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己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多面的。互联网的普及给现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全面分析互联网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新的德育途径,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和全面发展的影响,以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启示。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562―01
互联网深入大学生生活,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许多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加强网络德育的对策和措施,提出网络德育首要原则是凸现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本着力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德育应遵循的新机制。
一、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扩展网络信息
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大学生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大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有足够的网络文化信息源。大多数大学生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信息海量,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信息资源是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要素,网络德育要积极扩展信息源,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多且好信息资源。
积极扩展信息源,要求学校和教师学生应共同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应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辟网络课程,把最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公诸于世,既方便自己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生产制作网络信息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丰富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信息源,不能采用传统的封堵或关闭的办法。网络的拓朴结构,使得人们能获取各种想要的信息。信息管理要注重法制建设,重在完善网络的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可行性上,通过法律的权威,来规范网民的网络活动。信息管理要注重积极疏导,重在促进网络文化信息的丰富和传播。
二、利用网络的技术进步特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技术的进步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因素,网络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当代高校德育应充分利用网络与生俱来的技术进步特性,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求知欲强烈,是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传播者之一,其产生的巨大需求不断催生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不只是一个传播工具,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生产工厂和文化消费平台。每天它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大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新技术,为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出网络技术进步的特性,增强大学生创新的能力,从网络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一要打造原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品牌,让大学生认识创造的价值。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创新,大学生倘佯在网络创新日新月异的汪洋中,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新奇知识和成功喜悦,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创新的价值。二要增强网络的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网络文化的发展处于起步,将网络创新的触角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要维护网络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和崇尚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网络的灵魂,而开放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则是网络创新的土壤。
三、引导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
引导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首先,网络文化的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凝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实现共同理想的主导价值,也是现实社会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网络社会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和需要问题,所不同的是利益和需要的表现形式发生改变。因此,网络文化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无时不在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导引,从而指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网络道德观。其次,网络文化的内容要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基于网络全球传播的特性,多元的网络文化包含着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是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共同话语基础,是树立全球意识的基本伦理和行为准则。第三,网络文化的内容要反映网络新型道德标准。网络文化作为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网络活动产生大量现实社会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现象,需要有新的伦理道德来规范。
四、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大学生的网络涉足平台较多,并且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活跃。网络各类平台是网络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不同的平台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封闭单一的学习生活环境,开放多元的网络平台,常常使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网络不断发生的新的道德现象发生碰撞或融合,大学生在网络复杂的环境中经过反复比较。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一方面,拓宽了网络文化视野,也提升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我国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无疑伴生着价值观的传递和道德认知的变化,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道德生成的协商和选择的自主构建能力,所以说,网络平台是大学生锻炼道德生成能力的载体。
但是,网络文化复杂多样,也会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判断力下降。主动构建网络平台,就是要增强主流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引导力。主动构建网络平台,首先要发挥所有网络德育主体的作用,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设有特色的个人博客,吸引学生加入,共同探讨有关学生发展。同时,大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网络德育的主体,社会和学校都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类网络平台,既起到学生自主构建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把握好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相互转换,做到德育立体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结果,网络所富有的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生活的再现,网络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都能在现实社会找到相应的影子,甚至许多信息本身就是现实社会实际状态的数字化表现。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社会的各种需求和美好愿景最终要在现实社会中兑现才有意义。比如随着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网络红人从虚拟走向现实更前进了一步。第三,现实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现实化是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这是发展趋势。现实道德在指导、调节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会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网络道德在现实事物展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伦理道德变化的新特点,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挑战。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和全面发展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启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应该凸现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注重现实道德的培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德育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段宇奇.高校网络文明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2] 王高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困境及其破解这道[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30),3
[3] 腾继波.高校网络文明培养方案[J].道德文化,2010.11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562―01
互联网深入大学生生活,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许多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加强网络德育的对策和措施,提出网络德育首要原则是凸现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本着力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现实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德育应遵循的新机制。
一、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扩展网络信息
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大学生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大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有足够的网络文化信息源。大多数大学生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信息海量,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信息资源是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要素,网络德育要积极扩展信息源,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多且好信息资源。
积极扩展信息源,要求学校和教师学生应共同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应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辟网络课程,把最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公诸于世,既方便自己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生产制作网络信息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丰富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信息源,不能采用传统的封堵或关闭的办法。网络的拓朴结构,使得人们能获取各种想要的信息。信息管理要注重法制建设,重在完善网络的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可行性上,通过法律的权威,来规范网民的网络活动。信息管理要注重积极疏导,重在促进网络文化信息的丰富和传播。
二、利用网络的技术进步特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技术的进步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因素,网络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当代高校德育应充分利用网络与生俱来的技术进步特性,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求知欲强烈,是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传播者之一,其产生的巨大需求不断催生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不只是一个传播工具,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生产工厂和文化消费平台。每天它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大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新技术,为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出网络技术进步的特性,增强大学生创新的能力,从网络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一要打造原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品牌,让大学生认识创造的价值。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创新,大学生倘佯在网络创新日新月异的汪洋中,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新奇知识和成功喜悦,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创新的价值。二要增强网络的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网络文化的发展处于起步,将网络创新的触角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要维护网络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和崇尚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网络的灵魂,而开放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则是网络创新的土壤。
三、引导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
引导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首先,网络文化的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凝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实现共同理想的主导价值,也是现实社会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网络社会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和需要问题,所不同的是利益和需要的表现形式发生改变。因此,网络文化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无时不在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导引,从而指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网络道德观。其次,网络文化的内容要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基于网络全球传播的特性,多元的网络文化包含着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是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共同话语基础,是树立全球意识的基本伦理和行为准则。第三,网络文化的内容要反映网络新型道德标准。网络文化作为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网络活动产生大量现实社会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现象,需要有新的伦理道德来规范。
四、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大学生的网络涉足平台较多,并且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活跃。网络各类平台是网络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不同的平台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封闭单一的学习生活环境,开放多元的网络平台,常常使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网络不断发生的新的道德现象发生碰撞或融合,大学生在网络复杂的环境中经过反复比较。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一方面,拓宽了网络文化视野,也提升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我国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无疑伴生着价值观的传递和道德认知的变化,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道德生成的协商和选择的自主构建能力,所以说,网络平台是大学生锻炼道德生成能力的载体。
但是,网络文化复杂多样,也会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判断力下降。主动构建网络平台,就是要增强主流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引导力。主动构建网络平台,首先要发挥所有网络德育主体的作用,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设有特色的个人博客,吸引学生加入,共同探讨有关学生发展。同时,大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网络德育的主体,社会和学校都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类网络平台,既起到学生自主构建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把握好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相互转换,做到德育立体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结果,网络所富有的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生活的再现,网络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都能在现实社会找到相应的影子,甚至许多信息本身就是现实社会实际状态的数字化表现。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社会的各种需求和美好愿景最终要在现实社会中兑现才有意义。比如随着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网络红人从虚拟走向现实更前进了一步。第三,现实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现实化是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这是发展趋势。现实道德在指导、调节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会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网络道德在现实事物展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伦理道德变化的新特点,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挑战。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和全面发展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启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应该凸现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注重现实道德的培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德育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段宇奇.高校网络文明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2] 王高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困境及其破解这道[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30),3
[3] 腾继波.高校网络文明培养方案[J].道德文化,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