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8年广西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t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优于10 m的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广西1960、1973、1989、2001、2008、2018年共6个时期的大陆海岸线信息,综合分析了人类活动背景下广西大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 1960—2018年广西大陆海岸线变化剧烈,总长度以1989年为节点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整体上共缩减了53.45 km;广西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发生在1960—1973年;2)研究期内广西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以1989年为节点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岸线长度变化趋势一致;
其他文献
利用北京气候中心(BCC)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预测系统20年(1994-2013年)回报试验数据,在评估BCC S2S预测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次季节预报性能基
选取2014-2018年黑河流域中下游不同类型下垫面(荒漠、玉米田、湿地、胡杨、胡杨柽柳混合林)的站点观测数据,定量比较了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收支的变化;探讨了不同气象要素以及灌溉作用对潜热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潜热的年变化与向下短波辐射以及气温的年变化保持一致;不同下垫面能量收支差异较大,玉米田下垫面月均潜热峰值可达200 W·m-2,荒漠下垫面只有100 W·m-2;荒漠下垫面潜热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湿地、混合林和胡杨林的季节变化更为明显,变化幅度更大,其中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