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黑一雄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一经出版就广受赞誉。作为一名流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大多展示了移民群体所遭受到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冲突。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详细解读班克斯从身份的缺失,到为追寻身份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最后重建新的杂糅身份。探讨作家石黑一雄对当代人类困境的反思,揭示他对失根人群的关怀精神。
  关键词:石黑一雄;《上海孤儿》;身份追寻;生存困境
  作者简介:余水秀(1991.7-),女,汉,湖北黄冈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随父母迁居英国,先后在肯特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深造,随后开始小说创作,至今已经发表了七本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八十年代在英国文坛走红,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独特的移民经历和独有的主题风格,石黑一雄与奈保尔、拉什迪一起被誉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为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增添了一份新鲜且独特的光芒。石黑一雄曾自称为国际化作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普遍的或者国际性的人类经验,以及自己的普世关怀。
  《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出版于2000年,被誉为石黑一雄“最成功的作品”,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Booker Prize)的提名。主人公班克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以著名侦探的身份返回儿时生活过的上海租界探寻父母失踪之谜,以及拯救整个世界于危难中的故事。
  一、身份的缺失
  克里斯托弗·班克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在父母失踪前,他在上海租界度过了快乐天真的童年。在他的记忆里,上海租界如天堂般的存在,他描述自己家的房子是“精心照料的英式草坪,那一排把我们家和哲家花园的榆树午后投下的影子……一座高大气派的白色建筑,有许多厢房和格子阳台”。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反映了在班克斯的心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并且,童年时代陪伴在班克斯身边的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是友好善良的存在,正义勇敢的双亲、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女佣李梅、好朋友哲以及和蔼可亲的菲利普叔叔。尤其是母亲给班克斯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无尽的骄傲。班克斯曾用大段的文字来描述母亲的美丽:“哲之所以惧怕我母亲是因为她美丽……我总会被她那种传统的、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美所震撼”。除此之外,班克斯记得母亲还是一位坚决反对鸦片贸易的正义人士。母亲举办号召反对鸦片的会议,会议结束后的空闲时间,她就会陪着小班克斯荡秋千、下棋或玩耍。住在隔壁的日本小孩哲也会陪伴着小班克斯做游戏讲故事。所以这样的一个伊甸园是班克斯希望永远生活其中的。然而父母突然的失踪使这一切美好都化为了虚无。班克斯不得不被送回“完全陌生的”英国和姑妈一起生活,自此,班克斯的身份從一个被爱包围的宠儿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
  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也给幼年班克斯造成了沉重的心里阴影。时隔多年以后,班克斯依旧对父母争吵的片段有着清晰的记忆,甚至他觉得是自己的不够英国化导致了父母间的冷战。于是小班克斯只好询问菲利普叔叔如何可以变得像他一样的英国化。最后他们俩得出结论“人们需要有归属感。属于某个国家,属于某个人种。否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所拥有的文明也许一样会崩溃,一切都会散了架”。(72)可见,父母间的争吵和冷战不仅给班克斯造成了心理创伤,还使他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缺失。
  被送回祖国后,尽管竭尽全力,班克斯也无法真正融入到英国的生活中。他在“到校第一天”,就将新环境中同学们之间流行的手势、感叹词和社交礼仪等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7)。班克斯努力地想要融入到同学们当中去,并自以为做得很好,但在同学奥斯本的记忆里却是:“学生时代的大怪人啊”(5)和对与显贵人物来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小说的第一部分还讲述到成年后已经成为了大侦探的班克斯,为了邀请偶遇到的老同学来家里小坐,对公寓和装潢都是“精心挑选”,布置得优雅从容,有“维多利亚”风格,只为了在客人到来时“他绝对不会疑心自己是我的第一位客人”(4)。为什么班克斯这么极力地细心地呵护自己英国人的身份呢?是因为自己独特的双重文化的身份和成长经历使自己难以融入到群体中去,不管是在童年的乐园上海租界还是自己的祖国英国,班克斯都处于一种被疏离的状态,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归属感。
  二、身份的追寻
  父母失踪造成的孤儿身份,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文化疏离,给班克斯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创伤,并促使班克斯踏上了一条追寻自己身份和归属感的旅程。
  在幼年时期,特别是父亲失踪后的那段日子,班克斯经常和好友哲一起玩扮演侦探和绑匪的游戏,想象着各种解救父亲的情节。在大学毕业后,班克斯留在了伦敦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真正的侦探,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同恶势力做斗争,有能力去拯救整个世界,让其不受战争的摧残。其实班克斯的侦探身份也表明了他始终沉浸于童年的游戏和缺失的身份中。然而,随着班克斯名气的越来越响,他越急切地想要去解救自己的父母以及拯救世界于战争的边缘。当班克斯义无反顾放弃伦敦的事业返回上海时,发现此时的童年乐园上海正因日军的侵略而处于极度混乱的枪林弹雨状态。“我们只能在瓦砾中小心穿行……如今已夷为平地。几乎所有的屋顶不是被炸烂,就是完全不见踪影。”(219)不仅条件艰苦恶劣,班克斯发现上海外国租界里所谓的精英们对于他父母的案子甚至所有的活动都“始终抱着奇怪的冷漠态度”,对于中国人遭受的压迫苦难毫无怜悯之心,以及“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满嘴谎言”(197)。班克斯对此极度失望,认识到自己“孤身一人”去解决世界危机是不现实的,并逐渐从童年的幻梦中醒悟过来,接受自己的特殊身份。
  班克斯不仅是家庭孤儿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孤儿,承受着双重的错位和疏离,这深深的无家感和无根感折磨了班克斯大半生。为了治愈这些沉痛的创伤,班克斯选择用记忆将自己包裹在过去的时光里。在被送回英国后,班克斯无法完全地融入到祖国的同龄人中去,遭遇了这样无法言表的文化疏离后,班克斯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了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理想的家园位于他儿时的乐园----上海外国租界,在那里,父母都是正义的反对鸦片贸易的英雄人物;在那里,自己和好友哲都是无忧无虑的被保护着的小孩;在那里,战争和疾病是无法入侵的。然而,这些自我欺骗的想象都是与真实的现状相差甚远的。事实的真相是班克斯的父亲不是因为反对鸦片贸易得罪了权贵而被绑架,而是无法达到妻子的期望而选择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他记忆里正义的母亲则是为了给班克斯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委身于一位从事鸦片贸易的军阀做小妾;而好友哲也入伍了侵略中国的军队,并在战争中惨遭重伤、性命堪忧;更讽刺的是自己竟然是由曾经最憎恨的鸦片贸易的暴利滋养长大的。这些晴天霹雳般的事实沉重地打击了班克斯,使他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自己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不现实性,使他渐渐地从过去的记忆里苏醒过来,逐渐地开始审视自己的真实生活和身份。   三、身份的重建
  曾经一直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班克斯,在遭受到残酷现实真相的巨大打击后,却意外地异常冷静。当菲利普叔叔告诉班克斯关于其父母以及他自己的所有阴暗的真相后,并告诉班克斯中国战火四起,找到他母亲谈何容易,班克斯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敢说不就会蔓延到全世界。但这不是我的过错。事实上,它已经与我毫无关系。我要重新开始,这次是要找到她(班克斯的母亲)。(270)”这时,班克斯顿悟到了单枪匹马地拯救世界不是自己的义务,他真正地从不真实的使命感的桎梏中挣脱开来。
  后来,他回忆起终于在香港的养老院找到了母亲,和母亲的对话,让他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从来都无关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能够成为大英雄。“她从来没有停止过爱我……她一心想的是让我过上幸福生活。至于其他的,包括我千方百计想寻找她,千方百计想拯救世界于危难,对她来说都无关紧要。她对我的爱始终如一,无需任何条件。(279)”他开始将母亲对自己的爱转化到养女詹妮弗身上,弥补自己作为父亲曾忙于追寻自己的身份而对女儿的忽视和亏欠。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班克斯一直穿梭于中英两国,并经历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排斥和疏离,但在经历了现实的打击后,班克斯顿悟了,他将两种文化身份和解,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杂糅身份。最后决定在伦敦定居时,他的心境早已由原来的浮躁和追逐变为了平静和安宁,他承认伦敦的生活让“自己确实得到了某种满足”(286),并且找到了追寻已久的归属感和身份感,“这个都市已经成为了我的家”(286)。
  总结:
  《上海孤儿》作为一部国际化题材的小说,石黑一雄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现实和回忆相结合,编织了一个凄美且深刻的故事。主人公班克斯经历了從被幸福包围的小孩到变成家庭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双重孤儿,他竭尽全力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遭遇过双重的文化疏离,尝试过用逃避式的记忆来治愈心灵上的伤痛,也曾沉迷于自己的幻梦中无法自拔,但最终,与母亲的对话使班克斯达到了思想上的顿悟,他接受了自己杂糅的独特身份,开始关注自己的养女,真正地去感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班克斯追寻身份的过程体现了作者石黑一雄对于当代人在全球化和多文化背景下身份困境的探索。《上海孤儿》中困扰主人公班克斯的身份归属感问题,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困扰着所有的现代人,人们需要有内在的力量来支撑他们的归属感、来寻找他们的身份存在感。全球化的进程更是加速了一种崭新的杂糅身份的诞生。《上海孤儿》展现了石黑一雄的普世情怀,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Cai Yanjiao.“Inventing the Imaginary Homeland: A Study of the Orphanhood in When We Where Orphans”. Dis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2]http://en.wikipedia.org/wiki/When_We_Were_Orphans: 2013.12.12
  [3]Ishiguro, Kazuo. When We Were Orphan [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2000.
  [4]李厥云,安冰. 浮世中的陌生人—细读石黑一雄小说《上海孤儿》的国际化主题[J]. 工会论坛, 2007, (6):141-142.
  [5]石黑一雄。《上海孤儿》[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C]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08.
  [7]俞晓红. 殖民时代的写照——石黑一雄《上海孤儿》的后殖民解读.[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007): 86-88
  [8]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写了在现实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苦闷,欲在流浪中解脱的主题。本文重点剖析了贝娄流浪汉小说的双重超越话题,即第一层超越:富人流浪;第二层超越:寻找重新生活目标的流浪,以期更好解读贝娄《雨王汉德森》这部作品。  关键词: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双重超越  作者简介:王一粟(1992-),男,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
摘 要: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圣经·创世纪》中,都分别有一则神话故事提到了“不可回头”的情节。本文试图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不可回头;神话故事;结构主义  作者简介:蔡业盛(1993-),男,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刘庆邦小说《鞋》中的“鞋”意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鞋”上的不同表现,表现了两种对待情感的态度,使“鞋”具有了超越其表面含义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形成不同情感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其他文本进一步观照女性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历史宿命。  关键词:鞋;象征意义;女性命运  作者简介:刘伟平(1992-),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昨天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 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今天,《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
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  关键词:木兰诗;迪士尼动画;身份改写;美国文化  作者简介:严静(199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第一次接触到《氓》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尚幼,夹杂着稚气未脱的对爱情的懵懂与向往,只为诗中被抛弃女子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并没有读出诗中暴露的更为深层的时代特征。随着年龄渐长,再读此诗,渐渐品出了别样的味道。  对于诗中的女子,我是充满了敬佩之情的。那样一个果敢的女子,冲破传统社会之下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叙事视角下林语堂英译古文小品研究”,2018-ZDJH-116。  摘 要:林语堂的《古文小品译英》体现了高超的翻译功底和老到的翻译技巧。本文以《桃花源记》林译本为例,结合Mona Baker的翻译叙事理论,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的四种叙事建构策略出发,分析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形象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
摘 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依据,分析第28回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  关键詞:《红楼梦》;文化差异;翻译对比  作者简介:王妍(1991-),女,汉族,山东省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翻译是不同民族相互通讯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人类社会以世界所有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发展。这些成就,以一个语言翻译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进行交换。那么,翻译在人类社会前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维吾尔翻译文学;文学翻译;文学译丛;翻译  作者简介:如库艳木·麦提尼亚孜(1974.3-),女,维吾尔族,新疆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维吾尔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中国彩灯文化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彩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公众一直关心的问题,处于川南地区的自贡市利用自贡灯会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彩灯产业,在传统民俗的彩灯上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彩灯文化产业。本文通过对自贡彩灯的特点分析,展望彩灯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自贡;彩灯;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王娜(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四川理工学院16级研究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