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中医在理论与实践中均体现了先秦文学思想。本文将从“和气血”、“和阴阳”、“和自然”等角度,探究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和"文化;中医诊疗;调和致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zlgc047]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理论研究”
专项:高等中医药院校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机制研究[编号:2020rwdj03]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研究成果。[编号:202006170600]
中医与先秦文化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从“调和致中”、“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追求来分析二者的契合关系。古往今来,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了众多医艺相通的医学艺术原理。从不同的角度來看二者的丰富内涵,对于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均有可取之处。
一、哲学理念上:本质契合
1.先秦“和”文化讲究“诸家百家之‘和’”。“和”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以“和”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经典《周易》中则集中体现了“重和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的理念。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在《漫谈和合》中这样说道:“‘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1]”现如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就包含了“和谐”一词。故而,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和”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而中医理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在中医基本理论中也能发现其深受先秦“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2.中医诊疗思想讲究“阴阳和谐观”。中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调和致中”是指导我们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调和致中”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调和到中间的位置,使之平衡。而在中医诊疗中意为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以及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是调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指导着我们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密,精神才能治而不乱;如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所以只有阴阳平衡,才能防治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意为只有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规律的生活,才能颐养天年。由此可见,“调和致中”是指导我们认识人体和调整人体疾病的重要的一个指导原则。
二、理论体系上:方法契合
《黄帝内经》秉承了《周易》的“和”观念,同时将诸家百家之“和”运用于医学诊疗领域。其以自和为基础,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阴阳表里、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从而使得人体功能恢复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1.中医诊疗讲究八纲辨证。所谓“八纲辨证”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此八个方面,使其达到阴“和”阳,表“和”里,寒“和”热,虚“和”实,并且通过鉴别调和这八个方面来辨证论治疾病,兼顾阴阳两个方面,做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先有辩证审因,后有中药配伍。先秦和文化对于中医诊疗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前期的诊断辩证方面,甚至在后期中药配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以方剂的组方原则最为明显,“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早就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深入人心。拿“仲景群方之首”桂枝汤来说,桂枝为君,但仍然需要芍药来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大枣和生姜相配能够补脾和胃,炙甘草则能够调和诸药药性,做到阴阳并调。
三、具体实践上:中医讲究“调和致中”
1.气血相和可抵御外邪。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血是富含营养的精微物质。和气血主要体现在气与血的相互推动作用。通过气的推动,血能够循行脉内而运行周身,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组织等的正常功能活动。中医上常说“血能载气”“气能行血”。《张氏医通·诸血门》里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2]由此可知,无形之气必须依附有形之血,同时有形之血带动气的运行,使其人体内气与血能够并行流畅。故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3]气机失和,气血不和,易导致元真不畅,以致于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气虚血瘀可能会导致心衰,我们可以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方法来治疗心衰。气血失调,经络脏腑功能失常,也会导致恶性肿瘤发病。而恶心肿瘤发病会耗气伤血,我们可通过养血活血的方法扶正祛邪,恢复机体的气血平衡。
2.阴阳相和可身体康健。阴阳失调在临床上表现为很多病症。不寐就是阴阳失调导致的病症之一。不寐从西医学上说叫睡眠障碍,它的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中有目不瞑、不得卧等名称。对于不寐是如何产生的,《内经》中曾写到:“ 卫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睡眠长期不规律会导致阴虚,从而引起失眠。也就是说因为阴阳平衡被打破,才会导致不寐。因此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阴阳失衡,所以治疗不寐的最佳方法应当是“调和阴阳”,阴阳和才能身体康健[4]。我们治疗失眠应该从“补不足、 泻有余、调虚实"三个方面入手,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5]。
3.自然相和可代谢有常。中医与四季相和,正如《素问》中的“四气调神”之论,人的情志会随四季变化而起伏。《黄帝内经直解》中说,“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6] 从古至今,中医诊疗上都极为重视根据气候调节病人身体。一天之内有昼夜消长,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7] 中医在注重人体精气神方便极其关注利用阳气的日节律,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中医与自然日常规律相合,使之为人类服务。 4.饮食相和可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在中医学当中,我们常说“食疗”,即利用食物的某一特性来调理身体,对身体能产生一定的好处或治疗作用。人的身体内部有着各个器官,人体的各个器官对食物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一旦超出负荷,就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记载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8]故而应“谨和五味”,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除了应注意饮食中的五味,饮食的数量、时间同样也需要加以节制,做到中和。《素问》中有“饮食自信,胃肠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灵枢·五味篇》中又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9]故而我们应有规律有节制的饮食,把握饮食上的中和思想才能使人体器官正常运作,维持身体状态。
5.起居相和可形与神具。 我国自古崇尚养生,讲究生活规律。《黄帝内经》里曾说“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饮食和生活作息都有规律,才能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活到一百岁才离开”。在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里,孙思邈在小儿初生养护卷条里也专门谈及了起居活动。[10]“和起居”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仍然适用。就拿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来说,很多专家学者就“和起居”在战疫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关于预防,有张先慧,李颖的《预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远比吃药强》[11]和严蔚冰,严石卿的《起居防疫导引方3则》[12],关于治疗后的养护,有曾英坚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医调养》[13]。
3.6劳逸相和可足精神气。对劳逸致病的研究始于《黄帝内经》。[14]《劳逸有方》中说,“车牛多骨立,驿马多早毙,休息少也。”[15]牲畜都会因为过劳而导致生病,更何况是人呢?《证治要诀》中说:“五劳者,五脏之劳也。”《医学纲目》中说:“何谓五劳?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由此可见,过度劳累容易致使身体受损。[16]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做到劳逸结合。“和劳逸”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仍然适用。在当代社会996的工作制度下,很多人都觉得睡眠不足。因此也涌现出众多针对睡眠健康的APP,例如:小睡眠--有很多特色入睡曲库;蜗牛睡眠--可以记录梦话和呼噜,给睡眠质量打分;海豚睡眠--主打冥想睡眠等。此外,更有一系列针对睡眠健康而撰写的论文,例如陆家仕的《劳逸结合让睡眠更健康》,在这篇论文里,作者就提出了“睡眠是否充足,对精神和外在美都有直接影响”的观点。[17]
以上从“和气血”、“和阴阳”、“和自然”等角度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和先秦文化,足以见出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医学与中国文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离开文学来谈医学是无味之谈。把以上诸种观念割裂来看待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出中国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本质上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学是包括“调和之中”观念在内的诸种观念的集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漫谈和合[J]. 社会科学研究,1997,(05):55.
[2]高建忠. 补气主方四君子汤[N]. 中國中医药报,2011-11-16(004).
[3]陈可翼.《医宗必读》摘句[J].环球中医药,2016,9(05):511.
[4]戴荣琼,褚剑锋,刘建忠.基于传统典籍中不寐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6):1207-1210.
[5]谷凌云.从阴阳失调辩证失眠.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 (5).20-22,27
[6]王禄鸿.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的理论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2+344.
[7]马楚龙,李风森.浅析中医二十四节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22-223.
[8]郭斌,牛小杰,柯龙珠,唐东昕,杨柱.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J].现代妇女(下旬),2014(07):322.
[9]王伟凯.论《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思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6):68-69.
[10]冯留群,陈华.《千金方》中儿科护理思想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05):56-58.
[11]张先慧,李颖.预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远比吃药强[J].老区建设,2020(03):95-96.
[12]严蔚冰,严石卿.起居防疫导引方3则[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4):7-8+15.
[13]曾英坚.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医调养[N]. 家庭医生报,2020-03-09(007).
[14]王涛. 劳逸致病的中医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5]黄凯钧.劳逸有方[J].中医药通报,2014,13(03):62.
[16]乔丽杰. 劳逸结合才能气血充足[N]. 中国医药报,2019-12-26(007).
[17]陆家仕.劳逸结合 让睡眠更健康[J].江苏卫生保健,2019(05):42.
作者简介:
彭琦(2001-01),女,汉族,安徽宣城,本科在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
杨硕鹏:(1987-)河南社旗,硕士,讲师,安徽中医药大
钱晨:女,汉族,2018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于明慧:女,汉族,2018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
季冉冉:女,汉族,2019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2
关键词:“和"文化;中医诊疗;调和致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zlgc047]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理论研究”
专项:高等中医药院校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机制研究[编号:2020rwdj03]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研究成果。[编号:202006170600]
中医与先秦文化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从“调和致中”、“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追求来分析二者的契合关系。古往今来,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了众多医艺相通的医学艺术原理。从不同的角度來看二者的丰富内涵,对于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均有可取之处。
一、哲学理念上:本质契合
1.先秦“和”文化讲究“诸家百家之‘和’”。“和”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以“和”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经典《周易》中则集中体现了“重和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的理念。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在《漫谈和合》中这样说道:“‘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1]”现如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就包含了“和谐”一词。故而,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和”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而中医理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在中医基本理论中也能发现其深受先秦“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2.中医诊疗思想讲究“阴阳和谐观”。中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调和致中”是指导我们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调和致中”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调和到中间的位置,使之平衡。而在中医诊疗中意为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以及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是调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指导着我们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密,精神才能治而不乱;如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所以只有阴阳平衡,才能防治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意为只有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规律的生活,才能颐养天年。由此可见,“调和致中”是指导我们认识人体和调整人体疾病的重要的一个指导原则。
二、理论体系上:方法契合
《黄帝内经》秉承了《周易》的“和”观念,同时将诸家百家之“和”运用于医学诊疗领域。其以自和为基础,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阴阳表里、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从而使得人体功能恢复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1.中医诊疗讲究八纲辨证。所谓“八纲辨证”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此八个方面,使其达到阴“和”阳,表“和”里,寒“和”热,虚“和”实,并且通过鉴别调和这八个方面来辨证论治疾病,兼顾阴阳两个方面,做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先有辩证审因,后有中药配伍。先秦和文化对于中医诊疗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前期的诊断辩证方面,甚至在后期中药配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以方剂的组方原则最为明显,“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早就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深入人心。拿“仲景群方之首”桂枝汤来说,桂枝为君,但仍然需要芍药来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大枣和生姜相配能够补脾和胃,炙甘草则能够调和诸药药性,做到阴阳并调。
三、具体实践上:中医讲究“调和致中”
1.气血相和可抵御外邪。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血是富含营养的精微物质。和气血主要体现在气与血的相互推动作用。通过气的推动,血能够循行脉内而运行周身,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组织等的正常功能活动。中医上常说“血能载气”“气能行血”。《张氏医通·诸血门》里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2]由此可知,无形之气必须依附有形之血,同时有形之血带动气的运行,使其人体内气与血能够并行流畅。故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3]气机失和,气血不和,易导致元真不畅,以致于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气虚血瘀可能会导致心衰,我们可以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方法来治疗心衰。气血失调,经络脏腑功能失常,也会导致恶性肿瘤发病。而恶心肿瘤发病会耗气伤血,我们可通过养血活血的方法扶正祛邪,恢复机体的气血平衡。
2.阴阳相和可身体康健。阴阳失调在临床上表现为很多病症。不寐就是阴阳失调导致的病症之一。不寐从西医学上说叫睡眠障碍,它的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中有目不瞑、不得卧等名称。对于不寐是如何产生的,《内经》中曾写到:“ 卫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睡眠长期不规律会导致阴虚,从而引起失眠。也就是说因为阴阳平衡被打破,才会导致不寐。因此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阴阳失衡,所以治疗不寐的最佳方法应当是“调和阴阳”,阴阳和才能身体康健[4]。我们治疗失眠应该从“补不足、 泻有余、调虚实"三个方面入手,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5]。
3.自然相和可代谢有常。中医与四季相和,正如《素问》中的“四气调神”之论,人的情志会随四季变化而起伏。《黄帝内经直解》中说,“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6] 从古至今,中医诊疗上都极为重视根据气候调节病人身体。一天之内有昼夜消长,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7] 中医在注重人体精气神方便极其关注利用阳气的日节律,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中医与自然日常规律相合,使之为人类服务。 4.饮食相和可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在中医学当中,我们常说“食疗”,即利用食物的某一特性来调理身体,对身体能产生一定的好处或治疗作用。人的身体内部有着各个器官,人体的各个器官对食物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一旦超出负荷,就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记载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8]故而应“谨和五味”,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除了应注意饮食中的五味,饮食的数量、时间同样也需要加以节制,做到中和。《素问》中有“饮食自信,胃肠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灵枢·五味篇》中又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9]故而我们应有规律有节制的饮食,把握饮食上的中和思想才能使人体器官正常运作,维持身体状态。
5.起居相和可形与神具。 我国自古崇尚养生,讲究生活规律。《黄帝内经》里曾说“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饮食和生活作息都有规律,才能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活到一百岁才离开”。在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里,孙思邈在小儿初生养护卷条里也专门谈及了起居活动。[10]“和起居”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仍然适用。就拿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来说,很多专家学者就“和起居”在战疫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关于预防,有张先慧,李颖的《预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远比吃药强》[11]和严蔚冰,严石卿的《起居防疫导引方3则》[12],关于治疗后的养护,有曾英坚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医调养》[13]。
3.6劳逸相和可足精神气。对劳逸致病的研究始于《黄帝内经》。[14]《劳逸有方》中说,“车牛多骨立,驿马多早毙,休息少也。”[15]牲畜都会因为过劳而导致生病,更何况是人呢?《证治要诀》中说:“五劳者,五脏之劳也。”《医学纲目》中说:“何谓五劳?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由此可见,过度劳累容易致使身体受损。[16]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做到劳逸结合。“和劳逸”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仍然适用。在当代社会996的工作制度下,很多人都觉得睡眠不足。因此也涌现出众多针对睡眠健康的APP,例如:小睡眠--有很多特色入睡曲库;蜗牛睡眠--可以记录梦话和呼噜,给睡眠质量打分;海豚睡眠--主打冥想睡眠等。此外,更有一系列针对睡眠健康而撰写的论文,例如陆家仕的《劳逸结合让睡眠更健康》,在这篇论文里,作者就提出了“睡眠是否充足,对精神和外在美都有直接影响”的观点。[17]
以上从“和气血”、“和阴阳”、“和自然”等角度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和先秦文化,足以见出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医学与中国文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离开文学来谈医学是无味之谈。把以上诸种观念割裂来看待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出中国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本质上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学是包括“调和之中”观念在内的诸种观念的集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漫谈和合[J]. 社会科学研究,1997,(05):55.
[2]高建忠. 补气主方四君子汤[N]. 中國中医药报,2011-11-16(004).
[3]陈可翼.《医宗必读》摘句[J].环球中医药,2016,9(05):511.
[4]戴荣琼,褚剑锋,刘建忠.基于传统典籍中不寐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6):1207-1210.
[5]谷凌云.从阴阳失调辩证失眠.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 (5).20-22,27
[6]王禄鸿.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的理论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2+344.
[7]马楚龙,李风森.浅析中医二十四节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22-223.
[8]郭斌,牛小杰,柯龙珠,唐东昕,杨柱.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J].现代妇女(下旬),2014(07):322.
[9]王伟凯.论《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思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6):68-69.
[10]冯留群,陈华.《千金方》中儿科护理思想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05):56-58.
[11]张先慧,李颖.预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远比吃药强[J].老区建设,2020(03):95-96.
[12]严蔚冰,严石卿.起居防疫导引方3则[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04):7-8+15.
[13]曾英坚.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医调养[N]. 家庭医生报,2020-03-09(007).
[14]王涛. 劳逸致病的中医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5]黄凯钧.劳逸有方[J].中医药通报,2014,13(03):62.
[16]乔丽杰. 劳逸结合才能气血充足[N]. 中国医药报,2019-12-26(007).
[17]陆家仕.劳逸结合 让睡眠更健康[J].江苏卫生保健,2019(05):42.
作者简介:
彭琦(2001-01),女,汉族,安徽宣城,本科在读,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先秦“和”文化对中医诊疗里“调和致中”思想的影响
杨硕鹏:(1987-)河南社旗,硕士,讲师,安徽中医药大
钱晨:女,汉族,2018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于明慧:女,汉族,2018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
季冉冉:女,汉族,2019年9月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