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及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风貌,到建筑组群布局。作为唯一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破环严重,如何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建筑文化,使得羌族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本文进行了探索式的阐释。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
1 羌族民居分布
1.1 羌族民居概况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
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
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
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
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历史上汉族和藏族的强大军事压力及本民族械斗的影响,使得羌族村寨和建筑极富防御性,而其自古流传的独特形式和高超工艺,更使羌族建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3 羌族民居的空间形态解析
3.1 羌族民居空间布局
羌民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据险而居。羌寨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也是他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有形的资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技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筑的总体布局,因势造屋,饮水、消防、战争等的综合利用价值,深入地研究羌族民居建筑群,可以为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羌寨中每幢房的楼层不等,三层、四层、五层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势,工匠因势造屋,从每个村寨后面的石碉或山顶俯视下去,整个建筑群整体方正,其间高低错落,凸凹有致,犹如一张深邃而巨大的网。每幢房屋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至屋顶,四面皆石墙,形成天井,这里是邻里聊天的场所。阳台一侧,设有进入二楼内室内的门,二楼至三楼的楼梯则置于室内。公用甬道回环曲折,神秘莫测,战争年代,任何拐弯抹角处都可伏击来犯之敌。
每个寨子山后冰雪融就的清泉,由人工挖掘的水渠引入寨内民居之下,形成了给排水的自然系统。水网之水流经村寨的每家每户,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原始遗风可见一斑。这地下水网,战争年代可以避免被敌方断水之虞。
很多羌寨一反传统城堡设东西南北出口的建筑模式,而筑成了以雕楼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多个出口。这些出口又與所有甬道组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水网、路网和房顶,构成了羌寨地下、地上、空中立体交叉的通行网络。这种神秘的防御系统,能有效地打击来犯之敌,又能保卫村寨。不愧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建筑史上的瑰丽奇葩。
3.2 羌族聚落景观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族村寨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以及建筑艺术丰富多样, 形成了既有个性、形式多样又灵活多变、高度自由的村寨风貌。
1. 碉楼—村寨的心脏
碉楼是在古时为防外族人侵而修建的, 主要功用是了望与防守。因此, 碉楼大都处于地势险、视线好的地方。它的防御功能再加上它高耸威严的特殊造型, 使羌人对它产生了精神上的依托感。背靠大山, 民居环碉楼左右、背后而建, 并层层向后随坡地拔高, 形成了非常壮观的空间气势与层次。村寨内部亦有道路、水渠、磨房、过街楼等的交叉点形成的若干“节点空间”,烘托了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而背后山脉的蜿蜒、前面宽阔河谷的气势, 则更加强了村寨民居组团以碉楼为中心的凝聚性(图2)。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與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设计要点: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建造传统羌式建筑聚落,再现传统羌寨的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植入传统的民族风俗活动,结合开放空间细节设计,丰富片区活动的空间体验;建筑形式、材料、细部要求准确反映羌族传统建筑原貌,打造羌族建筑历史博物园。
2. 现代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成园相依,水绿交融,新式羌族风貌的主体展示区域;
风格手法:精华传承;
图4精华传承
设计要点:以旗舰项目建立民族建筑风格的焦点示范作用,树立全城建设设计模范标杆;
以新古典主义设计手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背景建筑片区;
城市街区居住建筑布局建议采取组团围合式,以获得具有围合感的庭院空间与最大化的地上空间。街角建筑应通过提高、后退、设置视觉焦点等手法,强化转角特征。
背景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面和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细部适度采用阳台、木构石材墙面组合等传统建筑语言加以修饰,重点公共建筑应采取整体群组设计。
建筑色彩以浅褐色、米黄、鹅白等暖色为主,细部装饰以棕黄色、青灰色点缀,屋顶宜青灰色,主要颜色以1-2种为宜,且占外墙面比例不小于80%。
3. 传统汉羌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城丘交错,山城一体,川西山地风貌的特色体验区域
风格手法:精华传承
控制要点:建设用地以丘间坪坝用地为主,围丘而不占丘,保护山丘形态与植被原生态;
建筑总体尺度以低层为主,多层为辅,组团式自由布局;
建筑风格以汉羌民居为原型,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重视第五立面设计,建筑细部适当采用垂花门、雕花窗、外露交叉木构架等传统汉羌建筑语言进行修饰;
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点缀以青灰、木褐色,屋顶采用青灰色。
4. 现代汉羌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经济合理,兼顾特色,民族文化融合的现代生活演绎;
风格手法:现代演绎;
图5现代演绎
控制要点:从建筑高度,屋顶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保持与羌族风貌核心区的整体协调;
建筑体块组合关系宜灵活多变、高低错落,丰富建筑视觉景观;通过外墙材料的选择确保地域民族风情的基调的统一;
建筑色彩以浅褐灰、米黄、鹅白等暖色为主,屋顶宜青灰色,主要颜色以1-2种为宜,且占外墙面比例不小于80%,城市地块居住建筑布局建议采取组团围合式,并获得具有围合感的庭院空间与最大化的底商空间。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
1 羌族民居分布
1.1 羌族民居概况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
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
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
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
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历史上汉族和藏族的强大军事压力及本民族械斗的影响,使得羌族村寨和建筑极富防御性,而其自古流传的独特形式和高超工艺,更使羌族建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3 羌族民居的空间形态解析
3.1 羌族民居空间布局
羌民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据险而居。羌寨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也是他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有形的资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技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筑的总体布局,因势造屋,饮水、消防、战争等的综合利用价值,深入地研究羌族民居建筑群,可以为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羌寨中每幢房的楼层不等,三层、四层、五层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势,工匠因势造屋,从每个村寨后面的石碉或山顶俯视下去,整个建筑群整体方正,其间高低错落,凸凹有致,犹如一张深邃而巨大的网。每幢房屋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至屋顶,四面皆石墙,形成天井,这里是邻里聊天的场所。阳台一侧,设有进入二楼内室内的门,二楼至三楼的楼梯则置于室内。公用甬道回环曲折,神秘莫测,战争年代,任何拐弯抹角处都可伏击来犯之敌。
每个寨子山后冰雪融就的清泉,由人工挖掘的水渠引入寨内民居之下,形成了给排水的自然系统。水网之水流经村寨的每家每户,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原始遗风可见一斑。这地下水网,战争年代可以避免被敌方断水之虞。
很多羌寨一反传统城堡设东西南北出口的建筑模式,而筑成了以雕楼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多个出口。这些出口又與所有甬道组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水网、路网和房顶,构成了羌寨地下、地上、空中立体交叉的通行网络。这种神秘的防御系统,能有效地打击来犯之敌,又能保卫村寨。不愧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建筑史上的瑰丽奇葩。
3.2 羌族聚落景观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族村寨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以及建筑艺术丰富多样, 形成了既有个性、形式多样又灵活多变、高度自由的村寨风貌。
1. 碉楼—村寨的心脏
碉楼是在古时为防外族人侵而修建的, 主要功用是了望与防守。因此, 碉楼大都处于地势险、视线好的地方。它的防御功能再加上它高耸威严的特殊造型, 使羌人对它产生了精神上的依托感。背靠大山, 民居环碉楼左右、背后而建, 并层层向后随坡地拔高, 形成了非常壮观的空间气势与层次。村寨内部亦有道路、水渠、磨房、过街楼等的交叉点形成的若干“节点空间”,烘托了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而背后山脉的蜿蜒、前面宽阔河谷的气势, 则更加强了村寨民居组团以碉楼为中心的凝聚性(图2)。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图2碉楼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
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
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與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
风格手法:原始生态
设计要点: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建造传统羌式建筑聚落,再现传统羌寨的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植入传统的民族风俗活动,结合开放空间细节设计,丰富片区活动的空间体验;建筑形式、材料、细部要求准确反映羌族传统建筑原貌,打造羌族建筑历史博物园。
2. 现代羌族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成园相依,水绿交融,新式羌族风貌的主体展示区域;
风格手法:精华传承;
图4精华传承
设计要点:以旗舰项目建立民族建筑风格的焦点示范作用,树立全城建设设计模范标杆;
以新古典主义设计手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背景建筑片区;
城市街区居住建筑布局建议采取组团围合式,以获得具有围合感的庭院空间与最大化的地上空间。街角建筑应通过提高、后退、设置视觉焦点等手法,强化转角特征。
背景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面和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细部适度采用阳台、木构石材墙面组合等传统建筑语言加以修饰,重点公共建筑应采取整体群组设计。
建筑色彩以浅褐色、米黄、鹅白等暖色为主,细部装饰以棕黄色、青灰色点缀,屋顶宜青灰色,主要颜色以1-2种为宜,且占外墙面比例不小于80%。
3. 传统汉羌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城丘交错,山城一体,川西山地风貌的特色体验区域
风格手法:精华传承
控制要点:建设用地以丘间坪坝用地为主,围丘而不占丘,保护山丘形态与植被原生态;
建筑总体尺度以低层为主,多层为辅,组团式自由布局;
建筑风格以汉羌民居为原型,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重视第五立面设计,建筑细部适当采用垂花门、雕花窗、外露交叉木构架等传统汉羌建筑语言进行修饰;
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点缀以青灰、木褐色,屋顶采用青灰色。
4. 现代汉羌风貌片区
预期特色:经济合理,兼顾特色,民族文化融合的现代生活演绎;
风格手法:现代演绎;
图5现代演绎
控制要点:从建筑高度,屋顶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保持与羌族风貌核心区的整体协调;
建筑体块组合关系宜灵活多变、高低错落,丰富建筑视觉景观;通过外墙材料的选择确保地域民族风情的基调的统一;
建筑色彩以浅褐灰、米黄、鹅白等暖色为主,屋顶宜青灰色,主要颜色以1-2种为宜,且占外墙面比例不小于80%,城市地块居住建筑布局建议采取组团围合式,并获得具有围合感的庭院空间与最大化的底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