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过上了中国年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世界各地跃动着中国“春”意,中国年已成为各国越来越不能忽视的节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热衷过春节,他们愿意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近年来,欧美国家不少城市,纷纷将中国农历春节纳入公共假日。
  
  德国人:互送贺卡
  近几年来,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德国街头都会出现浓浓的节日气氛。德国首都柏林,春节前夕商场里总会醒目地摆出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年卡,每张贺卡里都有一条孔子语句,还印有龙、凤等标志性的中国图案。德国人非常喜欢这样的贺卡。其中有一种贺卡因设计新颖美观深受德国顾客的青睐。贺卡封面左上角印着“平安”两个金色的正楷中文大字,左下角为花体“吉祥如意,万事顺利”,正中间则是用中文楷书写成的西方人名的中文译名。打开贺卡,左面一页是一只飞舞的凤凰,右面是封面名字的德文解释,如Christine这个德文名字的中文意思是一个美丽、善于思考、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女子。最下边是用德文写的孔子的话:“父母在,不远游。”贺卡背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图案。
  春节前夕,很多德国人争相购买此类贺卡,或送给朋友以示祝福,或个人收藏。德国的青少年也喜欢互赠此类贺卡,彰显个性。
  中国年还出现在德国小学生的教科书里。在小学四年级的英文课本里,专门有一课介绍中国春节。德国小学生们尤其对中国的十二生肖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想知道自己的属相。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会说写简单的汉字,还学会了包饺子。
  
  法国人:喜爱春节大餐
  法国人对中国春节越来越熟知,中国年正在走进法国人的家庭,每逢中国年,法国的大街小巷都装饰一新,彩旗飞扬。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挂上了大红灯笼,放眼望去都是喜气洋洋的中国红,迎春贺新的节日气氛相当浓郁。
  巴黎大多数中餐馆到了除夕晚上一定满座,而超市会在春节前夕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水饺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畅销冠军。
  法国人跟着中国人一起欢度春节,已不仅仅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单纯的凑热闹,而是缘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美国人:爱热闹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交集的国家,随着华侨、华裔人数日渐增多和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对春节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感兴趣。到了春节,喧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还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中国风浓郁的庙会在美国格外红火。
  每逢农历新年,上至总统、下至华人聚居较多地区的地方民选官员,都会利用不同的场合向华人致以新年的祝福,对为美国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华裔表示敬意。继纽约州在2003年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后,加利福尼亚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华裔议员们也正在准备提出将春节定为当地公共假日的提案。华人社区甚至出现了争取使农历新年早日成为美国全国性法定假日的呼声。
  爱凑热闹的美国人喜欢看游行、放焰火,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都想沾沾喜气儿,找机会品尝中国美食。有中国孩子的家庭为了让来自中国的孩子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他们都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春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春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
  
  英国人:很“中国”
  春节期间,英国处处洋溢着欢庆春节的气氛。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英国大的报纸会推出“中国周”教人学汉语,英国的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Year”(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广场上还有文艺演出和烟火表演。伦敦警方将相关街区全部变成步行街。
  春节期间,伦敦非常“中国”:很多孩子的手里拿着拨浪鼓和生肖气球,喜欢中国美食的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共进中餐;在市中心,年轻人纷纷用相机、手机、摄像机留住舞龙舞狮表演的倩影;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了中国的唐装,伦敦俨然成了一座中国城。有一年的大年初一,30万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当时的场面令所有华人激动不已,无比骄傲。
  撰文/秋天 摄影/格格
其他文献
黄林生摄影创作硕果累累,不是没有来由的。早在大学时代,他就钟情于摄影这门艺术。但由于步入工作岗位后,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行政领导职务,确实腾不出身来从事摄影,忍痛割爱了近30年的时光。自从他的职务从政府副县长转向政协主席以后,蓄积已久的艺术创作激情终于进发。几年的功夫,便屡创佳绩,频频在大型的全国级摄影比赛中获奖入展。其中《古宅游龙》《古城晨曦》《闹元宵》《空中芭蕾》等作品,先后在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
期刊
无论你20,30、40,还是年过半百,或者已经庆祝了金婚,要想爱情天长地久,海桔石烂,牢不可破,都可以在这个七夕做这件事:爬上高高的山峰,把你们的同心锁牢牢锁在山顶的锁链上,把钥匙远远抛入山崖。  为了它的象征意义,每年多不胜数的恋人,夫妻都会找一座山,共同把同心锁锁在那里,那种意义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所无法取代的,那是同甘共苦,一种甜蜜,是人类对爱情最美好的愿望!  在黄山,峨眉山,华山,白云山,泰
期刊
漫步沿河观光路体验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到石河生态区垂钓赏旖旎风光,在龙亭小憩品茶中感受石河独特文化……蓝天、碧水、绿岸、美景的石河生态景观长廊正扑面向我们走来。  石河,古称渝水,发乎燕山,归于渤海。千百年来无私浇灌着两岸的广袤土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关城儿女。可以说,它是山海关的母亲河,是古城魂之所系、脉之所牵、情之所依。  回报母亲河、开发母亲河是山海关发展之所急,人民之所盼。在“一区四化”总体战
期刊
经两岸长时间协商,首批台湾自由行试点针对上海、北京、厦门三地正式户籍居民。但到金门、马祖及澎湖等离岛地区旅游,不限省籍,所有内地游客都可前往。申请条件:  2 0岁以上成年人,需提供不动产、存款或信用卡额度等财力证明,可携带直系血亲、配偶同行;18岁以上在学学生,凭学生证申请,不需出具财力证明。  注:财力证明可是房产证明,20万元新台币(约4.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存款证明,55万元新台币(约12
期刊
当盈月满载着团圆的喜悦占据了人们的心 中秋已近在咫尺。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 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在唐初时已成为正式节日,在宋朝开始盛行,明清时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习俗颇多,大致有赏月
期刊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又没有一个远方的家乡可以期待,虽然免却了春运的奔波之苦,但总感觉这“年”过得是越来越索然乏味。年味儿,这个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到底在哪儿呢?  平遥中国年给大家送上了一份丰盛的年俗大餐,红灯、社火、剪纸、大戏这些带着浓烈北方春节气息的元素,在平遥古城的民居客栈间、深深大院里随处可见,全家老少去领略一下这种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年味,不失为过年的一种好方式。  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
期刊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都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南京过春节,能深刻感受到古都金陵民俗文化的厚重,你会被她那浓浓的节日氛围所吸引与感染,叫人难以忘怀。    贴春联、放鞭炮    每至春节,南京千门万户都要更换春联。因以前常以朱砂染笺,古称“万年红”,其制始于明初。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在除夕前忽然传旨,无论官民人家,必须家家贴春联一幅。朱元璋为此微服出
期刊
出了山海关,就进入东北三省地界。东北的年,过得最是喜庆。  “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最大的一个节日,越来越匆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把很多传统的习俗简化再简化,年的味道也像一杯久泡的茶越来越淡,许多难忘的年味也就只能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放眼银色的东北大地,苍茫而热闹的冬天,雪给一切景致镀上雪白蓬松的轮廓,映着福字的红色灯笼散放着暖洋洋的年味。  热腾腾的大年,就这样融化了东北的冷。    东北年俗  年
期刊
古镇的似水流年  黔东名胜梵净山,当地人称“饭甑山”,这大概因为除其主峰“金顶”酷似饭甑外,还与武陵山水养育一方生灵有关。世居武陵山区的苗、汉、土家等各族人民围绕“饭甑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在梵净山麓星罗棋布的众多民族村寨中,有个苗寨叫“寨英”。这个小寨原来长期掩映在竹木葱茏中,四周山高林密,阳光时隐时现,故称“再阴”“遮阴”及“寨阴”。后来,又被改称为“寨英”。随着时间的推移,“寨
期刊
南山河作品欣赏    投笔艺林三十余年,悉心悟道,研习自然,专工山水,兼工花鸟。笔墨传承新安画派,融工艺构成学之理论,在造化中取法势,综合百家,融会贯通,深究中国美术之源流,悟道家之理论,师法自然之精华,创立野中锋皴法,梳子皴法,以中锋写骨入手,立新神韵,彰显自然灵魂之真善美。另辟蹊径,悟出新风格水墨和抽象构成学山水,游戏于艺术天地间。开创野逸派风格山水画,给中国传统、现代山水画大餐上增添一道野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