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发展环境已经形成,网络信息海量、信息流通可在弹指间实现、信息不过滤传输、信息获取自由、信息发布与获取主体的隐匿性等等新的信息传递特点呈现,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双刃剑”般的契机和挑战,求取正效应和规避负效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效应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2-01
互联网的实现和应用,打破了信息交流被时空和距离所限的传统概念,呈现出网络信息海量、信息流通可在弹指间实现、信息不过滤传输、信息获取自由、信息发布与获取主体的隐匿性等等新的信息传递特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2009年《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另据相关调查显示,83.6%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其中82.3%呈现为更新状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遭到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因而,规避负效应,求取正效应,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但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不再仅仅被学校教育所导引,网络舆情的影响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且其特点决定对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杂、偏、泛、迅”的不良影响,其表现如:
1.混杂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冲动
互联网以信息沟通的公共平台的形式,为网民获取信息提供了随时可查、随时可阅、无所不能企及的可能,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思想仍处于长成期的大学生说来,常常会被人云亦云的影响。且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悬殊拉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在加大。因此,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激言辞、粗鲁辱骂,甚至于导致为网络暴力。
2.偏激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情绪的不良化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绝大多数的网民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现,这种隐蔽性助长了网民可以自由性和无顾忌性发表信息、获得信息、交流和讨论信息的做法,以
至于给具有偏激思想的人提供了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发表能够发泄情绪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的机会和阵地,缺乏过滤的这些网络信息会带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偏颇,情绪化的看待现实问题。
3.泛滥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异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猎奇心和民主意识强,对现实社会中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反映更迅速,思维更活跃,泛滥的网络舆情恍如一面万花筒将他们置身于各种观念交汇的情境下,他们尚不具备正确的甄别能力,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受其引诱,于是,很多学生成为网络的“瘾君子”,网络游戏、网上谈恋爱、网上看三级片等成为他们的“新宠”。曾有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在他所调查的学生中,上网包宿的人数由高年级向低年级呈上升状态,且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上网的依恋性已经大大强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依赖性,为了上网满足自己的网瘾甚至于可以逃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求取正效应的对策
1.认清信息网络化渗透带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大量资料。此外,网络环境下,便于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更应该善于被辨识、被挖掘和利用,其关键是要探讨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的能力。
2.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校园网络建设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
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做法包括:(1)建立学校、网络中心和各级网络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密切配合:网络中心是负责学校网络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职能机构;各级单位为校园网的分级管理部门。这样就可以形成清晰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使得整个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更为科学高效。(2)完善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做到网络舆情日常要有监测消防能够及时掌握网络上舆情状况,发现不良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对于引发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苗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通过输入正确的信息来化解;对于大学生需要解惑答疑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听取、反馈和互动;加强舆情监控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被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能主动出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紧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舆情的负面影响,化解危机事件,减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掌握网络舆情正向导向的主动权
要提高网络舆情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网络舆情人员的认真负责来坚实大学生网络舆情正向导向的第一道防线。学校应认真研究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主动发布能够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的信息及信息阅读导引、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的网上活动和学习与生活中与网络信息中有关联的导向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力。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效应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2-01
互联网的实现和应用,打破了信息交流被时空和距离所限的传统概念,呈现出网络信息海量、信息流通可在弹指间实现、信息不过滤传输、信息获取自由、信息发布与获取主体的隐匿性等等新的信息传递特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2009年《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另据相关调查显示,83.6%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其中82.3%呈现为更新状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遭到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因而,规避负效应,求取正效应,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但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不再仅仅被学校教育所导引,网络舆情的影响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且其特点决定对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杂、偏、泛、迅”的不良影响,其表现如:
1.混杂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冲动
互联网以信息沟通的公共平台的形式,为网民获取信息提供了随时可查、随时可阅、无所不能企及的可能,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思想仍处于长成期的大学生说来,常常会被人云亦云的影响。且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悬殊拉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在加大。因此,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激言辞、粗鲁辱骂,甚至于导致为网络暴力。
2.偏激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情绪的不良化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绝大多数的网民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现,这种隐蔽性助长了网民可以自由性和无顾忌性发表信息、获得信息、交流和讨论信息的做法,以
至于给具有偏激思想的人提供了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发表能够发泄情绪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的机会和阵地,缺乏过滤的这些网络信息会带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偏颇,情绪化的看待现实问题。
3.泛滥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异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猎奇心和民主意识强,对现实社会中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反映更迅速,思维更活跃,泛滥的网络舆情恍如一面万花筒将他们置身于各种观念交汇的情境下,他们尚不具备正确的甄别能力,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受其引诱,于是,很多学生成为网络的“瘾君子”,网络游戏、网上谈恋爱、网上看三级片等成为他们的“新宠”。曾有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在他所调查的学生中,上网包宿的人数由高年级向低年级呈上升状态,且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上网的依恋性已经大大强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依赖性,为了上网满足自己的网瘾甚至于可以逃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求取正效应的对策
1.认清信息网络化渗透带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大量资料。此外,网络环境下,便于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更应该善于被辨识、被挖掘和利用,其关键是要探讨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的能力。
2.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校园网络建设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
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做法包括:(1)建立学校、网络中心和各级网络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密切配合:网络中心是负责学校网络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职能机构;各级单位为校园网的分级管理部门。这样就可以形成清晰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使得整个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更为科学高效。(2)完善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做到网络舆情日常要有监测消防能够及时掌握网络上舆情状况,发现不良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对于引发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苗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通过输入正确的信息来化解;对于大学生需要解惑答疑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听取、反馈和互动;加强舆情监控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被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能主动出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紧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舆情的负面影响,化解危机事件,减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掌握网络舆情正向导向的主动权
要提高网络舆情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网络舆情人员的认真负责来坚实大学生网络舆情正向导向的第一道防线。学校应认真研究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主动发布能够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的信息及信息阅读导引、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的网上活动和学习与生活中与网络信息中有关联的导向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