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lha:牦牛是珍宝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a3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南藏区牧民们在山谷间建立了工厂,开始自己挑选牦牛绒、纺线、染色、设计,在木制的织布机上织造。这些不插电、纯手工织造的精美围巾和披肩,被欧洲二十几家顶级品牌时装店订购,然后贴牌作为自己的产品,放在门店里以650~1300欧元的价格出售,并大受欢迎——其中既有号称“法国最时髦男装店”的Arnys,也有“当代手工艺大师”爱马仕。
  这间工厂,叫做诺乐(Norlha),创始人德成(Dechen)是一个美国女孩儿,有着一半的藏族血统。
  而事实上呢,牛羊对于牧民,就像房子对于城里人,牧民等于是赶着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旦碰到雪灾,很可能所有财产就打了水漂。而且牦牛和羊都需要在最好的年龄出售,才可以卖到合适的价钱,而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只会卖几头适龄牦牛和20头羊,换来一万三四的零花钱。这点钱,在购买青稞、一点蔬菜、孩子的学习费用、全家每人每年一套衣服之后,基本就没有剩余了。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然而,一开始,对于连安多藏语都说不来的美国人带来的致富梦,他们并不买账。德成说:“他们依靠放牧的生活方式几百年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有些人甚至没出过村庄,也没到过临夏、兰州。他们已经习惯了赶着牛群羊群放牧的生活方式。”
  最后,有三个藏族妇女被说服了,跟随德成去柬埔寨的丝绸中心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后又辗转尼泊尔,在Kim朋友的工厂里进行了6个星期的纺织学习,并在尼泊尔购买了木制纺织机。
  回到仁多玛村,一边在帐篷里开始工作,一边建造工厂。德成自己设计了砖木结构的房子,除了修建纺织间、洗染房、仓库、办公室,还装修了现代化的厨房,厕所里安了抽水马桶和淋浴。村民们看这架势,对这对美国母女开始改观:“她们是认真的!”
  德成指着电脑保护屏里的一张照片说:“这是2008年,厂房建好了,我们在大门口合的一张影。那时候,我们一共有30多个人,5年后的今天,他们一个都没有流失,又带了很多乡亲过来。”
  牦牛绒织出奢华与幸福
  “诺乐(Norlha)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这个单词指的不仅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德成解释道。
  藏族人与牦牛相伴千年, 却似乎始终忽略了牦牛身上的一个极其“细小”的财富——牦牛绒。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生活在高原寒带地区的动物毛下特有的一层更细密的“底绒”,用以防寒。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又会自然脱落。在传统中,牧民会用羊毛和牦牛的长毛制作毯子、毡子和门帘等常用织物,“他们有的时候也会使用到Khullu(藏族人对牦牛绒的称呼),但不是用于纺织成布,而是仅仅用来作为帐篷缝隙的填充物,以更好地抵御严寒。”
  德成说,直到近年来,有纺织公司才开始收购牦牛绒,以这种材料进行纺织被认为是一种创新。
  除了直接从牧民家中收购牦牛绒外,诺乐坚持只雇用本地人,“老弱病残妇”优先。目前,诺乐已经有150 名左右的员工,其中多数为女性。由于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面料,德成必须对每一个员工从零开始培训,大约需要6个月时间。“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藏族人其实并不是以擅织布闻名的。”德成说,过去牧民们只不过是把织布当做冬季不能游牧时的消遣活动,作品也更偏向于实用性高的日常消耗品而缺少艺术性。
  德成展示了一些样板,其中能称为纯粹西藏特色图案的是一种简单的竖条纹,为了开拓更多产品种类,他们在其中又加入了诸如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织布技巧,并请来尼泊尔纺织大师教授工人,“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大叫,太难了,太难了,不习惯,做不了。但我会坚持要他们学,渐渐地,每个人都变成熟练工。”她笑着说道。
  在诺乐明亮的工坊里,穿着藏族特色服饰的纺纱工们,坐在木制纱轮后,一手从身边的袋子里拿挑拣好的米白色或褐色牦牛绒,一手滚动纱轮,他们专心致志、动作娴熟。在这里平均一个工人4天能够制作一条披肩需要的纱线,然后这些纱线将被送到织布车间,在那里每个工人同样也需要4天时间完成一条披肩制作。
  很多人感叹,手工纺织多慢啊!但是如果都换成大机器生产,就不需要那么多村民就业,就违背了建厂的初衷: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特有的东西获得稳定的生活。
  就这样,每年大约9000条美丽的纯手工的牦牛绒围巾,在仁多玛村人手中诞生。从一开始的单一花色到后来每年出品的春夏和秋冬两个系列,诺乐不仅展示了牦牛绒面料的珍贵与美、藏族妇女精细的手工艺,还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有关环保、公益和爱的故事。
  从 2008 年开始,诺乐的产品在巴黎被各大顶尖品牌时装屋订购。“每一季,他们会在我们提供的样品中挑选一些产品,然后买断生产。每款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全部来自诺乐,他们并不干涉,最多只是偶尔对产品的尺寸进行微调。”
  和母亲一样,德成也嫁给了藏族人,生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这个曾梦想做一个电影人的美国女孩,最终选择了在仁多玛乡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并完成着一个更负使命的梦想。
其他文献
每个人对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罗丹认为家就是能让自己完全放松,无所顾忌享受自由的地方,她在自己亲手搭建的一方天地里,过着“面朝青山,阳光为伴”的生活……  罗丹的家,典型的大隐隐于市。小区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轻轨,小区内却能对着整片绿油油的山头,自成天地。而真正感觉妙不可言的是踏入罗丹家的那一瞬:大开间,大格局之下,厚重原木包裹着的地中海风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房间还是空间?  一进门,很难不被那一整
船头雕龙,船身绘鳞,船尾为凤……民间艺人郑亮辉用他手中的刻刀创造了一件件精美的龙舟工艺品,把汨罗的龙舟文化广为传播。  汨罗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龙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闻名全国。今年68岁的郑亮辉就是当地一位有名的龙舟手艺人,这些年,他除了雕龙头、打龙舟外,还用手中的刻刀创造出一件件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工艺小龙舟。  “偷学”来的技艺  郑亮辉的龙舟制作工坊位于汨罗市城郊乡戴家垅,是一间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文化展暨第五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前段时间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开幕。东西部非遗展演活动由西部各省市数十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展,通过展览、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图文资料等宣传形式,促进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西部非遗展与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展相融合,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我国东西部
上翻的白眼、露金牙的大嘴、傻傻的坐姿,这是雕塑家朱映安创作的河马雕塑家居艺术品,它们的每一个姿态与眼神都是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状的独到认知和敏锐感触。这些五颜六色的河马由玻璃钢制成,虽然有着厚厚的皮肤褶皱,但背部线条却柔美饱满,让笨重的河马有了憨态可掬的艺术美感。  经过艺术创作的河马雕塑,可坐在柜上,趴在桌上,用小且犀利的眼神瞧着你,凶猛的野兽也变得萌萌哒,成为现代家居生活中一件有趣的装饰。  英
在台南市某高中校门前,站着一位即将应考的学子,他的胸前挂着一个醒目的瓶形吊坠。透明的瓶子装着一片金箔做成的羽毛,羽毛立在一颗红玛瑙珠子上,微微舒张,轻盈得仿佛要隨时飞起来。这个吊坠有一个非常应景的名字——轻翼就中,它是台湾著名纸雕大师陈一中的作品。许多台南的家长会买陈大师这种金箔工艺品送给孩子,他们觉得这能为孩子的升学讨一个好意头。  作为台湾纸雕协会创会理事长、台南陈一中纸雕馆主人的陈一中,自1
热爱生活的女艺术家以神奇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不存在于世的奇幻生物雕塑,带领人们进入超现实的魔幻之旅。  “看见它的第一眼,我屏住了呼吸。”初见埃伦·朱厄特(Ellen Jewett)的动物形态雕塑,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颓败的狐狸骨架里嵌满了鸟笼和齿轮等物件;形态逼真的金鱼身上长出绿色的枝桠;双眼灵动的兔子骨架被藤蔓包裹,上面落着黄色的蝴蝶……雕塑出的动物真实又怪异,仿佛美好的童话故事里,女巫念
27年,在与鞋为伴的路上,农家姑娘刘琼英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由她一手打造的sheme也成为首个登上国际时装周T台的中国高端女鞋品牌。  刘琼英总是很忙,爱穿12厘米高跟鞋的她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仿佛娇小的身体里蕴藏了无限的能量。“做鞋就像谈恋爱,没有激情可不行。”这场“恋爱”,她一谈就是27年。想起了她的一张照片:双手捧着一双sheme鞋子,面带微笑,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就像望着恋人的脸。  东方文
什么是中国设计?  随着2014北京保利春拍中响亮的锤击声,答案已有分晓。“看见造物”设计总监、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的作品“看见·戏石屏风”以80万元的全场最高落槌价惊艳四座,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此外同去竞拍的还有“看见·听园提盒”、“看见·提方茶器”、“看见·木玉首饰”等5件作品,均以精湛上乘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东方现代美学受到众人追捧,掀起了拍卖会上的高潮。  “看见造物”艺术总监、独立音乐家朱哲
传统老字号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但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老字号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纷纷沉寂甚至消失。“内联升”无疑是老字号里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但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下稳健发展,最可贵的是,仍然不折不扣地保持着传统技艺。    老字号的故事    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的一天,北京城繁华的东江米巷(后来的东交民巷)鞭炮齐鸣,一家豪华气派的布鞋店开张了。像那个年代众多鞋店一样,采取前店、后厂
“戒骄戒躁,在缓慢的时间里努力把自己手中可控的事一点一点做到最好,成为做每一件事的起点,这是玻璃教授于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对杜蒙来说,2009年的美国之行改变她之后的很多生活轨迹,最重要的,就是她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平面设计工作,到美国学习玻璃艺术。“当走进正在举办玻璃艺术大师戴尔·奇胡利回顾展的旧金山笛洋博物馆,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几乎没有考虑,当即做出这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