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雨季施工的不可避免,而雨季施工对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工,是每个建筑企业都要破解的难题。本文分五部分,前三部分介绍了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总要求、存在的问题、准备工作,后面两部分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总要求
1.1 恶劣天气如暴风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对施工的影响难以预测,需要加强了解气象信息,采取有效及时的安全措施。
1.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要充分考虑雨期因素,根据天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做好工序穿插工作,提高施工速度和功效。
1.3 做好防汛抢险救应急准备,对物料提升机、脚手架、人货两用电梯、仓库、临时设施、防护棚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发生险情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2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桩基塌孔。深基础施工中,桩基较多,由于钻孔桩钻后未及时浇注混凝土,雨后塌孔。
2.2 护坡塌方。深基础施工中,由于水泵不能及时排出槽内积水,形成大面积塌方,有些工程甚至影响塔吊基础稳定。
2.3 基础墙灌水。深基础施工工期较长,雨季中底板钢筋及模板由于槽底积水而受污染,影响工程质量。
2.4 塔吊倾斜。雨季暴风雨来临时因轨钳未卡,造成塔吊倾斜。
2.5 人防通道灌水。大雨后由于地下室灌水而流人人防通道。
2.6 堆放中的墙板倒塌。高层建筑外墙板较多,雨后堆放架倾斜,墙板倒塌引起墙板碎裂。
3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准备工作
3.1 道路。要将运输通道的路基碾实压平,上铺天然级配砂石或焦渣,并配好路拱,通道两旁要挖排水沟,确保通道不滑、不存水、不陷,畅通无阻。
3.2 现场排水。构件生产基地与施工现场应结合地形疏通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的畅通,为雨水管道修筑带沉淀处理过程的雨水井;分层夯实构件与模板的堆放场地,垫土层要整齐坚实,做好场地四周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下沉;挖好地基两侧的排水沟,在枕木与塔基之间埋设管道,排出建筑物与塔基之间、塔轨之间的积水。
3.3 机电设备。严密搭设泵送棚、卷扬机棚、搅拌机棚等机械操作棚,防止漏雨;对电闸箱等机电设备要采取防淹、防潮、防雨措施,必须配套接地安全装置,为流动电闸箱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做好塔式起重机的接地装置,接地体的棒径、距离、地线截面、埋深都必须符合规程要求,在施工前进行摇测。
3.4 设备维护与大小型设施检修。暂不用的壁板与模板堆放架要刷好防腐油漆,防止锈蚀,并妥善堆放;应全面检查办公室、员工宿舍、仓库、食堂等现场临时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或翻修加固。
3.5 材料保管与储备。轻钢龙骨、石膏板、木构件、地板、门窗等材料应尽量放入室内,并加垫码垛放好,要求通风良好,如需露天存放要加盖苫布;适当储备防雨设备与材料,如水泵和苫布,水泵要求配套准备,对易损件有备份;在雨期,要遮盖封闭人防通道洞口与地下室窗口,防止雨水灌入。
3.6 停工部位。碰上雨期,施工应在到合理部位停工,做好洞口封闭,如盖混凝土楼板。
4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4.1 基础工程和土方。基础工程和土方工程容易受雨水影响,施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雨期开挖沟管和基槽,要注意边坡稳定,采取加钉钢丝网片同时抹上细石混凝土来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塌,或者用塑料布遮盖;雨期施工作业面不宜过大,要逐片逐段分期完成;及时对挖至标高的基础进行验收,并做好混凝土垫层,如基础被雨水浸泡,应做必要的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如挖方回填等;基坑开挖时,要做好集水井、排水沟并配备好适当的排水力量,防止基坑被雨水浸泡;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到地下室和地下池的作用与位置;及时对回填土方进行碾压使其形成一定坡度,方便雨水排出;降雨密集时要停止大面积土方施工;对施工现场的堆积土方要做好防雨措施。
基础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做好基坑的回填工作,在停止人工排水后及时验收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与箱形基础的抗浮稳定性,抗浮稳定系数要保持在1.2以下,防止出现基础倾斜或上浮的安全事故,抗浮稳定系数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应继续抽水,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当水泵不能及时降低积水水位时,可以把积水灌入箱形基础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4.2 砌体工程。砌体工程的稳定性取决于砌体材料含水量与砂浆的等粘结剂,进行砌体工程作业时要掌握如下要点:雨季要集中堆放建筑砖材,不宜浇水;遇暴雨必须停工;砌砖作业完毕后要在砖墙顶加盖一层干砖,避免灰浆被大雨冲刷;受雨水冲刷的新砌墙体要翻砌上面两层;对稳定性较差的独立砖柱、窗间墙浇筑圈梁或架设临时支撑;内外墙体施工尽量同时进行,还要注意丁字墙与转角间的连接;砂浆拌和量以满足砌筑需要即可而不宜过多;要防止雨水冲刷砂浆。
4.3 混凝土工程。在模板隔离层涂刷前,及时了解掌握天气情况,防止雨水冲走隔离层,如遇到暴雨应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作业,已浇筑部分要用苫布盖好,现浇混凝土应考虑实际情况留设施工缝位置,雨季施工要加强测定混凝土细料粗骨的含水量,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搅拌用水量,浇筑大面积混凝土要尽量避开大雨,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现场要配备适量防雨材料,夯实模板回填并加好垫板层,雨后要及时检查模板回填有无下沉,不得在下雨时进行钢筋对接、焊接等工作,如遇特殊情况要将施工场所移到室内或做好防雨工作。
5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现场组织技术人员、安全员、施工人员在雨期到来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疏漏及时纠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雨季施工期间也要定期检查。设置专员负责基坑边坡与材料堆场边坡的检查工作,如发现存在边坡倾斜、裂缝等可能导致塌方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雨期要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电气设备接零、接地保护装置的灵敏性,雨期使用的电动工具和平时使用的电气设备要采取绝缘劳保工具和隅电保护的双重保护措施,注意检查电线的接头是否包好,绝缘性能是否良好,避免把电线浸泡在水中。
要做好外用电梯、塔吊等设备的防雷接地工作,检查各项接地指标是否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并记录好检查结果。施工作业前,塔吊操作人员要注意检查漏电装置是否灵敏,机身是否带电,各种操纵键是否可靠、安全、灵活,施工完毕后塔吊塔臂要停在顺风方向并松开回转制动装置,把吊钩收至大臂最上端小车行回大臂根部,关好塔吊驾驶室门窗,卡牢卡紧轨钳,切断配电箱的电源开关并上好锁,如遇六级以上强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要立即停止外用电梯、塔吊的起重与露天作业,作业完毕后,外用电梯的吊笼要降回地面。
运输机动车辆在雨季行驶要做好防滑措施,车辆卸料时要在基坑旁做好止档装置,暴雨后四小时内不得进行外用电梯、塔机的拆装作业,如遇特殊情况要做好安全技术措施,进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要保持干净清洁,不得将施工现场的泥土带出污染市政道路。适当调整施工作业的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施工单位后勤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暑降温,如降温饮料、发放解暑药品、在饮水中加防暑药品、遮阳等,全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保持施工现场的干净整洁,防止滋生蚊蝇,避免发生传染病,要定期对办公室、食堂、宿舍、厕所等场所进行打药、消毒。
参考文献:
[1]甘杰文.风雨季节的建筑工程施工[J].科技传播,2010(14)
[2]李娜.浅谈雨季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J].科技风,2010(24)
[3]陆松涛.采用技术手段保证雨季施工的质量和安全[J].经营管理者,2011(10)
[4]蒋伦亮.建筑工程季节性施工措施研究[J].河南科技,2011(12)
[5]李朕.论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风,2009(06)
[6]朱长武.关于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方案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总要求
1.1 恶劣天气如暴风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对施工的影响难以预测,需要加强了解气象信息,采取有效及时的安全措施。
1.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要充分考虑雨期因素,根据天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做好工序穿插工作,提高施工速度和功效。
1.3 做好防汛抢险救应急准备,对物料提升机、脚手架、人货两用电梯、仓库、临时设施、防护棚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发生险情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2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桩基塌孔。深基础施工中,桩基较多,由于钻孔桩钻后未及时浇注混凝土,雨后塌孔。
2.2 护坡塌方。深基础施工中,由于水泵不能及时排出槽内积水,形成大面积塌方,有些工程甚至影响塔吊基础稳定。
2.3 基础墙灌水。深基础施工工期较长,雨季中底板钢筋及模板由于槽底积水而受污染,影响工程质量。
2.4 塔吊倾斜。雨季暴风雨来临时因轨钳未卡,造成塔吊倾斜。
2.5 人防通道灌水。大雨后由于地下室灌水而流人人防通道。
2.6 堆放中的墙板倒塌。高层建筑外墙板较多,雨后堆放架倾斜,墙板倒塌引起墙板碎裂。
3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准备工作
3.1 道路。要将运输通道的路基碾实压平,上铺天然级配砂石或焦渣,并配好路拱,通道两旁要挖排水沟,确保通道不滑、不存水、不陷,畅通无阻。
3.2 现场排水。构件生产基地与施工现场应结合地形疏通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的畅通,为雨水管道修筑带沉淀处理过程的雨水井;分层夯实构件与模板的堆放场地,垫土层要整齐坚实,做好场地四周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下沉;挖好地基两侧的排水沟,在枕木与塔基之间埋设管道,排出建筑物与塔基之间、塔轨之间的积水。
3.3 机电设备。严密搭设泵送棚、卷扬机棚、搅拌机棚等机械操作棚,防止漏雨;对电闸箱等机电设备要采取防淹、防潮、防雨措施,必须配套接地安全装置,为流动电闸箱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做好塔式起重机的接地装置,接地体的棒径、距离、地线截面、埋深都必须符合规程要求,在施工前进行摇测。
3.4 设备维护与大小型设施检修。暂不用的壁板与模板堆放架要刷好防腐油漆,防止锈蚀,并妥善堆放;应全面检查办公室、员工宿舍、仓库、食堂等现场临时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或翻修加固。
3.5 材料保管与储备。轻钢龙骨、石膏板、木构件、地板、门窗等材料应尽量放入室内,并加垫码垛放好,要求通风良好,如需露天存放要加盖苫布;适当储备防雨设备与材料,如水泵和苫布,水泵要求配套准备,对易损件有备份;在雨期,要遮盖封闭人防通道洞口与地下室窗口,防止雨水灌入。
3.6 停工部位。碰上雨期,施工应在到合理部位停工,做好洞口封闭,如盖混凝土楼板。
4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4.1 基础工程和土方。基础工程和土方工程容易受雨水影响,施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雨期开挖沟管和基槽,要注意边坡稳定,采取加钉钢丝网片同时抹上细石混凝土来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塌,或者用塑料布遮盖;雨期施工作业面不宜过大,要逐片逐段分期完成;及时对挖至标高的基础进行验收,并做好混凝土垫层,如基础被雨水浸泡,应做必要的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如挖方回填等;基坑开挖时,要做好集水井、排水沟并配备好适当的排水力量,防止基坑被雨水浸泡;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到地下室和地下池的作用与位置;及时对回填土方进行碾压使其形成一定坡度,方便雨水排出;降雨密集时要停止大面积土方施工;对施工现场的堆积土方要做好防雨措施。
基础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做好基坑的回填工作,在停止人工排水后及时验收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与箱形基础的抗浮稳定性,抗浮稳定系数要保持在1.2以下,防止出现基础倾斜或上浮的安全事故,抗浮稳定系数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应继续抽水,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当水泵不能及时降低积水水位时,可以把积水灌入箱形基础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4.2 砌体工程。砌体工程的稳定性取决于砌体材料含水量与砂浆的等粘结剂,进行砌体工程作业时要掌握如下要点:雨季要集中堆放建筑砖材,不宜浇水;遇暴雨必须停工;砌砖作业完毕后要在砖墙顶加盖一层干砖,避免灰浆被大雨冲刷;受雨水冲刷的新砌墙体要翻砌上面两层;对稳定性较差的独立砖柱、窗间墙浇筑圈梁或架设临时支撑;内外墙体施工尽量同时进行,还要注意丁字墙与转角间的连接;砂浆拌和量以满足砌筑需要即可而不宜过多;要防止雨水冲刷砂浆。
4.3 混凝土工程。在模板隔离层涂刷前,及时了解掌握天气情况,防止雨水冲走隔离层,如遇到暴雨应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作业,已浇筑部分要用苫布盖好,现浇混凝土应考虑实际情况留设施工缝位置,雨季施工要加强测定混凝土细料粗骨的含水量,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搅拌用水量,浇筑大面积混凝土要尽量避开大雨,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现场要配备适量防雨材料,夯实模板回填并加好垫板层,雨后要及时检查模板回填有无下沉,不得在下雨时进行钢筋对接、焊接等工作,如遇特殊情况要将施工场所移到室内或做好防雨工作。
5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现场组织技术人员、安全员、施工人员在雨期到来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疏漏及时纠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雨季施工期间也要定期检查。设置专员负责基坑边坡与材料堆场边坡的检查工作,如发现存在边坡倾斜、裂缝等可能导致塌方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雨期要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电气设备接零、接地保护装置的灵敏性,雨期使用的电动工具和平时使用的电气设备要采取绝缘劳保工具和隅电保护的双重保护措施,注意检查电线的接头是否包好,绝缘性能是否良好,避免把电线浸泡在水中。
要做好外用电梯、塔吊等设备的防雷接地工作,检查各项接地指标是否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并记录好检查结果。施工作业前,塔吊操作人员要注意检查漏电装置是否灵敏,机身是否带电,各种操纵键是否可靠、安全、灵活,施工完毕后塔吊塔臂要停在顺风方向并松开回转制动装置,把吊钩收至大臂最上端小车行回大臂根部,关好塔吊驾驶室门窗,卡牢卡紧轨钳,切断配电箱的电源开关并上好锁,如遇六级以上强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要立即停止外用电梯、塔吊的起重与露天作业,作业完毕后,外用电梯的吊笼要降回地面。
运输机动车辆在雨季行驶要做好防滑措施,车辆卸料时要在基坑旁做好止档装置,暴雨后四小时内不得进行外用电梯、塔机的拆装作业,如遇特殊情况要做好安全技术措施,进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要保持干净清洁,不得将施工现场的泥土带出污染市政道路。适当调整施工作业的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施工单位后勤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暑降温,如降温饮料、发放解暑药品、在饮水中加防暑药品、遮阳等,全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保持施工现场的干净整洁,防止滋生蚊蝇,避免发生传染病,要定期对办公室、食堂、宿舍、厕所等场所进行打药、消毒。
参考文献:
[1]甘杰文.风雨季节的建筑工程施工[J].科技传播,2010(14)
[2]李娜.浅谈雨季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J].科技风,2010(24)
[3]陆松涛.采用技术手段保证雨季施工的质量和安全[J].经营管理者,2011(10)
[4]蒋伦亮.建筑工程季节性施工措施研究[J].河南科技,2011(12)
[5]李朕.论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风,2009(06)
[6]朱长武.关于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方案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