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市场上所占主流的DVD导航,曾在2008—2010年,甚至至今都出现过发展的拐点。在DVD导航专用机兴起之初,基于X86系统的Car PC,以及无机芯的无碟机,都曾是被看好的发展方向。在经历了市场残酷的价格洗礼和渠道倾轧之后,随着合正的退出,Car PC正式退出车载市场。而从2008年开始,无碟机始终游离在主流市场的边缘,而从2013—2014年,尽管无碟机的销量有所提升,在4S店或售后市场渠道都有表现,但一轮价格战下来,一批小企业就显得步履蹒跚,几乎没有任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近期,笔者走访了深圳一带几家无碟机厂家后,对无碟之殇背后的产品、市场以及策略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期望带着问题能寻找到这一细分市场的答案。
定位:市场之殇
在DVD导航专用机之外谈无碟机,会陷入困境,因为从无碟机诞生的那天起,赖以生存的就是DVD导航专用机蚕食后的市场边角,这是一个不争的共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目前DVD导航厂家之间的产品竞争主要集中在车型、硬件及方案、品质等方面。从车型来看,12万以上至35万左右的中级车,是竞争的主要区域,这部分车型的销量比重以轿车为例,每月销量越占75%—78%,数量平均约为80万台左右。国产自主品牌轿车车型每月所占比例约20%—30%,数量约为22—26万台之间。
就DVD导航来看,在经历了硬件普遍升级至ARM11、A6、A8,以及MTK3360等方案之后,产品间的硬件、功能差异整体上不会出现代差,至于品质管控,大多数厂家的返修能维持在5%—8%,属于正常范围。
而事实上,无碟机的市场产品细分及其定位,都来源于以上数据。无碟机的成本能比有碟机成本上低多少?每个厂家的成本管控及机芯采购成本是不一样的,采购200套机芯和1000套机芯肯定是两种价格体系,不过目前最低的机芯价格50元之内已完全可以实现。因此,无碟机产品的成本,事实上比DVD导航产品低不了多少。但“无碟机”,传递给消费者的产品概念是:既然你无碟,那么你的价格就一定要低。
这种观念并非个例,甚至普遍存在于广大的无碟机厂家之中。那么,无碟机,如何定位?在笔者采访的几家无碟机生产厂家,以及部分经销商的情况来看,如果无碟机的产品定位和DVD导航厂家的产品雷同,比如DVD导航厂家必须大量开的三大车系——大众、丰田、本田,那就会陷入有钱的人,不屑买;无钱的人,买不起的尴尬之中。
在仔细分析国内每个月的乘用车销量,我们会发现,每个月都有相当数量的自主品牌车型被销往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例如上海通用五菱,每个月的销量都鲜有低于6万台,如此巨大的保有量,是任何一款车型都无法比拼的,所以,产品定位的错位,是造成很多无碟机厂家市场之殇的根本原因。
价格:成本之殇
正如上一节所述原因,如果说2008—2010年,无碟机对有碟机尚具有成本优势,那么,在经过几番价格战之后,随着硬件、方案、公模等综合成本的降低,无碟机的成本优势已荡然无存。
目前,一线厂家的DVD导航尚能维持在1200—1500元,而二线厂家的专用机出货价一般都在900元左右,更小的厂家出货价甚至在800元以内,而随着去年下半年很多厂家在选择MTK3360方案之后,出货价更低。反观无碟机,无碟与有碟,基本上就是一个机芯的差异,而机芯目前市场最低价格有30元便可出货,而无碟机的出货价,今年上半年已经维持在700左右,工厂的利润已经降到了两位数。
笔者在深圳调研部分以OEM为主的小厂时,发现很多无碟机小厂家对前途倍感暗淡,加之今年几家无碟机大厂以规模优势,进一步挤压小厂的利润空间,部分小厂的运营已是举步维艰。有几家企业告诉本刊,他们大众、通用等车型的无碟机出货价在800—900元,但一些大厂的出货价已经降到了800以内。此时,面临他们的只有两种选择,如果跟进,大厂在采购硬件时有规模优势,成本本身就比他们低几十元,那么,跟着降价就是赔本赚吆喝;如果继续坚挺,必然面对的是渠道进一步萎缩,本来无碟机相比品牌主机的渠道忠诚度更低,几乎每个经销商手中至少有两个品牌,其中之一就是备份,一旦发现有更低的价格,小厂的这个销售渠道就基本作废。
应该说,尽管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小厂的普遍情绪以悲观为主,但观望的情绪依然很浓。原因就在于,保有量庞大的自主品牌车型,每年的最低销售量依然有400万台以上,而这部分市场相对处于竞争的末端,尽管利润低,但一旦做深、做透,依然有机会以规模优势来弥补成本优势。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相对垄断未必是坏事,这几年相比前些年,无碟机的机会成本高了,但并非没有。通过价格的手段,垄断市场份额,从而加快行业的资源整合,进而推动无碟机的发展,未必就是坏事。
策略:营销之殇
就本次为时半个月左右的调研,笔者发现,无碟机生产厂家中,在产品定位上,和DVD导航专用机生产厂家的产品定位,即具体的车型专用机差异不大,此外,在渠道的建设方面,与大厂家的渠道重合度也较高。
确切的说,2012年前,国产自主品牌,尤其是微面车型等细分市场,普遍被忽视,整个行业普遍集中资源于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合资车型。当然,也有个别厂家注意到这种情况,如兴嘉林,以长城SUV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无碟机生产厂家,也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大众、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等重点中级车型上,这样一来,无论价格还是产品,无碟机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尚可一做,而对中小厂家来说,与DVD导航厂家及其产品没有优势可言。笔者发现,从车主的消费心理来看,中级车型的车主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产品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弱,但对产品来说也相对挑剔,如果在无碟机与有碟机之间二选一的话,相当一部分车主会选择有机芯主机。从产品的形态看,无碟机厂家一般都不破坏原车多媒体系统,都是通过加装或换装原车屏来实现功能的叠加,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但毕竟相对来说不是消费的主流。
而在渠道定位方面,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中小无碟机生产厂家的主力销售渠道聚焦于东部,如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而西南、西北鲜有关注。当然,渠道的定位和产品定位息息相关,如果产品的主力是中级车型,自然上述区域销量肯定庞大,如果产品的主力是微面,那么没有将重心放在西南和西北显然失策。
就这此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整体来看,无碟机市场的生存状态不佳,尤其是中小企业,成本压力、销售压力较大,大厂的整体情况相对要好,但是单纯依靠规模优势也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种种表象之后,行业洗牌的趋势越来越明晰,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渠道资源、销售资源的垄断,对促进无碟机市场的繁荣有积极意义。
近期,笔者走访了深圳一带几家无碟机厂家后,对无碟之殇背后的产品、市场以及策略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期望带着问题能寻找到这一细分市场的答案。
定位:市场之殇
在DVD导航专用机之外谈无碟机,会陷入困境,因为从无碟机诞生的那天起,赖以生存的就是DVD导航专用机蚕食后的市场边角,这是一个不争的共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目前DVD导航厂家之间的产品竞争主要集中在车型、硬件及方案、品质等方面。从车型来看,12万以上至35万左右的中级车,是竞争的主要区域,这部分车型的销量比重以轿车为例,每月销量越占75%—78%,数量平均约为80万台左右。国产自主品牌轿车车型每月所占比例约20%—30%,数量约为22—26万台之间。
就DVD导航来看,在经历了硬件普遍升级至ARM11、A6、A8,以及MTK3360等方案之后,产品间的硬件、功能差异整体上不会出现代差,至于品质管控,大多数厂家的返修能维持在5%—8%,属于正常范围。
而事实上,无碟机的市场产品细分及其定位,都来源于以上数据。无碟机的成本能比有碟机成本上低多少?每个厂家的成本管控及机芯采购成本是不一样的,采购200套机芯和1000套机芯肯定是两种价格体系,不过目前最低的机芯价格50元之内已完全可以实现。因此,无碟机产品的成本,事实上比DVD导航产品低不了多少。但“无碟机”,传递给消费者的产品概念是:既然你无碟,那么你的价格就一定要低。
这种观念并非个例,甚至普遍存在于广大的无碟机厂家之中。那么,无碟机,如何定位?在笔者采访的几家无碟机生产厂家,以及部分经销商的情况来看,如果无碟机的产品定位和DVD导航厂家的产品雷同,比如DVD导航厂家必须大量开的三大车系——大众、丰田、本田,那就会陷入有钱的人,不屑买;无钱的人,买不起的尴尬之中。
在仔细分析国内每个月的乘用车销量,我们会发现,每个月都有相当数量的自主品牌车型被销往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例如上海通用五菱,每个月的销量都鲜有低于6万台,如此巨大的保有量,是任何一款车型都无法比拼的,所以,产品定位的错位,是造成很多无碟机厂家市场之殇的根本原因。
价格:成本之殇
正如上一节所述原因,如果说2008—2010年,无碟机对有碟机尚具有成本优势,那么,在经过几番价格战之后,随着硬件、方案、公模等综合成本的降低,无碟机的成本优势已荡然无存。
目前,一线厂家的DVD导航尚能维持在1200—1500元,而二线厂家的专用机出货价一般都在900元左右,更小的厂家出货价甚至在800元以内,而随着去年下半年很多厂家在选择MTK3360方案之后,出货价更低。反观无碟机,无碟与有碟,基本上就是一个机芯的差异,而机芯目前市场最低价格有30元便可出货,而无碟机的出货价,今年上半年已经维持在700左右,工厂的利润已经降到了两位数。
笔者在深圳调研部分以OEM为主的小厂时,发现很多无碟机小厂家对前途倍感暗淡,加之今年几家无碟机大厂以规模优势,进一步挤压小厂的利润空间,部分小厂的运营已是举步维艰。有几家企业告诉本刊,他们大众、通用等车型的无碟机出货价在800—900元,但一些大厂的出货价已经降到了800以内。此时,面临他们的只有两种选择,如果跟进,大厂在采购硬件时有规模优势,成本本身就比他们低几十元,那么,跟着降价就是赔本赚吆喝;如果继续坚挺,必然面对的是渠道进一步萎缩,本来无碟机相比品牌主机的渠道忠诚度更低,几乎每个经销商手中至少有两个品牌,其中之一就是备份,一旦发现有更低的价格,小厂的这个销售渠道就基本作废。
应该说,尽管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小厂的普遍情绪以悲观为主,但观望的情绪依然很浓。原因就在于,保有量庞大的自主品牌车型,每年的最低销售量依然有400万台以上,而这部分市场相对处于竞争的末端,尽管利润低,但一旦做深、做透,依然有机会以规模优势来弥补成本优势。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相对垄断未必是坏事,这几年相比前些年,无碟机的机会成本高了,但并非没有。通过价格的手段,垄断市场份额,从而加快行业的资源整合,进而推动无碟机的发展,未必就是坏事。
策略:营销之殇
就本次为时半个月左右的调研,笔者发现,无碟机生产厂家中,在产品定位上,和DVD导航专用机生产厂家的产品定位,即具体的车型专用机差异不大,此外,在渠道的建设方面,与大厂家的渠道重合度也较高。
确切的说,2012年前,国产自主品牌,尤其是微面车型等细分市场,普遍被忽视,整个行业普遍集中资源于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合资车型。当然,也有个别厂家注意到这种情况,如兴嘉林,以长城SUV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无碟机生产厂家,也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大众、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等重点中级车型上,这样一来,无论价格还是产品,无碟机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尚可一做,而对中小厂家来说,与DVD导航厂家及其产品没有优势可言。笔者发现,从车主的消费心理来看,中级车型的车主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产品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弱,但对产品来说也相对挑剔,如果在无碟机与有碟机之间二选一的话,相当一部分车主会选择有机芯主机。从产品的形态看,无碟机厂家一般都不破坏原车多媒体系统,都是通过加装或换装原车屏来实现功能的叠加,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但毕竟相对来说不是消费的主流。
而在渠道定位方面,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中小无碟机生产厂家的主力销售渠道聚焦于东部,如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而西南、西北鲜有关注。当然,渠道的定位和产品定位息息相关,如果产品的主力是中级车型,自然上述区域销量肯定庞大,如果产品的主力是微面,那么没有将重心放在西南和西北显然失策。
就这此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整体来看,无碟机市场的生存状态不佳,尤其是中小企业,成本压力、销售压力较大,大厂的整体情况相对要好,但是单纯依靠规模优势也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种种表象之后,行业洗牌的趋势越来越明晰,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渠道资源、销售资源的垄断,对促进无碟机市场的繁荣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