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音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夫先生走了——在2007年11月24日的“交響
  
  乐作品音乐会”的辉煌和第二天的气氛热烈的座谈会后,仅仅四天,他老人家就匆匆地走了。
  在他老人家从事音乐创作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通过歌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娃哈哈》、《牧马之歌》、《举杯祝贺》、《阿瓦尔古里》,通过歌剧《阿依古丽》、《古兰丹姆》、《阿美姑娘》,通过舞剧《文成公主》、《林黛玉》,通过钢琴曲《第一、第二、第三新疆舞曲》,通过交响音乐作品《帕米尔之歌》、《恰哈尔卡木卡姆》组曲知道了他、记住了他……
  每一个时期,他都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的民族捧出了一曲曲音乐珍品。
  如今,他留下了这许许多多早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留下了一场还未举行的“双吉他协奏曲”的作品音乐会……,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作为音乐家,他留下了他的音乐。然而,他留下的又绝不仅仅是音乐……
  
  他留下了广汲博纳、探源觅道的精神
  
  中国音乐界,历来是一个“派”风劲吹的地方:一会儿“新潮”、一会儿“国学”、 一会儿“现代派”、一会儿“原生态”……然而,玩来玩去,终脱不掉食“古”不化、食“新”不化、食“民(民族民间音乐)”不化、食“洋”不化之弊。石夫先生钻研并掌握了大量古谱、古曲、古乐的音响、资料而不抱残守缺;不断敏感地发现、研究、运用着新技法而不生搬硬套;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功底而未囿成“民间艺人”;畅开胸怀学习与借鉴西洋的技巧而不奴于其法。无论对古、新、民、洋的学习、研究、运用,他都是把着眼点放在探其源、觅其道,掌握其本质上。他的这种拟“古”化之、拟“新”化之、拟“民”化之、拟“洋”化之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无疑是医治“内涵不足‘派’来填”,“功力不够‘派’来凑”——拉“派”旗作虎皮顽症的一剂良药。
  
  
  他留下了宽厚待人、正直正派的品格
  
  中国文艺界,历来是一个互不服气、攻压决胜的场所:中国文人早已丢掉了“清高”之气,学得了“攻(击)、压(制)”之术。当代中国“秀”起的不少“名人”,都极具这一当代“中国特色”的成功、成名之术——在“洋人”、长官、强者面前,低三下四、奴颜婢膝、丑态百出;对国人、同行、弱者,则傲慢无理、刻毒攻击、竭力压制。在西安音乐学院随先生学习数年,其后几未间断的师来生往、书来信往,一直到11月25日那天座谈会上音乐界各位先辈、师长、同行的发言,都深深体现、感受了石夫先生待人的宽厚。
  正直正派的的例子,一个是发生于我在西安音乐学院读书期间。1963年,刚刚毕业分配到西安音乐学院的石夫先生便赶上了“四清“运动——学校师生都下乡参加运动。由于我是分配给他的主课学生,所以把我和先生安排到同一个小队、同一户农民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天下午,先生被通知到另外一个村去参加中队会议。先生回来后,我发现:全然不见了他平时的那种冷静、和蔼与慈祥,便问何故?先生突然大声、愤怒地说:“×××在会上批评我们,说我们队挖的‘四不清分子’没有他们队多。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还要搞数量比赛?真是莫名其妙!”先生不仅在会上直截了当地回击了那位“左”先生和有关领导,而且,在下面尽力保护了许多普通的干部和农民,使我们那一队在挖“四不清分子”上,一直遥遥落后。
  
  另一个是发生在“文革”期间。1972年,四川音乐学院的黄虎威教授创作了一首非常精彩的长笛独奏曲《天山之歌》(后改名为《阳光灿烂照天山》)。国内许多长笛演奏家李学全、张宏俊、王希平、马长春等都对其赞不绝口。然而,仅因为当时一位指挥家的一句话:“太洋了”,便几乎判了这部作品的“死刑”——黄教授所遭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将这首作品带到了北京。不出所料:石夫先生看了乐谱,连说几个“不错”。这时,我便把此曲的遭遇和那位指挥家的话告诉了先生。先生一听就火了:“这曲子很地道嘛,哪儿‘洋’了?他(指说‘洋’的那个指挥家——韩注)才是个不懂中国音乐的假洋鬼子。难道只有‘嘣嚓——嚓,嘣嚓’才是新疆的?”他边说边跳起了新疆舞,引得在旁的指挥家郑小瑛笑了起来:“石夫,你快成小孩了!”几天后,我从北京返回四川时,先生写了一封信,让我带给黄虎威教授。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这封信产生的效果以及给黄教授的鼓舞,可以想到……。
  
  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作人、做事、学习、创作的谆谆教诲
  
  这些教诲,同样影响了并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过作曲的许许多多人:
  “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的根。”
  “对于一个学习作曲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知识。”
  “要做技法的主人,千万不要做技法的奴隶。”
  “只有对新的东西敏感并善于吸收、运用,才能够使你的作品跟得上时代,为人们所喜爱。”
  “作曲家永远不应忘记道德的底线。”
  ……
  
  他那几乎每一个时期都能给我们的民族写出一首能广为传唱的歌曲、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能给我们的民族写出高质量的音乐的旺盛的精力和奋进不息的毅力,他那对各类乐队(特别混合乐队)音色与技法的驾御能力和惊人的配器速度……在当年西安音乐学院吸引许多学生“改行”走上了作曲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层记忆的渐苏,我们定会发现:石夫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还远远不只这些……
  
  韩万斋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12日在北京保利剧院聆听了邹文琴艺术生涯五十年学生音乐会。第二天上午又在中国音乐学院参加了她的教学研讨会。音乐会上由各个时期的毕业生和目前的在校生,包括已经成名的雷佳、龚琳娜、吴碧霞、韩红、梦鸽等人成功地演唱了民歌、戏曲、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曲等26首曲目。研讨会除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书记、众多教师,还有来自沈阳、天津、上海、广东、山西、武汉等地众多同行专家出席。整个活动隆重、热
2008年深秋,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举办第一届,几乎没有引起大多数人们的关注,从温德清教授的《现代音乐演奏演唱》课程到“现代音乐演奏演唱音乐会”的形式转变,这个从课堂走出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音乐周最初的形态,也集合了上海音乐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音乐的通道出其不意为学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对话,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对话由此展开,这种态势和动力在此后的三年
到《神雕侠侣》,不禁让人将其与武侠小说和金庸联系起来。金庸笔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小说,让数之不尽的武侠读者痴迷。作曲家阿镗(黄辅棠之笔名)梦为情生,以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为题材创作了《神雕侠侣民族交响曲》。他将这种痴迷化作音符,用自己特有的音乐语境诠释了《神雕侠侣》这个充满侠义豪情与凄美爱情的故事。  2010年1月16日晚,阿镗的《神雕侠侣民族交响曲》(下简称《神交
当今我们数以万计的声乐从业者涉足声乐理论建设的人并不多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少的实践者能够把自己的教学或演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文字给以表述出来。最近笔者有幸获得一本声乐理论著作——《喻宜萱声乐艺术》,阅后使我对喻宜萱教授更增添了几分敬意,这位早在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就与黄友葵、周小燕、郎毓秀一起被誉为中国歌坛上的“四大名旦”的声乐泰斗不仅能够培养出诸如金铁霖、黎信昌、李双江、陈瑜等声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长阳特校)在办学过程中,深入理解特殊教育的本质特点,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办学理念,以“崇德启智 博爱自强”为校训,以“用心浇灌,以爱呵护,补偿缺陷,育残成长”为办学宗旨,不抄袭、不借用,不好大喜全,不急功近利,稳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美化校园环境、开发课程资源、提升师生素质、增加人文积淀,逐渐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
1938年,法西斯德国士兵的铁蹄已经践踏了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的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在日后以审判德国战犯而著名于世的德国纽伦堡,为庆祝纳粹党代会的举行,上演了瓦格纳的两首歌剧序曲,希特勒这位瓦格纳的崇拜者出席了这场音乐会。福尔特文格勒这位当时的纳粹政府顾问、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歌剧院总监挥舞起了指挥棒。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实际上指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因为在这场音乐会举行之后的一年就
去年秋季,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音乐厅联合举办《龙声华韵·竹林一贤》音乐会,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全部是由阮演奏家徐阳女士委约周龙、陈怡、徐昌俊、李滨扬、周煜国等作曲家新作的首演,全部是为阮这种中国古老乐器所写,并由徐阳女士登台担任独奏,中国交响乐团协奏,胡咏言指挥。  音乐会上全部七部作品均为世界首演。这些作品不仅是为阮的独奏、重奏而作,同时还是新领域中的交响乐之作。李滨扬的《楼兰寻梦
2007年12月上旬,我应邀赴芬兰TURKU音乐学院讲学,并在该院的大提琴大师班上指导了八位大提琴专业学生。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些欧洲学生在大提琴的音准、发音、揉弦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出色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就以弦乐演奏中最为关键的音准问题为例,在我所指导的近11个小时的大师班公开课中,仅有一次,当某个学生在演奏博克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我听到她有些音
周龙获普利策音乐奖    2011年4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脚本作者为瑟瑞斯·林·杰考布斯),荣获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这也是第一次有华人获得此项奖项。  《白蛇传》是周龙的第一部歌剧,也是波士顿歌剧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作品,曾于去年2月在波士顿歌剧院进行全球首演,同年10月27日出现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童声合唱团(附中
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我今年已95岁,常常会思念一些逝去的友人,向隅同志便是其中之一。我与向隅同志相识于1936年的上海。那年有一段时期,我和《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同志一起向冼星海同志学习指挥,因此那个时期的每个星期天,我们两个都在约定的时间去星海同志家上课。向隅同志和唐荣枚同志夫妇也常去星海同志家,因此我就和向隅、唐荣枚两同志相识。有一次我还看到星海同志因担任艺华影片公司的工作后,工作较忙无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