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陕西省宝鸡市渭源区枣园村一派繁忙景象:以贫困户为主的养蜂合作社正式成立,500余箱中蜂开始产蜜;扶贫搬迁新村主体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外立面粉刷;村社区服务中心主体竣工,6月底已投用;固川河河堤治理招标结束,施工队即将进场施工……
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与“第一书记”杨冲的努力分不开。
“秀才”变村民
朴实沉稳、严谨谦和,是杨冲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刚到村时,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在心里猜测,这个以前坐在机关写材料的“秀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杨冲并没有过多在意,而是以实际行动来作答。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关键,也是“第一书记”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加上长期在市委机关工作,杨冲做起来得心应手:
以党员信息登记为契机,重新整理党员花名册,拟定党员发展计划;
根据形势发展,对村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建设、职责要求进行修订、细化和完善,供党员学习执行,群众对照监督;
针对理论学习枯燥的实际,创新学习方式,建立党员微信交流群,精心挑选学习资料,在群里与党员干部交流,让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给每名党员购买《党章》和党徽,并送到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手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统一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制作干部去向公示牌,坚持每周排班、每天签到,确保村委会每天有人值班,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拉近了干群关系;
在每月的党员大会上,向与会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前期工作和下一步打算,传达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商议脱贫规划,形成村“两委”议事办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驻村后杨冲一直自称为村里人,不管红事白事,他都和本村人一样,去上礼、吃饭,由此迅速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对村上的情况也很快有了底数,“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310户、1200人,贫困户55户、128人,党员47人。耕地3048亩,除了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还有核桃、苹果、花椒等干杂果。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务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
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时,杨冲和村支书逐门逐户走访,从牢骚中听群众所愿,从意见中找群众所盼,“走访过程中,那些简陋的土房、愁苦的面孔、茫然的眼神,让生在农村、长在农家的我,也有些茫然和震惊。真想不到,这里离市区不到1个小时,却恍如两个世界。”
产业铺就致富路
从驻村第一天起,杨冲就在思考,如何才能打开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缺乏主导产业是枣园村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在村委会议上,他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为形成主导产业,杨冲和村干部想尽了办法: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却因投资太大作罢;联系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回村发展养殖业,老板口头承诺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搁浅;积极动员村民栽种各类经济作物,却因缺少青壮劳力而进展缓慢。到底什么样的产业,既可以适应枣园村的村情,又适合留守老人及妇女经营?杨冲苦苦思索着。
一天,杨冲看到村民在收集蜂蜜,心里豁然开朗:市委、市政府正在倡导发展蜂产业,打造“中国蜜都”,枣园村处于西山腹地,蜜源植物丰富,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村上养蜂历史悠久,许多村民都有养殖基础,况且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对于枣园村来说,正逢其时。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杨冲在村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发展中蜂养殖的建议。在随后召开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意见征求会上,他提出通过提供贴息贷款、大户示范引领、争取项目扶持等渠道,以成立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养蜂,实现短期脱贫,同时引进深加工技术,提升附加值,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目标。大家听后都很兴奋,觉得这才真正找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关键。
看到大家认同了,杨冲马不停蹄,和村支书、村主任一起,到镇政府、区农业局、扶贫办,汇报帮扶情况、进行政策咨询,最终争取到项目资金20万元成立合作社,发展蜂产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跑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刻章公司、工商所、农村信用社,短短五天时间,杨冲办好了所有手续,正式成立了渭滨区首家以产业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互助专业合作社——宝鸡市渭滨区枣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本10万元,以全村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采取“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由村里的养殖大户以蜂箱实物及技术服务入股,有意愿的贫困户以政府出资购买的蜂群及蜂箱入股,合作社养殖基地全程托管养殖,贫困户年底享受分红,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没有产业支撑的难题。合作社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养殖基地打工,成为既领分红又领工资的“双薪”农民。目前,养殖基地(一期)集中示范养殖中蜂500箱,带动全村养殖中蜂1000箱以上,预计年产土蜂蜜20000斤,产值50万元,为当地群众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前致富无门,大家干着急,感觉有劲使不上。现在有了致富产业,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大家信心十足、干劲倍增。杨冲又奔波于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申请注册商标,办理 “三证一标”,争取产品早日进入市场,打开销路,让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们都说:“这个‘第一书记’真有路数!”
在深入调研村上资源禀赋、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的基础上,杨冲和“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认真编制了《枣园村整村推进三年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斩穷根、移民搬迁促脱贫、综合施策补短板,一年见起色、两年出成效、三年上台阶,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事非经过不知难

枣园村二组位于山下的台塬上,由于群众意见不统一,十几户群众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连饮用水都时有时无。针对土地置换难、建房难度大、施工成本高等实际情况,杨冲和村委会成员多次开会研究,逐家逐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渭滨区的土坯房改造政策,并邀请群众代表到周边的晁峪村、槐树岭村考察学习,经过深入交心的沟通,拆迁终于到位。按照“贫困优先,经济实用,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确定了建房户型和面积。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土地平整正在进行。“到今年年底,枣园村所有群众将永远告别住土坯房的历史。”杨冲高兴地说。
村里移民新村建在固川河沿岸,属于河岸一级阶地,居住区距河流近,涉及河岸400米,为保证村民居住安全,根据上级安排,村里确定把搬迁地段堤防治理作为今年的重点项目。杨冲主动请缨,高标准地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招标方案》《招投标办法》《工程预算表》等文件,确保了前期进度。目前,招投标工作已完成,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枣园村社区服务中心也是村里今年的一个重点项目。从原材料的采购、工程质量的监督等一系列环节,杨冲带领村委会成员多方请教,认真研究,做到常督促、严把关,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为民办事服务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春节来临之前,杨冲争取慰问金1万元、米面油20份,挨家挨户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组织在家的贫困人口共82人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全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组织进行了摸排调查,进行“结对”帮扶,给予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怀;联系爱心人士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固川小学和晁峪幼儿园的孩子送去价值2000余元的学习用品;看到因交通不变、信息闭塞,村里蜂农的蜂蜜销售比较困难,他和朋友一块在微信朋友圈宣传推介,销售蜂蜜2500余斤,既让周围的朋友买到了放心蜂蜜,也为蜂农解决了销路问题。他的私家车也成了村里的公务车、便民车,去区镇开会、汇报工作、报送材料,或者村民谁有急事需要用车,他都义不容辞,从不推脱,半年多时间,已行驶1万多公里,比往年一年跑得还多。

事非经过不知难。朋友们经常问杨冲,当村官比在单位写稿轻松吧,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审核低保户名单时,因为时间比较急,程序及资料又比较繁琐,杨冲带领村委会成员一直加班到凌晨1点多……通过担任“第一书记”,他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也真正体会到基层一线干部的不易,心里对他们平添了一份敬佩。
“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干劲大,群众脱贫致富热情高,只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到9月底,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枣园村群众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杨冲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与“第一书记”杨冲的努力分不开。
“秀才”变村民
朴实沉稳、严谨谦和,是杨冲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刚到村时,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在心里猜测,这个以前坐在机关写材料的“秀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杨冲并没有过多在意,而是以实际行动来作答。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关键,也是“第一书记”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加上长期在市委机关工作,杨冲做起来得心应手:
以党员信息登记为契机,重新整理党员花名册,拟定党员发展计划;
根据形势发展,对村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建设、职责要求进行修订、细化和完善,供党员学习执行,群众对照监督;
针对理论学习枯燥的实际,创新学习方式,建立党员微信交流群,精心挑选学习资料,在群里与党员干部交流,让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给每名党员购买《党章》和党徽,并送到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手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统一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制作干部去向公示牌,坚持每周排班、每天签到,确保村委会每天有人值班,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拉近了干群关系;
在每月的党员大会上,向与会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前期工作和下一步打算,传达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商议脱贫规划,形成村“两委”议事办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驻村后杨冲一直自称为村里人,不管红事白事,他都和本村人一样,去上礼、吃饭,由此迅速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对村上的情况也很快有了底数,“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310户、1200人,贫困户55户、128人,党员47人。耕地3048亩,除了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还有核桃、苹果、花椒等干杂果。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务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
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时,杨冲和村支书逐门逐户走访,从牢骚中听群众所愿,从意见中找群众所盼,“走访过程中,那些简陋的土房、愁苦的面孔、茫然的眼神,让生在农村、长在农家的我,也有些茫然和震惊。真想不到,这里离市区不到1个小时,却恍如两个世界。”
产业铺就致富路
从驻村第一天起,杨冲就在思考,如何才能打开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缺乏主导产业是枣园村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在村委会议上,他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为形成主导产业,杨冲和村干部想尽了办法: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考察,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却因投资太大作罢;联系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回村发展养殖业,老板口头承诺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搁浅;积极动员村民栽种各类经济作物,却因缺少青壮劳力而进展缓慢。到底什么样的产业,既可以适应枣园村的村情,又适合留守老人及妇女经营?杨冲苦苦思索着。
一天,杨冲看到村民在收集蜂蜜,心里豁然开朗:市委、市政府正在倡导发展蜂产业,打造“中国蜜都”,枣园村处于西山腹地,蜜源植物丰富,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村上养蜂历史悠久,许多村民都有养殖基础,况且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对于枣园村来说,正逢其时。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杨冲在村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发展中蜂养殖的建议。在随后召开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意见征求会上,他提出通过提供贴息贷款、大户示范引领、争取项目扶持等渠道,以成立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养蜂,实现短期脱贫,同时引进深加工技术,提升附加值,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目标。大家听后都很兴奋,觉得这才真正找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关键。
看到大家认同了,杨冲马不停蹄,和村支书、村主任一起,到镇政府、区农业局、扶贫办,汇报帮扶情况、进行政策咨询,最终争取到项目资金20万元成立合作社,发展蜂产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跑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刻章公司、工商所、农村信用社,短短五天时间,杨冲办好了所有手续,正式成立了渭滨区首家以产业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互助专业合作社——宝鸡市渭滨区枣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本10万元,以全村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采取“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由村里的养殖大户以蜂箱实物及技术服务入股,有意愿的贫困户以政府出资购买的蜂群及蜂箱入股,合作社养殖基地全程托管养殖,贫困户年底享受分红,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没有产业支撑的难题。合作社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养殖基地打工,成为既领分红又领工资的“双薪”农民。目前,养殖基地(一期)集中示范养殖中蜂500箱,带动全村养殖中蜂1000箱以上,预计年产土蜂蜜20000斤,产值50万元,为当地群众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前致富无门,大家干着急,感觉有劲使不上。现在有了致富产业,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大家信心十足、干劲倍增。杨冲又奔波于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申请注册商标,办理 “三证一标”,争取产品早日进入市场,打开销路,让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们都说:“这个‘第一书记’真有路数!”
在深入调研村上资源禀赋、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的基础上,杨冲和“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认真编制了《枣园村整村推进三年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斩穷根、移民搬迁促脱贫、综合施策补短板,一年见起色、两年出成效、三年上台阶,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事非经过不知难

枣园村二组位于山下的台塬上,由于群众意见不统一,十几户群众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连饮用水都时有时无。针对土地置换难、建房难度大、施工成本高等实际情况,杨冲和村委会成员多次开会研究,逐家逐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渭滨区的土坯房改造政策,并邀请群众代表到周边的晁峪村、槐树岭村考察学习,经过深入交心的沟通,拆迁终于到位。按照“贫困优先,经济实用,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农户的不同情况确定了建房户型和面积。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土地平整正在进行。“到今年年底,枣园村所有群众将永远告别住土坯房的历史。”杨冲高兴地说。
村里移民新村建在固川河沿岸,属于河岸一级阶地,居住区距河流近,涉及河岸400米,为保证村民居住安全,根据上级安排,村里确定把搬迁地段堤防治理作为今年的重点项目。杨冲主动请缨,高标准地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招标方案》《招投标办法》《工程预算表》等文件,确保了前期进度。目前,招投标工作已完成,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枣园村社区服务中心也是村里今年的一个重点项目。从原材料的采购、工程质量的监督等一系列环节,杨冲带领村委会成员多方请教,认真研究,做到常督促、严把关,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为民办事服务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春节来临之前,杨冲争取慰问金1万元、米面油20份,挨家挨户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组织在家的贫困人口共82人进行了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全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组织进行了摸排调查,进行“结对”帮扶,给予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怀;联系爱心人士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固川小学和晁峪幼儿园的孩子送去价值2000余元的学习用品;看到因交通不变、信息闭塞,村里蜂农的蜂蜜销售比较困难,他和朋友一块在微信朋友圈宣传推介,销售蜂蜜2500余斤,既让周围的朋友买到了放心蜂蜜,也为蜂农解决了销路问题。他的私家车也成了村里的公务车、便民车,去区镇开会、汇报工作、报送材料,或者村民谁有急事需要用车,他都义不容辞,从不推脱,半年多时间,已行驶1万多公里,比往年一年跑得还多。

事非经过不知难。朋友们经常问杨冲,当村官比在单位写稿轻松吧,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审核低保户名单时,因为时间比较急,程序及资料又比较繁琐,杨冲带领村委会成员一直加班到凌晨1点多……通过担任“第一书记”,他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也真正体会到基层一线干部的不易,心里对他们平添了一份敬佩。
“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干劲大,群众脱贫致富热情高,只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到9月底,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枣园村群众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杨冲信心满满、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