懂那些艺人唱的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的扮相和音调已经成为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那些无法听懂的唱词,也渐渐懂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经典剧目,我一直爱到现在。在更加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河南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称为戏曲之首。其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韵味醇美,让听者无不动容。
如果你没有听过豫剧,可以走到洛阳的剧院中听一听正宗的河南味道;如果你还没有爱上豫剧,那来一趟洛阳之后你可能会有所动容。街头巷尾那花腔走板,能够让你爱上豫剧,爱上这座有温度的城市。
在洛阳,还有一处让人倍感温馨的地方,那就是洛阳的百年留声博物馆。这里藏的1 8000多张清代至民国的老唱片、近4 000盒16毫米和8.75毫米的老电影胶片、130台中外多种型号的老留声机,都是洛阳市民张建洛几十年来个人收藏整理的。
进入面积有400多平米的百年留声博物馆,如同走进了音樂的世界,几排做工精美的留声机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电影中的老上海。打开一张黑胶,留声机吱吱呀呀放出的是周璇的《天涯歌女》……瞬间有一种穿越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错觉。
在百年留声博物馆里,手摇式留声机,播放音乐不用电;唱片珍贵,封皮也值得欣赏;再看一场经典的老电影,细细品味慢时光中的洛阳味道。
在洛阳交融的文化体系中,“吃文化”绝对是值得记上一笔的。说到洛阳的美食,洛阳水席不得不提。作为中国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始于唐代的洛阳水席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
“八凉十六热”就是洛阳宴请的一种传统形制,以八个凉菜、十六个热菜摆满一桌来宴请宾客。“水席”的意思,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像流水一样的上菜方式,所以叫水席。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洛阳水席的热菜都是汤汤水水的,所以称之为“水席”。
说到水席的由来,据说是由于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
洛阳人利用当地生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宫贵胄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关于洛阳水席的传说,还和唐朝女皇武则天有关。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称帝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
“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在洛阳水席各式菜品中,小酥肉是值得一尝的。这道菜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用主料猪肉,搭配各种调味品,拌上鸡蛋、淀粉、料酒腌制,油锅炸至金黄,入菜时配以高汤、木耳等配料,入口时那一瞬间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家人团聚的饭桌上。
洛阳水席中最知名的一道菜,便是牡丹燕菜。“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一句诗词为洛阳牡丹写下了韵味浓厚的注解,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人们又将富有神奇传说、娇艳华贵的牡丹与燕菜结合,让它有了更加鲜明的洛阳特色。
说到牡丹燕菜,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时,曾品尝过这道菜。在盘中,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菜香花鲜,赢得贵宾们的拍手叫绝,周总理也风趣地说道:“菜里开花了”。所以人们后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传,二者相得益彰,让这道菜品的声名远洋。
当然,除了精雕细琢的名菜,尝尝街头小吃也是洛阳不可错过的体验,其中牛肉汤就是洛阳当地人的最爱。每天早晨,在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里,你都会看到很多当地人坐在小凳子上,称上一元钱烙馍,再盛一碗五块钱的汤,把馍往汤中一泡,浇上特制的辣子,那勾人魂魄的香气,一定能让你对这个城市的喜爱又增添几分。
对于旅行者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洛阳是一个可以一去再去的城市。不管是老城的丽景门、埋葬关羽首级之地的关林还是洛阳远郊县的鸡冠洞、伏牛山、黄河小浪底……它就像一本厚重古朴的书籍,值得你细细品读。
古刹古迹古文化,洛阳之行必游
想要好好品一品洛阳的味道,还是要从我们最熟悉的古迹开始。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到洛阳旅游的人必去的地方。它位于洛阳市郊,伊河水间石窟分割在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先后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开凿历程400余年之久,如今还存有2 300多个窟龛,十万余尊造像。在长达1 000米的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如果你有兴趣,去龙门石窟别忘记找找这个小佛像。
在龙门石窟大大小小的洞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奉先寺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它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都堪称一绝。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成为盛唐时期的象征,以及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
离开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洛阳的另外一处必游之地便是有着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白马寺大门两侧的石马算是这里地标性的建筑之一,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也给人一种温和之感。
已经有1 900多年历史的白马寺,每朝每代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损毁、复建……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白马寺,是1972年时耗时10年对其进行了全面修整之后的风貌。曾经有的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殿,都让这个“中国第一寺庙”的声名远播海外。
除了以上两个必去的景点,在洛阳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古墓博物馆。民间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说法,而在河南,我的总结是“地下看洛阳,地上看开封”。
古都洛阳,曾见证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之后,经历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的建立。
建国后,考古人员在洛阳的调查发掘中,发现了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故城遗址,以及万余座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洛阳古墓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座新型的专题性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是以陈列历代代表性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两大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古墓群距地表7米,呈“回”字形建造,分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精品厅,两汉厅、魏晋厅和唐宋厅陈列有关朝代的典型文物,精品厅陈列两汉典型艺术品和墓室壁画临摹画。连接四厅的墓道两侧是搬迁复原的历代典型古墓葬。
除了古墓博物馆,历史悠久的洛阳,还有很多值得一逛的博物馆。比如当地综合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以及位于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博物馆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迷,那这里绝对会是你的天堂。
唯有牡丹真国色,洛阳之行必赏
说到洛阳牡丹,它在我国已经有1 9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国花”牡丹,自古以来的气质就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的,这些也代表着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寓意。
在洛阳,赏牡丹的地方很多,大街上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都有好看的牡丹可供欣赏。如果想要避开人群,那不妨就“不走寻常路“,走进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公园,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洛阳城中知名的牡丹园林,无论是在品种还是规模上,都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
洛阳牡丹园是中国牡丹种植最早的一个园林,是隋朝和唐朝种植牡丹的旧址,位于洛阳市王城大道,有公交车直达。除此之外的王城公园、国色牡丹园、中国国花园等诸多公园,牡丹花开的盛况都会令你目不暇接。每一个公园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的是以品种著称,有的则是以种植面积取胜。行走在这个时节的洛阳城中,随处可见的牡丹花都会让你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洛阳的牡丹花除了数量多,品种也有很多是其他地方极少见的。比如黑牡丹、绿牡丹、紫牡丹等等……其中许多都是从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看花的同时,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讀,加之古代文人墨客对洛阳牡丹的赞美,更为洛阳之行赋予了文化底蕴。
行云流水最民间,洛阳之行必听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街头文化,那么洛阳给我的印象,是独一份的感动。数年前,去洛阳采风的时候,在王城广场上曾看到当地人三五一群地聚在一起,老远就能听到锣鼓、镲、二胡这些民族乐器的声响。
走近一看,只见当地的叔叔阿姨们精神抖擞地摆起架势、花腔打板,咿咿呀呀、有板有眼的河南豫剧就从这些普通人的口中唱了出来。
河南豫剧是我最熟悉的一个剧种了。在儿时的记忆中,老家每年都会有戏曲演出,每一次都会有四五天之久,其中演出的曲种就是河南豫剧。小的时候,我虽然听不懂那些艺人唱的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的扮相和音调已经成为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那些无法听懂的唱词,也渐渐懂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经典剧目,我一直爱到现在。在更加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河南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称为戏曲之首。其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韵味醇美,让听者无不动容。
如果你没有听过豫剧,可以走到洛阳的剧院中听一听正宗的河南味道;如果你还没有爱上豫剧,那来一趟洛阳之后你可能会有所动容。街头巷尾那花腔走板,能够让你爱上豫剧,爱上这座有温度的城市。
在洛阳,还有一处让人倍感温馨的地方,那就是洛阳的百年留声博物馆。这里藏的1 8000多张清代至民国的老唱片、近4 000盒16毫米和8.75毫米的老电影胶片、130台中外多种型号的老留声机,都是洛阳市民张建洛几十年来个人收藏整理的。
进入面积有400多平米的百年留声博物馆,如同走进了音樂的世界,几排做工精美的留声机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电影中的老上海。打开一张黑胶,留声机吱吱呀呀放出的是周璇的《天涯歌女》……瞬间有一种穿越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错觉。
在百年留声博物馆里,手摇式留声机,播放音乐不用电;唱片珍贵,封皮也值得欣赏;再看一场经典的老电影,细细品味慢时光中的洛阳味道。
八凉十六热,洛阳之行必尝
在洛阳交融的文化体系中,“吃文化”绝对是值得记上一笔的。说到洛阳的美食,洛阳水席不得不提。作为中国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始于唐代的洛阳水席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
“八凉十六热”就是洛阳宴请的一种传统形制,以八个凉菜、十六个热菜摆满一桌来宴请宾客。“水席”的意思,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像流水一样的上菜方式,所以叫水席。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洛阳水席的热菜都是汤汤水水的,所以称之为“水席”。
说到水席的由来,据说是由于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
洛阳人利用当地生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宫贵胄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关于洛阳水席的传说,还和唐朝女皇武则天有关。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称帝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
“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在洛阳水席各式菜品中,小酥肉是值得一尝的。这道菜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用主料猪肉,搭配各种调味品,拌上鸡蛋、淀粉、料酒腌制,油锅炸至金黄,入菜时配以高汤、木耳等配料,入口时那一瞬间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家人团聚的饭桌上。
洛阳水席中最知名的一道菜,便是牡丹燕菜。“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一句诗词为洛阳牡丹写下了韵味浓厚的注解,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人们又将富有神奇传说、娇艳华贵的牡丹与燕菜结合,让它有了更加鲜明的洛阳特色。
说到牡丹燕菜,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时,曾品尝过这道菜。在盘中,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菜香花鲜,赢得贵宾们的拍手叫绝,周总理也风趣地说道:“菜里开花了”。所以人们后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传,二者相得益彰,让这道菜品的声名远洋。
当然,除了精雕细琢的名菜,尝尝街头小吃也是洛阳不可错过的体验,其中牛肉汤就是洛阳当地人的最爱。每天早晨,在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里,你都会看到很多当地人坐在小凳子上,称上一元钱烙馍,再盛一碗五块钱的汤,把馍往汤中一泡,浇上特制的辣子,那勾人魂魄的香气,一定能让你对这个城市的喜爱又增添几分。
对于旅行者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洛阳是一个可以一去再去的城市。不管是老城的丽景门、埋葬关羽首级之地的关林还是洛阳远郊县的鸡冠洞、伏牛山、黄河小浪底……它就像一本厚重古朴的书籍,值得你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