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的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u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1 1 X”组合式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是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特长,通过不同的组合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关键词】团队建设;自主管理;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6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56-03
  【作者简介】王丽玟,上海市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上海,200011)教师,高级教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传统的班级分层管理,虽有一定成效,但一般只注重培养少数班干部,大部分学生缺少锻炼与发展的机会,不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建设。笔者认为,班主任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应该组建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团队。从教师角度出发,班主任对班级有长远的建设目标和整体的规划,组建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是必需的。从家长角度出发,他们都期望孩子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自主管理团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还需要在团队中锻炼自我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尝试进行“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
  一、“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结构形态
  “1 1 X”组合式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由三个管理层及若干个执行团队组成。三个管理层分别为:核心管理层、日常管理层、专业管理层。若干执行团队分属于这三个层面:核心管理层对应核心管理团队,日常管理层对应日常班务管理团队,专业管理层对应的是相关艺术、体育等兴趣的管理团队,团队数是不固定的,是未知数“X”。这些管理团队合起来构成“1 1 X”组合式班集体学生自主管理团队。(见下图)
  核心管理团队的人数不宜多,一般由班级的大队委员、班长、副班长来担任,也可由班委成员或一般队员担任。只要学生符合选拔标准,足以担当核心管理任务,都有机会加入核心管理团队。我们班就是由大队委员、班长、副班长组成了核心管理团队三人组。
  日常班务管理团队是一个人数较多的大团队,它是按照不同维度划分出不同的管理方向:可从管理内容维度来划分,如阅读管理、电子设备管理、节电安全管理、午餐管理、卫生管理;也可以从时间维度来划分,如卫生管理按一周五天划分成五个管理方面。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需求,增减划分维度,调整日常班务的管理方向。
  专业管理团队可以根据学生开展的活动分成若干小团队,如学习、艺术、体育、科技等,具体数目视班级情况而定。目前,我将专业管理团队分成“学习管理团队”“艺术、体育管理团队”“科技劳技管理团队”三个团队。
  二、“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组建过程
  (一)遴选
  1.学生自荐。“1 1 X”组合式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团队提供了多个可供学生挑战的岗位,学生可自主选择、报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参与集体建设的积极性。
  2.教师挑选。各管理团队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重要助力,其成员的能力、品行要得到班主任的认可。专业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更需得到科任教师的认可。
  3.共同协商。当学生自荐的岗位与实际能力不匹配或当一个岗位有多名学生竞争时,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协商确定。
  (二)任期
  所有管理岗位都不是“终身制”,可视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任期长短,班主任可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让全体家长与学生投票决定。鉴于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优秀管理者可以挑战新的管理岗位,反之则需及时调整。我们班经过集体商议,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实现定期輪岗,适时微调。
  (三)管理职能
  1.核心管理团队的主要职能包括:将大队部会议精神传达给其他团队,召开班级每周例会,深入其他管理团队,整体协调各项工作,配合班主任及时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自修、午休时,组织同学自主开展学习和游戏活动。
  2.日常班务管理团队主要职能包括:管理班级图书角,组织班内阅读交流活动,管控班内电子设备,节电节能,督促午餐“光盘”行动,督促同学保持教室的整洁,组织课后劳动。
  3.学习管理团队主要职能包括:负责相应学科的课前两分钟预备活动的安排(包括晨读),协助科任教师完成日常学习的学生自测任务。
  4.艺术、体育管理团队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同学参加学校艺体活动,带领同学参与艺体社会实践,按时开展本班每周10分钟的艺术活动,监督同学按时参加学校各类艺术团活动,负责每月两期的黑板报布置,组织同学在课间文明开展体育小锻炼。
  5.科技、劳技管理团队主要职能包括:带领班级的机器人队和DI队参加比赛,不定期组织开展班级小制作竞赛,带领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自然探究活动。
  (四)管理制度
  一般班级管理制度有选举制度、晋升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我班依照班级实际情况制订了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和会议制度。教师可以根据班情增加制度,如总结制度、目标制度等。
  1.考评制度。管理者个人工作能力和整个团队的绩效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委会、全班学生民主打分评议为准。管理工作实行“一月一小评,学期终汇总评定”的办法。考评内容包括:以身示范、工作记录、科学管理、工作成效四个方面。最终考核评定“优、良、一般、继续努力”四个等次。
  2.奖惩制度。优秀管理者可以申请新的目标管理岗位或是选择连任,班级颁发“优秀小管理者”奖状。破坏班规或任务达成度低的管理者,我们会进行换岗试用或停职。
  3.会议制度。管理团队每周一次例会,也可增设午间短会。例会一般由核心管理团队召开,参会团队则根据工作内容进行安排与通知,总时长不超过半小时,主要内容为小结得失及明确下阶段工作内容、计划。短会由各管理团队自行组织,10~15分钟,主要内容为总结团队成员当前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也可以是成功经验的分享。   三、“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运作机制
  (一)点对点,帮带机制
  我们推行老带新的方法,实施“小先生”帮带机制。经过低年级的轮岗培养,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由他们进行一对一帮带,实现了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点对面,辐射机制
  管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重点管理的方面,但又需要时时互通信息。个体是点,团队是面,点面必须紧密结合,从而产生辐射作用。如学习管理团队基本是由各科课代表组成,但和普通的小岗位轮换中的课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学习管理团队的成员们各有主要负责的科目,各自围绕不同科目开展工作,但只要有成员接到任务或是遇到难题时,其他成员要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协同完成。
  (三)面对面,互助机制
  团队与团队之间通过例会、短会,进行头脑风暴、交流、分享,实现互助。如语文课要进行诗词诵读训练,学习管理团队接受了任务;同时,艺术、体育管理团队接受了区朗诵比赛的任务。于是,两个团队头脑风暴后,先请学习管理团队在全班范围训练诵读,并选出参赛选手;再由艺术、体育管理团队中已通过朗诵考级5级的朗诵专项管理人给大家示范朗诵技巧,帮助大家排练。
  (四)协调整合的互通机制
  核心管理团队具备协调整合的职能,成员分工深入其他几个团队一起工作,既可将信息传递下去,又可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他们建立起一个渠道,其他团队有想法,或者发现问题,可以便捷地向核心团队反映。三个层面的管理不是彼此分离的。
  四、“1 1 X”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的保障
  (一)核心管理团队背后的班主任
  核心管理团队需要很强的领导力,要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班主任是核心管理团队的隐形参与人,是他们团队背后的指导者、引路人。在从教到扶的过程中,班级档案是拐杖。班级档案包括学校大队部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家委会工作计划等,班主任负责引导核心管理团队的成员,根据计划关注时间进程,了解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并且教他们根据要求分派任务到其他管理团队。例如,档案中10分钟队会内容牵涉到艺术、体育团队,那么在召开班务会议时需要请相关管理人一起参会,根据时间节点,及早安排工作。
  (二)日常班务管理团队背后的班主任与家长
  日常班务管理团队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班主任要给这个团队实际指导,更需要家长的支持,给孩子鼓励和帮助。日常班务管理团队的人员需要在日常每一天都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班有一个特殊学生,是一个相对有些孤僻的孩子,自荐来当管理人。我和家长沟通后,安排他做卫生管理。我把值日生岗位的分工讲清后,教会他各岗位的劳动方法,让他周一带着值日生开展工作。同时家长也不断赞美他、鼓励他。连续两周,我们班的卫生都得到小红旗。
  (三)专业管理团队背后的科任教师
  术业有专攻,专业管理团队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持,在遴选团队成员时以科任教师的建议为主要依据。如我们的DI课程在科技老师的鼎力支持下,科技、劳技管理团队忙得如火如荼,他们一次次组织小选手训练、模拟,非常“专业”。
  总之,在“1 1 X”组合式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过程中,学生个性品质、兴趣、才能等都得到了发展,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巩固和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管理与被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都提高了,从自我管理走向自主管理。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日臻成熟,开始进行商业化运营,3d打印技术给传统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影响也远远超越设计本身。本文对3d打印进行简单介绍,结合设计师理念与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l)病历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