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南藏区牧民们在山谷间建立了工厂,开始自己挑选牦牛绒、纺线、染色、设计,在木制的织布机上织造。这些不插电、纯手工织造的精美围巾和披肩,被欧洲二十几家顶级品牌时装店订购,然后贴牌作为自己的产品,放在门店里以650~1300欧元的价格出售,并大受欢迎——其中既有号称“法国最时髦男装店”的Arnys,也有“当代手工艺大师”爱马仕。
这间工厂,叫做诺乐(Norlha),创始人德成(Dechen)是一个美国女孩儿,有着一半的藏族血统。
而事实上呢,牛羊对于牧民,就像房子对于城里人,牧民等于是赶着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旦碰到雪灾,很可能所有财产就打了水漂。而且牦牛和羊都需要在最好的年龄出售,才可以卖到合适的价钱,而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只会卖几头适龄牦牛和20头羊,换来一万三四的零花钱。这点钱,在购买青稞、一点蔬菜、孩子的学习费用、全家每人每年一套衣服之后,基本就没有剩余了。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然而,一开始,对于连安多藏语都说不来的美国人带来的致富梦,他们并不买账。德成说:“他们依靠放牧的生活方式几百年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有些人甚至没出过村庄,也没到过临夏、兰州。他们已经习惯了赶着牛群羊群放牧的生活方式。”
最后,有三个藏族妇女被说服了,跟随德成去柬埔寨的丝绸中心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后又辗转尼泊尔,在Kim朋友的工厂里进行了6个星期的纺织学习,并在尼泊尔购买了木制纺织机。
回到仁多玛村,一边在帐篷里开始工作,一边建造工厂。德成自己设计了砖木结构的房子,除了修建纺织间、洗染房、仓库、办公室,还装修了现代化的厨房,厕所里安了抽水马桶和淋浴。村民们看这架势,对这对美国母女开始改观:“她们是认真的!”
德成指着电脑保护屏里的一张照片说:“这是2008年,厂房建好了,我们在大门口合的一张影。那时候,我们一共有30多个人,5年后的今天,他们一个都没有流失,又带了很多乡亲过来。”
牦牛绒织出奢华与幸福
“诺乐(Norlha)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这个单词指的不仅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德成解释道。
藏族人与牦牛相伴千年, 却似乎始终忽略了牦牛身上的一个极其“细小”的财富——牦牛绒。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生活在高原寒带地区的动物毛下特有的一层更细密的“底绒”,用以防寒。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又会自然脱落。在传统中,牧民会用羊毛和牦牛的长毛制作毯子、毡子和门帘等常用织物,“他们有的时候也会使用到Khullu(藏族人对牦牛绒的称呼),但不是用于纺织成布,而是仅仅用来作为帐篷缝隙的填充物,以更好地抵御严寒。”
德成说,直到近年来,有纺织公司才开始收购牦牛绒,以这种材料进行纺织被认为是一种创新。
除了直接从牧民家中收购牦牛绒外,诺乐坚持只雇用本地人,“老弱病残妇”优先。目前,诺乐已经有150 名左右的员工,其中多数为女性。由于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面料,德成必须对每一个员工从零开始培训,大约需要6个月时间。“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藏族人其实并不是以擅织布闻名的。”德成说,过去牧民们只不过是把织布当做冬季不能游牧时的消遣活动,作品也更偏向于实用性高的日常消耗品而缺少艺术性。
德成展示了一些样板,其中能称为纯粹西藏特色图案的是一种简单的竖条纹,为了开拓更多产品种类,他们在其中又加入了诸如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织布技巧,并请来尼泊尔纺织大师教授工人,“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大叫,太难了,太难了,不习惯,做不了。但我会坚持要他们学,渐渐地,每个人都变成熟练工。”她笑着说道。
在诺乐明亮的工坊里,穿着藏族特色服饰的纺纱工们,坐在木制纱轮后,一手从身边的袋子里拿挑拣好的米白色或褐色牦牛绒,一手滚动纱轮,他们专心致志、动作娴熟。在这里平均一个工人4天能够制作一条披肩需要的纱线,然后这些纱线将被送到织布车间,在那里每个工人同样也需要4天时间完成一条披肩制作。
很多人感叹,手工纺织多慢啊!但是如果都换成大机器生产,就不需要那么多村民就业,就违背了建厂的初衷: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特有的东西获得稳定的生活。
就这样,每年大约9000条美丽的纯手工的牦牛绒围巾,在仁多玛村人手中诞生。从一开始的单一花色到后来每年出品的春夏和秋冬两个系列,诺乐不仅展示了牦牛绒面料的珍贵与美、藏族妇女精细的手工艺,还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有关环保、公益和爱的故事。
从 2008 年开始,诺乐的产品在巴黎被各大顶尖品牌时装屋订购。“每一季,他们会在我们提供的样品中挑选一些产品,然后买断生产。每款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全部来自诺乐,他们并不干涉,最多只是偶尔对产品的尺寸进行微调。”
和母亲一样,德成也嫁给了藏族人,生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这个曾梦想做一个电影人的美国女孩,最终选择了在仁多玛乡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并完成着一个更负使命的梦想。
这间工厂,叫做诺乐(Norlha),创始人德成(Dechen)是一个美国女孩儿,有着一半的藏族血统。

而事实上呢,牛羊对于牧民,就像房子对于城里人,牧民等于是赶着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旦碰到雪灾,很可能所有财产就打了水漂。而且牦牛和羊都需要在最好的年龄出售,才可以卖到合适的价钱,而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只会卖几头适龄牦牛和20头羊,换来一万三四的零花钱。这点钱,在购买青稞、一点蔬菜、孩子的学习费用、全家每人每年一套衣服之后,基本就没有剩余了。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然而,一开始,对于连安多藏语都说不来的美国人带来的致富梦,他们并不买账。德成说:“他们依靠放牧的生活方式几百年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有些人甚至没出过村庄,也没到过临夏、兰州。他们已经习惯了赶着牛群羊群放牧的生活方式。”
最后,有三个藏族妇女被说服了,跟随德成去柬埔寨的丝绸中心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后又辗转尼泊尔,在Kim朋友的工厂里进行了6个星期的纺织学习,并在尼泊尔购买了木制纺织机。
回到仁多玛村,一边在帐篷里开始工作,一边建造工厂。德成自己设计了砖木结构的房子,除了修建纺织间、洗染房、仓库、办公室,还装修了现代化的厨房,厕所里安了抽水马桶和淋浴。村民们看这架势,对这对美国母女开始改观:“她们是认真的!”
德成指着电脑保护屏里的一张照片说:“这是2008年,厂房建好了,我们在大门口合的一张影。那时候,我们一共有30多个人,5年后的今天,他们一个都没有流失,又带了很多乡亲过来。”

牦牛绒织出奢华与幸福
“诺乐(Norlha)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这个单词指的不仅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德成解释道。
藏族人与牦牛相伴千年, 却似乎始终忽略了牦牛身上的一个极其“细小”的财富——牦牛绒。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生活在高原寒带地区的动物毛下特有的一层更细密的“底绒”,用以防寒。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又会自然脱落。在传统中,牧民会用羊毛和牦牛的长毛制作毯子、毡子和门帘等常用织物,“他们有的时候也会使用到Khullu(藏族人对牦牛绒的称呼),但不是用于纺织成布,而是仅仅用来作为帐篷缝隙的填充物,以更好地抵御严寒。”
德成说,直到近年来,有纺织公司才开始收购牦牛绒,以这种材料进行纺织被认为是一种创新。
除了直接从牧民家中收购牦牛绒外,诺乐坚持只雇用本地人,“老弱病残妇”优先。目前,诺乐已经有150 名左右的员工,其中多数为女性。由于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面料,德成必须对每一个员工从零开始培训,大约需要6个月时间。“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藏族人其实并不是以擅织布闻名的。”德成说,过去牧民们只不过是把织布当做冬季不能游牧时的消遣活动,作品也更偏向于实用性高的日常消耗品而缺少艺术性。
德成展示了一些样板,其中能称为纯粹西藏特色图案的是一种简单的竖条纹,为了开拓更多产品种类,他们在其中又加入了诸如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织布技巧,并请来尼泊尔纺织大师教授工人,“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大叫,太难了,太难了,不习惯,做不了。但我会坚持要他们学,渐渐地,每个人都变成熟练工。”她笑着说道。
在诺乐明亮的工坊里,穿着藏族特色服饰的纺纱工们,坐在木制纱轮后,一手从身边的袋子里拿挑拣好的米白色或褐色牦牛绒,一手滚动纱轮,他们专心致志、动作娴熟。在这里平均一个工人4天能够制作一条披肩需要的纱线,然后这些纱线将被送到织布车间,在那里每个工人同样也需要4天时间完成一条披肩制作。
很多人感叹,手工纺织多慢啊!但是如果都换成大机器生产,就不需要那么多村民就业,就违背了建厂的初衷: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特有的东西获得稳定的生活。
就这样,每年大约9000条美丽的纯手工的牦牛绒围巾,在仁多玛村人手中诞生。从一开始的单一花色到后来每年出品的春夏和秋冬两个系列,诺乐不仅展示了牦牛绒面料的珍贵与美、藏族妇女精细的手工艺,还向人们传达着一个有关环保、公益和爱的故事。
从 2008 年开始,诺乐的产品在巴黎被各大顶尖品牌时装屋订购。“每一季,他们会在我们提供的样品中挑选一些产品,然后买断生产。每款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全部来自诺乐,他们并不干涉,最多只是偶尔对产品的尺寸进行微调。”
和母亲一样,德成也嫁给了藏族人,生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这个曾梦想做一个电影人的美国女孩,最终选择了在仁多玛乡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并完成着一个更负使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