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表人物:北京独立电影人耿军,上海夜场主持阿静,在校大学生秦立
他们是非常不同的三类人,创作的题材不同,目的不同,规模也相差甚远。但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无奈,他们都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选择了将网络作为一个平台,与更多的人分享影像。网络对他们,或许只是作品的辅助传播渠道,也或许就是与世人见面的唯一方式;但相同的,是他们创作影像的独立精神,以及对影像的不可抑制的热爱。
耿军 独立电影制人,漂泊北京十余年。代表作品《散装日记》,《烧烤》。其中,《散装日记》2004年在首届国际DV论坛年会上获得了剧情片的优秀奖。他拍摄的DV故事片《烧烤》2004年入围法国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2005年入围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入围印度喀拉拉邦电影节。《青年》目前尚在后期制作中。
耿军代表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标志是“执着”。他们辛苦在北京求生活,经济拮据,所有的拼搏和努力,都为了自己的电影梦想;他们的作品可能入围独立电影节甚至获奖,但拍摄资金和发行永远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两道难题。网络媒体盛行,他们也把作品放上了网络,但是这样对他们究竟帮助几何?
从1996年来北京至今,耿军用借来的DV机拍出了两部短片《山楂》《散装日记》和两部长片《烧烤》《青年》。
拍“烧烤”的冲动
耿军说他拍DV有冲动但也有现实。现实就是拿起DV的一刻起,注定要有数不清的麻烦:资金演员场地拍摄的限制等等。
《散装日记》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东北的小城鹤岗和北京城市的界限已经没有了,除了循规蹈矩的上班族外,还有一大群游离在制度以外的青年,他们生活在网吧街头,他们没钱,没有可信赖的感情,自娱自乐在其中,我想用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把无奈和尴尬日常化,表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困惑。”
拍完《散装日记》后,耿军一直以来萦绕心头的自卑开始渐渐消退。他开始筹划长片:《烧烤》。
《烧烤》的剧本灵感来源于一则报纸新闻:两个民工为了回家过年,决定搞点钱再走。具体方式是打电话叫来个陪聊小姐绑架她。可他们找来的这个女子最近比较背运没人愿意为她出钱。两个匪徒逐渐发生了分歧一个要把她结果掉,另一个主张放了她
当警察出现时被抓的是比较心软的那个,而且社会新闻中那个女子从来没有到执法机构露过面定罪全凭现场和招供。
和《散装日记》一样,演员都是耿军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他们不要片酬也没什么架子听使唤就可以了。不同的是,《烧烤》的拍摄地选择在了京邦的一处民房,以该景点为中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拍摄,总成本为4000到5000元人民币。
《烧烤》的问世使得有人开始关注耿军和他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独立影像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给《烧烤》的评价是剧情生动 出人意料生猛鲜活不乏幽默。
有了几部作品垫底儿耿军的动作也变大了先是有山西一家音像出版社愿意发行他的作品后又有人愿意为他的下部作品投资。
《青年》的出炉
这部新片叫《青年》是以耿军自己的家乡黑龙江鹤岗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和拍摄地。筹备《青年》耿军费了不少劲。首先是筹资。耿军自己本身就没什么积蓄《青年》的预算虽只需几万元但也着实让他费了不少劲,资金分了好几批在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等众多人的帮助下终于筹齐。
《青年》的拍摄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到现在终于完成了大部分剪辑剩下的部分要在今年继续补拍完成。
卖给网络
在《烧烤》获奖以后笔者就在“过影网”上看到了这部片子。《青年》的拍摄过程中剪辑出的片花也相继在几个独立影像相关的网站上出现。
据耿军介绍,《烧烤》的版权是卖给了过影网的,所以他们有独家播映权。而他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把自己的作品卖给视频网络,由他们来播映。谈到这样的收益对自己的帮助耿军说,这些收益对拍片子基本是杯水车薪的。
而他谈到,将片子放到网络,对独立电影人来说,是挺无奈的。因为独立电影不太为大众接受,走发行渠道也困难重重,所以公众能接触到独立电影的机会很少。而将片子放到网络,最大的好处,无非于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渠道看到,扩大片子的影响力。
阿静 上海“岁金”夜场主持,05年成立等等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里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参与者,共同点是他们都热爱影像,工作室成为他们在业余的时间组织在一起的拍摄影像作品的团体。
他们代表了这样一群人,一群影像的爱好者,各自都有正式的职业,热爱影像。用自己职业的收入来投资拍摄。再以网络为平台传播,与同道者分享。他们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非盈利的“工作室”。
等等工作室介绍:
成立于2005年3月28日。到如今已是一个有定规模的专业影像制作工作室了有自己的专业摄像设备和剪辑设备主要拍摄剧情短片投放网络并在网友中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越来越受欢迎。网友纷纷给“等等”建了群建了贴吧在网上讨论等等的作品。代表作品:剧情片《抢劫》、《都是女人惹的祸》、《偷情》。
到今年,阿静的主持生涯已经8年了。谈到什么时候开始对影像感兴趣阿静说当夜场主持期间他总跟朋友去参加些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当群众演员或工作人员什么的见识过专业的影视拍摄也由此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
大约3、4年前阿静开始创作自己的原创歌曲。但是他觉得单是创作歌曲远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宣泄创作的愿望。于是,阿静拿起了DV开始创作短片。
工作室的运作
据阿静介绍他的工作室拍片运作的资金都来自于他自己做夜场主持人的酬劳。工作室的设备剪辑机器乃至拍摄用的道具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演员是基本不拿酬劳的一般是朋友帮忙友情出演。和他在起组成工作室的一帮朋友都是影像爱好者。大家在空余的时间构思剧本,然后再约在起投人拍摄。朋友们各有各的职业,有的在公司上班,有的是歌手,也有专业做演员的。因此所有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仅仅是个人出于兴趣的份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拍摄视频短片的时间,一般2、3天就足够,因为是投放网络所以并不要求十分精美,而贵在创意。等等工作室的片子,喜剧色彩的剧情片居多,也有Mv和一些较伤感的片子。有阿静自己创作的,也有出自朋友们之手的,总之是谁有了好的本子就拿来,大家再一起把它拍出来。
拍片的生活
要拍片的生活很忙碌。阿静一般晚上在夜场主持,白天可以有闲暇拍东西。拍片毕竟是件投人较大的事,当问到这样的投入会不会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压力时阿静说,有时也觉得很困难了,想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做下来了。
纯粹的爱好,没有盈利,到底能坚持到何时呢?阿静说,没什么坚持不坚持的。在这种没有回报的状况下,肯定网络会渐渐淘汰一批人,没钱做了,没了灵感或没了兴趣。但是又马上会有新的一批人加入进来,不断涌入的爱好者。这就是网络。
秦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大三学生
“锵锵”组合成员之一,代表作品:网络短片《兄弟》。 秦力代表了青葱校园里的影像创作群,他们学习的可能是与影像无关的专业,未来也不一定打算成为真正的导演和编剧,但是他们把业余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视频作品的创作中,以他们稚嫩但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为网络视频短片的兴盛燃烧着自己的一份热量。
“锵锵”组合成员:秦立(大力)就读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薛晶(小晶)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秦力是网络上小有名气的组合锵锵中较胖的那个成员。他今年大三作为“锵锵”组合的一员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已经两年了。
但秦力第一次拿起DV拍东西其实已是初中时的事情了。后来他在网上看到很多国外的组合拍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如和歌曲对口型恶搞短片什么的放到网上广为流传就想何不自己也这样,于是就和自己从小的好友小金组成了锵锵组合开始在网上发东西。开始是些搞笑的东西如改编周星驰的电影对口型唱歌等。后来他们也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了。如去年他们拍的片子《兄弟》。这部拍片于是他们所有作品里最长最专业的部花去了他们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在十来个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如今已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分集播放。
刚开始拍短片时暴力说家里爸妈分成了两派。妈妈怕他影响学习所以十分不支持,老爸在看了儿子拍的一个作品后,惊叹于个没学过影视的孩子也能拍成这样,觉得秦力还是挺有天赋的,于是就鼎力支持。这种支持尤其体现在设备方面。后来,秦力的作品在网上流传开来,受到了诸多好评,老妈的态度也就逐渐转变了。
做片子的一天
秦力说,他们的片子一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早上起床,给DV充上电然后用整个上午的时间约演员和工作人员,做好准备。下午开始拍,一般较短的作品一下午就可以拍好。晚上的时间一般用来剪辑。半夜了,片子做好了,秦力马上连夜传给小晶,两人一起再商讨修改。片子做好了,他们一般都舍不得马上上传。秦力说:就像得了个宝贝,舍不得马上拿出去,自己先看看。另一方面也拿给朋友和家人看看,提提意见,修改得更完美了,再传上去。”
与影像为伍的大学生活
秦力说在不拍DV的日子,DV仍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去图书馆借书,秦力都借视频制作类的书籍来自学。平时自己脑子里也总是在思考与创作相关的东西。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听到别人讲的故事甚至是郭德纲的相声段子,秦力都会不自觉的去想用影像来表现这些会怎么样。于是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成了他创作作品的灵感的来源。
秦力拍DV,也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以前,同学们拍DV,都只限于拍,一般拍完了就放在那儿,再也不看了。看了泰力的东西后,大家都觉得很新鲜,都想把自己拍的东西拿来做做后期,体会一下后期编辑的快乐。
拍DV短片带来的甜头
拍DV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件以兴趣支撑没有经济上的回报的事情。问到拍片子的资金来源时,秦力说,像他们这样学生拍片基本花不了什么钱最多就是买点小道具请同学吃个饭。谈到拍DV带给了他们什么回报时他说在网上渐渐流传后就逐渐有一些媒体找到他们,例如优酷的春晚,找到他们做节目北京台也曾播出过他们的节目。
谈到未来秦力说他想考公务员以后大概做警察吧。问到他是否想考一个艺术类的研究生做导演编剧什么的秦力笑着告诉我当然有这个梦想比如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是仍然觉得这个梦想太不现实所以以后DV大概就只是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为生活添色彩吧。
他们是非常不同的三类人,创作的题材不同,目的不同,规模也相差甚远。但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无奈,他们都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选择了将网络作为一个平台,与更多的人分享影像。网络对他们,或许只是作品的辅助传播渠道,也或许就是与世人见面的唯一方式;但相同的,是他们创作影像的独立精神,以及对影像的不可抑制的热爱。
耿军 独立电影制人,漂泊北京十余年。代表作品《散装日记》,《烧烤》。其中,《散装日记》2004年在首届国际DV论坛年会上获得了剧情片的优秀奖。他拍摄的DV故事片《烧烤》2004年入围法国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2005年入围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入围印度喀拉拉邦电影节。《青年》目前尚在后期制作中。
耿军代表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标志是“执着”。他们辛苦在北京求生活,经济拮据,所有的拼搏和努力,都为了自己的电影梦想;他们的作品可能入围独立电影节甚至获奖,但拍摄资金和发行永远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两道难题。网络媒体盛行,他们也把作品放上了网络,但是这样对他们究竟帮助几何?
从1996年来北京至今,耿军用借来的DV机拍出了两部短片《山楂》《散装日记》和两部长片《烧烤》《青年》。
拍“烧烤”的冲动
耿军说他拍DV有冲动但也有现实。现实就是拿起DV的一刻起,注定要有数不清的麻烦:资金演员场地拍摄的限制等等。
《散装日记》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东北的小城鹤岗和北京城市的界限已经没有了,除了循规蹈矩的上班族外,还有一大群游离在制度以外的青年,他们生活在网吧街头,他们没钱,没有可信赖的感情,自娱自乐在其中,我想用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把无奈和尴尬日常化,表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困惑。”
拍完《散装日记》后,耿军一直以来萦绕心头的自卑开始渐渐消退。他开始筹划长片:《烧烤》。
《烧烤》的剧本灵感来源于一则报纸新闻:两个民工为了回家过年,决定搞点钱再走。具体方式是打电话叫来个陪聊小姐绑架她。可他们找来的这个女子最近比较背运没人愿意为她出钱。两个匪徒逐渐发生了分歧一个要把她结果掉,另一个主张放了她
当警察出现时被抓的是比较心软的那个,而且社会新闻中那个女子从来没有到执法机构露过面定罪全凭现场和招供。
和《散装日记》一样,演员都是耿军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他们不要片酬也没什么架子听使唤就可以了。不同的是,《烧烤》的拍摄地选择在了京邦的一处民房,以该景点为中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拍摄,总成本为4000到5000元人民币。
《烧烤》的问世使得有人开始关注耿军和他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独立影像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给《烧烤》的评价是剧情生动 出人意料生猛鲜活不乏幽默。
有了几部作品垫底儿耿军的动作也变大了先是有山西一家音像出版社愿意发行他的作品后又有人愿意为他的下部作品投资。
《青年》的出炉
这部新片叫《青年》是以耿军自己的家乡黑龙江鹤岗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和拍摄地。筹备《青年》耿军费了不少劲。首先是筹资。耿军自己本身就没什么积蓄《青年》的预算虽只需几万元但也着实让他费了不少劲,资金分了好几批在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等众多人的帮助下终于筹齐。
《青年》的拍摄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到现在终于完成了大部分剪辑剩下的部分要在今年继续补拍完成。
卖给网络
在《烧烤》获奖以后笔者就在“过影网”上看到了这部片子。《青年》的拍摄过程中剪辑出的片花也相继在几个独立影像相关的网站上出现。
据耿军介绍,《烧烤》的版权是卖给了过影网的,所以他们有独家播映权。而他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把自己的作品卖给视频网络,由他们来播映。谈到这样的收益对自己的帮助耿军说,这些收益对拍片子基本是杯水车薪的。
而他谈到,将片子放到网络,对独立电影人来说,是挺无奈的。因为独立电影不太为大众接受,走发行渠道也困难重重,所以公众能接触到独立电影的机会很少。而将片子放到网络,最大的好处,无非于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渠道看到,扩大片子的影响力。
阿静 上海“岁金”夜场主持,05年成立等等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里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参与者,共同点是他们都热爱影像,工作室成为他们在业余的时间组织在一起的拍摄影像作品的团体。
他们代表了这样一群人,一群影像的爱好者,各自都有正式的职业,热爱影像。用自己职业的收入来投资拍摄。再以网络为平台传播,与同道者分享。他们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非盈利的“工作室”。
等等工作室介绍:
成立于2005年3月28日。到如今已是一个有定规模的专业影像制作工作室了有自己的专业摄像设备和剪辑设备主要拍摄剧情短片投放网络并在网友中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越来越受欢迎。网友纷纷给“等等”建了群建了贴吧在网上讨论等等的作品。代表作品:剧情片《抢劫》、《都是女人惹的祸》、《偷情》。
到今年,阿静的主持生涯已经8年了。谈到什么时候开始对影像感兴趣阿静说当夜场主持期间他总跟朋友去参加些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当群众演员或工作人员什么的见识过专业的影视拍摄也由此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
大约3、4年前阿静开始创作自己的原创歌曲。但是他觉得单是创作歌曲远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宣泄创作的愿望。于是,阿静拿起了DV开始创作短片。
工作室的运作
据阿静介绍他的工作室拍片运作的资金都来自于他自己做夜场主持人的酬劳。工作室的设备剪辑机器乃至拍摄用的道具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演员是基本不拿酬劳的一般是朋友帮忙友情出演。和他在起组成工作室的一帮朋友都是影像爱好者。大家在空余的时间构思剧本,然后再约在起投人拍摄。朋友们各有各的职业,有的在公司上班,有的是歌手,也有专业做演员的。因此所有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仅仅是个人出于兴趣的份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拍摄视频短片的时间,一般2、3天就足够,因为是投放网络所以并不要求十分精美,而贵在创意。等等工作室的片子,喜剧色彩的剧情片居多,也有Mv和一些较伤感的片子。有阿静自己创作的,也有出自朋友们之手的,总之是谁有了好的本子就拿来,大家再一起把它拍出来。
拍片的生活
要拍片的生活很忙碌。阿静一般晚上在夜场主持,白天可以有闲暇拍东西。拍片毕竟是件投人较大的事,当问到这样的投入会不会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压力时阿静说,有时也觉得很困难了,想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做下来了。
纯粹的爱好,没有盈利,到底能坚持到何时呢?阿静说,没什么坚持不坚持的。在这种没有回报的状况下,肯定网络会渐渐淘汰一批人,没钱做了,没了灵感或没了兴趣。但是又马上会有新的一批人加入进来,不断涌入的爱好者。这就是网络。
秦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大三学生
“锵锵”组合成员之一,代表作品:网络短片《兄弟》。 秦力代表了青葱校园里的影像创作群,他们学习的可能是与影像无关的专业,未来也不一定打算成为真正的导演和编剧,但是他们把业余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视频作品的创作中,以他们稚嫩但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为网络视频短片的兴盛燃烧着自己的一份热量。
“锵锵”组合成员:秦立(大力)就读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薛晶(小晶)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秦力是网络上小有名气的组合锵锵中较胖的那个成员。他今年大三作为“锵锵”组合的一员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已经两年了。
但秦力第一次拿起DV拍东西其实已是初中时的事情了。后来他在网上看到很多国外的组合拍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如和歌曲对口型恶搞短片什么的放到网上广为流传就想何不自己也这样,于是就和自己从小的好友小金组成了锵锵组合开始在网上发东西。开始是些搞笑的东西如改编周星驰的电影对口型唱歌等。后来他们也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了。如去年他们拍的片子《兄弟》。这部拍片于是他们所有作品里最长最专业的部花去了他们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在十来个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如今已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分集播放。
刚开始拍短片时暴力说家里爸妈分成了两派。妈妈怕他影响学习所以十分不支持,老爸在看了儿子拍的一个作品后,惊叹于个没学过影视的孩子也能拍成这样,觉得秦力还是挺有天赋的,于是就鼎力支持。这种支持尤其体现在设备方面。后来,秦力的作品在网上流传开来,受到了诸多好评,老妈的态度也就逐渐转变了。
做片子的一天
秦力说,他们的片子一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早上起床,给DV充上电然后用整个上午的时间约演员和工作人员,做好准备。下午开始拍,一般较短的作品一下午就可以拍好。晚上的时间一般用来剪辑。半夜了,片子做好了,秦力马上连夜传给小晶,两人一起再商讨修改。片子做好了,他们一般都舍不得马上上传。秦力说:就像得了个宝贝,舍不得马上拿出去,自己先看看。另一方面也拿给朋友和家人看看,提提意见,修改得更完美了,再传上去。”
与影像为伍的大学生活
秦力说在不拍DV的日子,DV仍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去图书馆借书,秦力都借视频制作类的书籍来自学。平时自己脑子里也总是在思考与创作相关的东西。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听到别人讲的故事甚至是郭德纲的相声段子,秦力都会不自觉的去想用影像来表现这些会怎么样。于是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成了他创作作品的灵感的来源。
秦力拍DV,也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以前,同学们拍DV,都只限于拍,一般拍完了就放在那儿,再也不看了。看了泰力的东西后,大家都觉得很新鲜,都想把自己拍的东西拿来做做后期,体会一下后期编辑的快乐。
拍DV短片带来的甜头
拍DV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件以兴趣支撑没有经济上的回报的事情。问到拍片子的资金来源时,秦力说,像他们这样学生拍片基本花不了什么钱最多就是买点小道具请同学吃个饭。谈到拍DV带给了他们什么回报时他说在网上渐渐流传后就逐渐有一些媒体找到他们,例如优酷的春晚,找到他们做节目北京台也曾播出过他们的节目。
谈到未来秦力说他想考公务员以后大概做警察吧。问到他是否想考一个艺术类的研究生做导演编剧什么的秦力笑着告诉我当然有这个梦想比如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是仍然觉得这个梦想太不现实所以以后DV大概就只是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为生活添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