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与德语文学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n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所任职的大学图书馆意外发现十卷本《李长之文集》,感到异常的高兴。因为我关注李长之已经很久,在十年前曾经向德国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推荐他,将他收入《国际日耳曼学家辞典》。
其他文献
我一直很感慨在汉语语境的德语文学研究中,没能出现有分量的分体文类史著作。谷裕博士这部著作(《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可谓本领域的填补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增加自身的课堂教学魅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强科学课堂教学魅力。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一句名言。儿童在进入课堂学习科学之前,学生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癌中miR-29a与H3K4特异性去甲基化酶—KDM5B之间的关系,验证miR-29a通过调控KDM5B的表达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方法 将miR-29a模拟物(miR-
百年一世纪。在中国史研究中,十四、十八和十九世纪可谓是“学术明星”。十四世纪之成为研究热点,与伊懋可有关。一九七三年,伊氏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四世纪的转折论”,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十九世纪则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柯文“中国中心论”的宏大叙事模式,到施坚雅“经济区系理论”、黄宗智对华北、长江三角洲研究的中观理论模式,大多以十九世纪(有时往下延伸到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