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结构方面火灾危险性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faxia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其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中国劳动人民在中国古建筑中积蓄下来的智慧与勤劳,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形式。木构架建筑虽然分为抬梁、穿斗、井干等不同形式,但无论哪种结构形式都存在着较大的火灾危险性。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火灾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1.古建筑的木垛效应
  基础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层层叠架,组成一组木架构。在平行的两组木架构之间,用檩、枋连接,檩上再设椽子。再加上斗拱、天花、藻井、各种门窗,门匾,无处不用木料。一幢古建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庄严肃穆的庙堂,或者是秀丽典雅的园林建筑,其实就是一个堆积成山的木材垛,不同的是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巧妙地把它编织成了一个巨大的木制工艺品罢了。
  由于古建筑大多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的采用木材,因而具备了容易发生火灾的物质基础,使古建筑具有比较大的火灾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是由于木材的燃烧特性决定的。
  某一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数量多少。消防上主张用火灾荷载作为火灾危险分级的基础。所谓的火灾荷载,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燃物质的数量及其发热量,通常以木材的数量及其发热量的所得值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其他可燃物质,如棉丝织物、纸张书刊等,也要换算成具有等价发热量的木材,把总数相加,用以表示火灾荷载。在计算时,一般以木材每立方米重630千克,发热量每千克木材18421千焦为基数。在现代建筑中,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防火安全,并力求以非燃烧的装修材料取代可燃的装修材料,要求火灾荷载总平均每平方不宜超过20千克。如果按照每立方米木材平均重量为630千克计算,即在现代建筑中,目次阿德用量不应该多于0.03立方米,包括其他可燃物折合的木材的用量在内。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古建筑,就不难看出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之大了。
  我国的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普通的松木每立方米重597千克,而楠木每立方米则重达904千克。如前所述,在古建筑中,大体上每平方米需要木材1立方米。仍按照每立方米木材重630千克计算,那么古建筑的火灾荷载量要比现代建筑的火灾荷载大31倍。
  2. 炉膛效应
  木材是传播火焰的媒介。而在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又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古建筑火灾证明,古建筑起火后,犹如在炉膛里架满了干柴,熊熊燃烧,难以控制,往往直到烧完为止。这种现象是由下列几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同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古建筑无论采用何种结构方式,都是用大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在屋顶又是用大量的木材加工而成的梁、枋、檩、椽、斗拱和望板,以及天花、藻井等构件组成。架于木柱的中、上部众多的木构件,等于架空的干柴。古建筑周围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覆盖的陶瓦、压背等围护材料,形成爐膛。这就造成了古建筑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条件。
  这里还要指出,由于我国古建筑屋顶相当坚实,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失,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然现象的出现。随着现代消防科技的发展和对火灾机理、燃烧理论的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火灾中的轰然现象已经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所谓轰然,是室内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室内的可燃物在瞬间全部起火,火从窗口等处蹿出等现象同时发生。一般来说,当室内火灾发生后,温度升到500~600℃时,便会出现轰然。由于轰然实在环境温度持续升高,并且大大超过可燃物的燃烧点时发生的,因而无需火焰直接参与。出现轰燃后的火灾,称为充分发展的火灾,是火灾发展到了极盛的阶段。此时的扑救已经相当困难了。古建筑火灾容易发生到轰然阶段,是古建筑火灾难以扑救的原因之一。
  其次,同木材燃烧蔓延的某些特点也是分不开的。木材在明火或者高温的作用下,首先蒸发水分,然后分解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先在表面燃烧。因此,木材燃烧和蔓延的速度同木材的表面积与提及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表面积大的木材与表面积小的木材相比火灾危险性更大。因为表面积大的木材的受热面积大,易于分解氧化。古建筑中除少数大圆柱的表面积相对小一些外,经过加工的梁、枋、檩、椽、斗拱和望板等构件的表面积就大得多了,特别是那些层层叠架的斗拱、藻井和那些经过雕镂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的门窗、槅扇等表面就更大了。古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出现轰然和大面积的燃烧,主要借助于这些构件的巨大表面积。
  木材着火时虽然在表面层燃烧,但由于热传导的作用,会引起木材内部深层次的分解,分解的产物通过木材的空隙不断形成碳层和裂缝,从而帮助燃烧继续。疏松的木材由于空隙较多,既易受热,又容易分解出可燃气体,燃烧速度比较快。通过对火灾现场的考察、分析中得出结论:松木大料,如用松木做成的柱、梁、檩等,在发生火灾时的燃烧速度为每分钟两厘米。由此推算,木构架建筑起火以后,如果在15~20分钟以内得不到有效的救援,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燃烧,温度高达800~1000℃。古建筑中的木材情况比疏松的松木还要差,由于长期干燥脱水和自然侵蚀,往往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有的大圆柱其实并非完整的原木,而是由几根木料拼接而成,外面裹以麻布,涂上漆料。在发生火灾时,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部位就成了火势向纵深蔓延的途径,从而加快了燃烧的速度。
  木材的燃烧速度与通风条件相关,取决于空气中氧气的供应量的多少。通风条件好,氧气的供应量充分,燃烧的速度也就越迅速、猛烈。古建筑的通风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这里指的是古建筑的殿堂空间具有高大宽阔的特点,现代建筑的开间多以3~5米为多,而古建筑的开间多以7~9米为多,故宫的太和殿和明十三陵的祾恩殿等的开间都在10米以上。这些殿堂的室内空间高度都在10米以上,高的达30米,因此在发生火灾时,氧气供应充足,燃烧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许多古建筑都建造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特别是钟楼、鼓楼、门楼等建筑,更是四面凌空;还有一些古建筑坐落在高山之巅,四面迎风。这些古建筑期货之后,势必借助风势。1972年峨眉山金顶的永明华藏寺发生火灾,由于山高风大,着火之后2个小时,8200平方米的古建筑就全部付之一炬。
  3. “火烧连营”效应
  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道观、王府、府衙、还是禁苑、民居,都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大型的建筑又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庞大的建筑群体。这种庭院和建筑群体的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丰富多彩,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单从消防观点来看,这种布局的方式却潜伏着极大地火灾危险。
  在庭院布局中,基本上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两种形式。“四合院”的形式应用最广,这种形式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就是围绕一个院子,四周都是建筑物。我国的古建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庭院布局,单座的古建筑很少。一些大型的古建筑群体,更是庭院相连,庭院套庭院。因此,所有的古建筑几乎都是殿宇林立,楼阁相望,飞檐交臂,栋接廊衔。基本上毗连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地扑救,毗连的木构件结构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甚至会使整个建筑群体全部烧光。
  “廊院”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在两侧布置回廊,通过回廊把所有的建筑连接起来。这种布局的火灾危险同“四合院”式的布局比起来,有过之而不及。1948年镇江的金山寺毁于火灾,原因之一就是金山寺的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山而建,全部用回廊连接。具有“晴天不撑伞,雨天不湿鞋”的特点,有人香客游览金山寺的全部活动都可以在建筑物内进行。但在发生火灾时,这些回廊就变成了火灾蔓延的通道。
  明清故宫中的三大殿,即今天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多次的火灾,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到崇祯十七年(1644)的223年中,先后发生过四次的火灾。除了最后一次处于最后的保和殿幸存以外,其余的三次都是一殿着火,三殿共毁。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先是奉天殿被雷击起火,不仅烧毁华盖、谨身两殿,还殃及文楼、武楼、左顺门、右顺门和午门以及门外的左右两廊,一共烧毁19座殿、阁、楼、门等建筑。之所以出现这样大面积的焚烧,除三大殿之间防火间距太小之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主要建筑之间有廊房、配殿相连所致。清朝康熙年间,太和殿火灾尤为典型。这次起火的地方为御膳房,在太和殿西面,距离为200米,但大火蔓延到西配殿,再通过西斜廊一直烧到太和殿。后来康熙皇帝在重建太和殿时,认真吸取教训,下决心破除祖制,将东西斜廊改建为防火墙。三大殿的防火条件从此有了一定的改善。
  中国古建筑形式多样,但是受到结构和材料的影响,防火问题一直以来难以解决,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才能够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变得更为严格。对于电气工程而言,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整个电力企业管理环节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密切联系着整个工程的竣工日期、安全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因此,抓住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正确方向,实行高效的进度监督管理机制有助于整个电气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期刊
摘要: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作为园林绿化整个流程中发生成本最大的环节,园林绿化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活动中具有关键地位。本文分析了园林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园林绿化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要点。  关键词:园林绿化;成本控制;材料;施工机械;管理费用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也面临着众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低碳经济模式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也成为现在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开始传入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当中,而公路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对于公路交通运输业来说,如何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运输系统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低碳经济;交通运
期刊
摘要: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依据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政策方针,对单位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其目标在于确保财务预算的正确执行,在合法合理的财务环境中实现经费的节约和财务漏洞的堵塞,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用。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展开讨论,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会计监督机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信息质量  中图
期刊
摘要:在土地测量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测绘技术,不仅能提高测绘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增加测绘结果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土地测量工作,然后分析探讨了土地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流程和优势。  关键词 :数字化测绘技术;土地测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测量是土地管理中重要工作,土地测量时建立的数据库是国家和政府对我国有限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
期刊
摘要: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绿化的重要载体和实施手段,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不仅可对城市环境加以美化,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走向环保、生态及绿色型城市的重要措施。然而,在目前的园林施工技术中还存在管理方面的诸多缺陷,给园林工程建设质量造成了诸多阻碍。本文归纳了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技术管理;植物配置;沟通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
期刊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较大,施工时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管理。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涉及到管理理论和模式,同时也涉及到各方参与着之间的利益,因此,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模式正确的处理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就以EPC管理模式为中心,对该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字:EPC模式;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风景园林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贡献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能够完善环境。它关键是靠着植被以及景观等多项要素对城市氛围提升,为群众打造一种非常优秀的活动氛围,而且带来一种非常优越的活动平台。因此必须要重视风景园林的施工,风景园林在施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并详细阐述了风景园林施工的对策。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养护;人员;材料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交通事业同样也以一种突飞猛进的姿态引领当今时代的潮流。然而,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我国高墩大跨度桥梁技术的日益成熟,随着时代经济的进步,我国高墩大跨度桥梁的数量更是以直线上升的速度达到了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落后,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我国的高墩大跨度桥梁技术的日益成熟,给我国高墩大跨度桥梁
期刊
摘要:地铁设备的维修保养是地铁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地铁安全运营的保障。如何管理好地铁设备,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安全性,尽可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已成为地铁运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地铁设备的分类,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地铁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地铁设备全生命周期维修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地铁设备;维修管理;全生命周期;资产;工单  中图分类号:U231+.9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