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喉舌”的传奇往事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澳大利亚政治家陆克文有个独特的优势:精通中文。不久前,他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谈到,中外交往“常常是翻译问题让我们错过了彼此”。
  陆克文6月26日战胜吉拉德,再次当选澳执政党工党党魁,并重新出任该国总理。他的中文又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像他这样精通外语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懂外语的领导人,也无法像用母语一样清晰地表达所思所想。所以,领导人之间的会谈和外事活动,总是有“中间人”。他们很少被注意,但其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就是翻译。他们的人生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
  1.苏联头号翻译爱看《花花公子》
  苏联时代的“第一翻译”苏霍德列夫如今早已退休。他舒服地坐在莫斯科郊区的家中,谈起自己的职业选择,口气里透着自豪:“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你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交流变成可能。”从赫鲁晓夫会见艾森豪威尔,到戈尔巴乔夫会晤里根,整整30年,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总统会面时,身边站着的永远是面目清秀、又高又瘦的苏霍德列夫。他参加过的峰会、经历过的风雨比谁都多。他最后被派往美国,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助理,并以公使头衔退休。
  苏霍德列夫在伦敦长大,8岁到苏联使馆学校读书,小小年纪就为老师当起了翻译。“从那时起,我就坚信长大后我会成为口译员,而且会做得特别好。这个信念我一生都没动摇过。”
  12岁,他回到莫斯科,一路坦途,从外语学院毕业后进了外交部翻译局,经常出入克里姆林宫,成了赫鲁晓夫的贴身翻译。那时,他的头脑“就像高速运转的电脑,反应时间不能超过一秒”。为赫鲁晓夫当翻译很让他头疼。赫鲁晓夫总是只读了稿子的开头,就扔下稿子“天马行空”,还总说些很难翻译的俗语、土话,言辞也很粗鲁,比如称美国工会领导人为“跟屁虫”,威胁西方“我们要把你们埋了”,这都让苏霍德列夫非常尴尬,不知如何翻译。
  比起赫鲁晓夫的“豪放”,勃列日涅夫则太过拘谨,离了文稿就说不出话。1979年,他参加苏美首脑会晤。苏霍德列夫根据美方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他准备了长短两种答案。对方提出了一个小问题,苏霍德列夫将便条纸上的长答案划掉后,把纸塞给他。没想到,他读到被划掉的部分,突然转头问:“剩下的部分不用读了吗?”惹得全场大笑,苏霍德列夫也很尴尬。
  作为头号翻译,苏霍德列夫常随领导人出国。每次去西方国家,他都会偷带几本《花花公子》杂志回来。在当时的苏联,这算是黄色书刊,但他喜欢杂志中那些有趣的随笔。有时,他并不赞同领导人的说法。有一次,赫鲁晓夫在出访美国时说,苏联人对车子、房子一点兴趣也没有,苏霍德列夫一面翻译,一面在心里说:“我想有车,我也想有房。”
  2.“啊,这家伙真是个疯子”
  也有的国家,领导人的翻译是自由职业者。尼日利亚的穆伊瓦就是如此。从1973年开始,他服务过的领导人包括曼德拉、克林顿、卡特等。穆伊瓦会说5种语言,这在当地极其罕见。而他学外语纯属偶然。1969年,他父亲把他送去法国学医。“在准备报考医学院时,我突然想起自己晕血,看到血就会吐,怎么学医呢?”穆伊瓦开始琢磨今后能干什么。有一天,他住的旅馆里来了个孕妇,百无聊赖的他上前攀谈。“我告诉她我正在学法语,但对前途感到很迷茫。她突然说‘你为什么不当翻译?’我愣住了,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个。”他因此豁然开朗,此后苦学外语,自学了西班牙语、德语等。
  穆伊瓦去过50多个国家,总是住最好的酒店,收入也不错,口译员的报酬是“每6小时不少于500美元”。“这个工作很耗费精力,而且没法‘混’。即使听众不懂原文,他们也能听出你翻得好不好。整个尼日利亚成功的口译员不到50个。”但是,“你能与国家元首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他们在尴尬时寻求你的帮助,你还能目睹政治风云变化”,这都是让他喜欢之处。
  但当翻译也有为难时。“即使那个政客在胡说八道,你也必须忠实地译出来,口气还得让人信服,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有人在大白天说现在是午夜,我不能抬头看看天,心想‘这是个疯子’。”不过,他也有最后的手段:拒绝。“过去40年里,我为1000多位领导人当过翻译。但当我受邀为小布什当翻译时,我拒绝了。我不喜欢他的暴力个性。”
  3.美国人吓得翻译直发抖
  2000年7月,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斡旋巴以和谈。他派出自己的阿拉伯语翻译贾迈勒去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希望说服后者接受自己的和平计划。克林顿说:“贾迈勒了解中东局势,阿拉法特也喜欢他。他与阿拉法特的私交无比珍贵。”那次谈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一直是贾迈勒在说,阿拉法特认真地听。“我告诉他,一切都在他手中,如果他放弃这次历史性的机会,天知道下一次机会来临时,巴勒斯坦还能剩下多少领土。”虽然最后阿拉法特拒绝了贾迈勒,但这件事本身,已让贾迈勒在中东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贾迈勒是埃及人,上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在担任翻译的10多年里,贾迈勒见证了一次次中东危机。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克带着贾迈勒飞往日内瓦,向伊拉克使者下达最后通牒。那次会谈长达6个小时,贝克交给对方一封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亲笔信。贾迈勒回忆:“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重要的会议,非常紧张,也很害怕。萨达姆的使者读信时手一直在抖。他看完信后站起来说,这不是外交语言,是赤裸裸的威胁。”贝克厉声喝道,如果伊拉克不从科威特撤军,就会被撵出去,而伊拉克军队会被“打回石器时代”。贾迈勒翻译时,听得胆战心惊,“事实上,我一直在发抖”。
  后来,贾迈勒成了中东问题专家,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曾就有关问题咨询过他。2003年,他陪小布什去埃及参加一次峰会,会场在沙漠地区,条件简陋,他临时搭建的同声传译室被设置在室外,气温高达46摄氏度。他在小屋里翻译了一个多小时。“我穿了西装,打着领带,感觉快昏厥了。”当他从屋内出来后,全身被汗水浸湿。小布什走过来,拿一块湿毛巾帮他擦去额头的汗水。这一幕被白宫摄影师拍下,传为佳话。   4.资深女翻译原来是“山羊”
  阿曼达出生在英国,父亲是位语言学家。父亲把4个孩子送去学不同的语言,大儿子学德语,大女儿学西班牙语,二女儿阿曼达学法语,而小女儿学英语。他在家中定下规矩,孩子们可以选择说一种自己喜欢的语言,但不能夹杂着说。这样,几个孩子都精通了多种语言。
  当上总统的翻译后,阿曼达服务的第一位总统是密特朗。在阿曼达记忆中,“他非常聪明,从不泄露任何东西,你根本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懂不懂英语。”多年来只有一次,密特朗在她面前干巴巴地“幽默”了一下。那次,密特朗在晚上10点把她叫进办公室,翻译他与老布什的通话。当时,屋内只有他们两人。“我有点害怕。但我没想到还有更可怕的事。”阿曼达戴上耳机开始翻译,却听不清,当时的电话机也无法调节音量。正在此时,密特朗养的一只黑色拉布拉多犬扑向她,爪子抓住她的肩膀,将耳机也扯下来了。密特朗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地看着她。阿曼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拿起耳机勉强翻完了整个谈话。她正要转身离开,密特朗叫住她让她坐下,说:“你叫什么?”“阿曼达。”“啊,山羊的名字!”密特朗说,“我小时候,妈妈在我睡觉前总给我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只叫‘阿曼达’的公羊,所以我一直认为那是羊的名字。”后来阿曼达回过味来,意识到密特朗是在“套近乎”,婉转地表达了抱歉之意。
  相比之下,希拉克要友善得多。有一次,阿曼达带着自己7岁的教女逛街,突然接到电话要赶回去做翻译。匆忙间,她只好把教女也带进了爱丽舍宫,让她待在隔壁小屋。工作结束后,希拉克看见这个小姑娘,得知那天是她生日,立刻招来自己的摄影师,让小女孩在总统办公室摄影留念。在举办宴会时,希拉克为了让阿曼达有时间吃几口,曾经对客人们说:“现在请大家都不要说话。”有一次,阿曼达坐在希拉克身后为他翻译,希拉克把一片面包从肩膀处递给阿曼达。
  总统的关心固然令阿曼达感动,但她更看重的是总统的尊重。“萨科齐非常信任我,这对一个总统来说是很难得的。有时,参加会谈的其他领导人心有疑虑、希望我离开,他会很坚定地说:‘她是自己人,很可靠’。”两人长期合作,她甚至能猜到他的思路。有一次,萨科齐与奥巴马会谈,阿曼达不停地翻译,突然意识到自己把萨科齐还没说出的话都“译”了。萨科齐停下来看了她一眼,对奥巴马说:“阿曼达把我没说完的话都译了,你看这样行不行,下次我们会谈时,她来说,我来译。”奥巴马哈哈大笑,阿曼达也有点不好意思。阿曼达自然明白,称职的翻译应该忠实地传递领导人的原意,不多说一句话。但能猜到领导人的内心所想,这其实也体现出作为翻译的更高境界。
  (据《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1935年,在红军的连续打击下,刘湘喘息未定,蒋介石乘机以一纸手令剥夺了刘湘的军事指挥权,并调薛岳部到达成都附近,此前为堵截红四方面军而由甘入川的胡宗南部也已控制了川北地区。  刘湘对蒋介石进入四川颇多顾虑,对其驻南京代表邓汉祥说:“红军西来的目的……假如他们的目的在于四川,当然我们吃不消;但是以官兵保卫桑梓的关系,又是以逸待劳,也未尝不可一拼,幸而站得住,四川依然是我们的。如果红军只是假道,那就
期刊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腰部酸痛的毛病,通过腰部按摩,可以舒筋通络,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与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强健有力。  1.揉命门穴。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肚脐相对。右手或左手握拳,以拳尖置于命门穴上,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重复压揉36次。坚持按揉此穴,可起到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2.揉肾俞穴。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双
期刊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蒋介石的钦定履历中,赫然有“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最高学历。而1937年5月出版的《蒋介石全集》中也赫然有“初入日本振武学堂,继入日本士官学校”字样。可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1907年,时年20岁的蒋介石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春由清政府陆军部选送到日本陆军预备学校——振武学校(由成城学校武科扩建)学习军事。《清末留日学生》说:“中国武备学生接受预
期刊
解放战争隆隆炮声逼近上海时,敌占区内我地下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愈加尖锐。为摧毁敌人出逃前“捕杀”“破坏”的行动计划,中共上海警察工作委员会(“警委”)布置所有党员利用警察职业的有利条件,全面发动情报攻势,以其第二条战线的特殊作用,与人民解放军“里应外合”。  1 受命投寄警告信  早在1931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内就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到1949年初,上海警察系统中已建有20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分
期刊
周恩来是一位美食家,他能品出一般人品不出来的味道,喝出一般人喝不出来的名堂。人们都愿意和周恩来在一个餐桌上用餐,除了接触和交谈中的愉快,还常常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  有一次,周恩来与贺龙元帅同在杭州楼外楼饭店用餐。饭店知道周恩来喜欢吃什么,便特意为他烹制了两道菜:干菜蒸肉、虾仁干菜汤。服务员把这两道菜送上餐桌时,周恩来高兴地指着干菜汤对贺龙元帅说:“你尝尝,看我家乡的这个汤,比你喜欢的酸辣汤如
期刊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簾。  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  直到有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后,被巡捕房关起来,罚了五元钱后,胡适才感到万分懊悔。家中经济日渐困难,父亲的生前产业,在上海开的茶叶店早就资不抵债,转给了债权人。
期刊
爱的期待  2006年,23岁的我毕业于某重点大学,我选择留在郑州,四年大学生活已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深深的感情,即便颠沛流离,我也愿在此开始人生征程。我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在都市村庄合租了一套房,除了吃饭睡觉,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投简历、跑人才市场。好不容易找了份办公室文秘的工作,几个同学却都看不上,她们说那是高中生都能干的活儿。但我很满意,我生性喜静,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份工作再好不过。  
期刊
女孩卞舟,今年14岁,生于四川,长于四川。一岁那年,卞舟偶然的一次摔倒,让全家陷入了愁苦中。家人本以为只是很普通的摔伤,但从医生凝重的脸色上预感出了不祥。果然,诊断结果栏里赫然写着:严重骨质脆弱关节松弛,俗称“脆骨病”。通常来说,这种病又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迟发者病情较轻,多数都会存活下来。但儿童型且早发者,病情往往严重许多,很难活下来。  自那时起,卞舟的母亲辞掉了工作,整天照顾卞舟,就连夜里睡
期刊
毛泽东坐的是一部美国造的老道吉防弹车,但在去香山的途中,防弹车司机“失踪”,毛泽东只得与周恩来挤一辆车……  A毛泽东颐和园发怒  1949年3月23日下午2时,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在吉普车上坐稳了,回首望了一眼这个大决战的总指挥部所在地——河北省建屏县(现属平山县)西柏坡,笑意写在脸上,感慨藏在心里,驱车出发了。曲曲弯弯的沙土路面扬起烟尘。后面是长长的百十辆车队;前面,前面是
期刊
先讲个段子:  精神病院里,医生正在测试三名患者。医生问第一个患者:“3乘3等于几?”  “274。”  医生又问第二个患者:“轮到你了,3乘3等于几?”  “星期二。”  医生又转向第三个患者:“轮到你了,3乘3等于几?”  “9。”  “很好,”医生称赞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还不简单?用274除以星期二不就得了!”  一般而言,这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思维。但是,现实中也有“二般”情况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