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1—0013—0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党心民心,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实际,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建议》的起草过程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
1.《建议》的起草过程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在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起草一份高瞻远瞩、符合国情、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非常重要。2009年2月,中央决定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二五”规划建议问题,这项重大任务开始启动。五中全会文件和《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主持下起草的。
201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李克强副总理任副组长。4月,由78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
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甘肃等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形成了8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整理出了上千页的意见、建议。
《建议》初稿形成之前,中央发文,向各省市区、各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委(党组)征求意见,“‘十二五’时期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是什么?”各地方、各部门包括老同志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中央采纳了多数意见。
8月,《建议》初稿在120多个部级单位、部分党内老干部和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随后起草组对文件稿作了360多处修改。
《建议》稿形成后,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讨论、政治局2次讨论。提交五中全会前,又征求各地方、各部门老同志,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意见。温家宝、李克强同志召开9次起草组成员会议讨论。讨论稿修改了30多次。
10月15日,讨论稿提交五中全会进行审议,会议安排了2个半天进行讨论审议,会议期间起草组共收到130多条意见和建议,会议吸收了60处意见,比如增加了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扶贫标准、发展旅游业、住房改革、男女平等、鼓励创新创造、发展高速铁路、提高信用卡信用度、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等内容。经修改后,《建议》18日获全会一致通过。
《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2.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10,9%;201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将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这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更雄厚的财力保障。二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仅2009年就减少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已经完全取消;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开始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初步建立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由世界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由7620亿美元增加到12017亿美元,增长57.7%,由世界第三位上升为第一位。三是社会建设明显提升。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9年和2005年相比,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93元增加到1717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3255元增加到515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年均增长10.25%和8.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四是充分战胜了各种重大风险与挑战。因此说,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发展迅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牢固。比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等。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是个“坎”,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应对得好,跨进中等国家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应对不好,就会长期徘徊不前。所以,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客人时首次提出中国要实现小康的重要构想。源出《诗经》的“小康”二字,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系统,对小康目标不断赋予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实现要求。按照“三步走”战略,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同时也认识到,这个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追求的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2002年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努力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尤为关键,因此,《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一个重大判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建议》的重大历史贡献,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贡献,也是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最应该把握、领会的贡献,就是做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人提出,我们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现实安全威胁与潜在安全威胁相交织、军事安全威胁与其他安全威胁相交织、国内安全威胁与国际安全威胁相交织的复杂形势。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对我国形成了战略围堵,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日本追随美国对我遏制,制造钓鱼岛撞船和扣押我方人员事件;朝鲜半岛变局影响深远;国际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图谋之心始终不死,制造种种事端企图破坏我国安定团结局面;我国进入现代化“躁动期”,人均GDPl000美元一4000美元的阶段是“躁动期”,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增多。
众所周知,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机遇推动了发展,现在第二个10年已经到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压力和摩擦也同步加大,面临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风险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是一个必须作出清醒而准确判断的重大问题。应当看到,虽然国际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趋于复杂、安全压力有所增大,但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国对我国的借重、合作意愿增强,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了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流动加快,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机会;我国有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雄厚积累,有着潜力巨大的内需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牢固物质基础;我国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总的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的重大结论没有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个判断符合实际,完全正确。中央要求,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2.一个主题
提出鲜明主题主线,这是《建议》的纲、《建议》的本。以前没有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有,比如“六五计划”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七五计划”的“把改革放在首位”,“八五计划”的“到九十年代末实现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九五计划”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转变”,“十五计划”的“把发展作为主题”,“十一五规划”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次《建议》明确提出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其中有一句话,“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这样说,有四点考虑: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有人认为,《建议》里没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就认为“十二五”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错误的。所以,温家宝总理在五中全会上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经济基础。我们党提出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虽然经济总量上升,但人均不高,老百姓收入不高,贫困人口4000万,不少人是低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奋斗几十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这就要求我 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一条主线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规模与效益上来,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式发展。《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如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4.五个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五个方面目标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二是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提出上升居民消费率,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
三是更加重视民生保障改善,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就不可能提高消费率。因此,要实现这两个同步。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有一大特色,也是亮点,就是没有确定具体经济增长指标。因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平稳优先,防止大起大落。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在“七上八下”,也就是在7%-8%之间。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翻两番,经济增长速度只要在6%左右就可以了。
《建议》是分成五个部分来讲的。《建议》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来的,经过我们有序、有力、有效应对,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我国经济第二次探底不可能,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1)部分国家债务扩大;(2)世界经济基础脆弱;(3)国内矛盾不少,通货膨胀加剧等。因此,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这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扩大内需
这是长效战略。当前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消费与投资、发挥消费作用等问题。在我国,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方法,因为消费拉动有个过程,所以要特别处理好消费与投资问题。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出了问题,是任何国家都帮忙解决不了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始终坚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到2020年耕地的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还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央还第一次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将农民工有序转化为市民,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民工这一称谓已约定俗成,故不再改变这一叫法。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议》明确要求: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里,重点说三个问题: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依靠先进技术支撑。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两年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一产不稳,二产大而不强,三产不够。全球生产总值60%是服务业提供的,发达国家服务业达70%一80%,我国才43%。说明我国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这既是经济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又说明我国服务业落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可以这样理解:
一要控制特大城市发展。特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一定要控制发展,不能盲目发展扩张,产生诸多“城市病”。
二要形成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也要反思这种候鸟式、钟摆型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巨大社 会代价,因为当前农村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有几千万留守妇女。这种长距离的候鸟式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家庭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三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发展大都市圈,另外一方面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要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现在应该鼓励农民工,特别是中西部流出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并以中小城市或者是以县城作为载体。现在已经有了“双转移”态势: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也在向中西部回归。这种“双转移”态势有利于缓和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内需,是支撑未来经济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稳定持续增长的最为持久动力。因为城镇化涉及到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工,至少有1,5亿。这些人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应该讲,他们的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肯定比农民要高。我们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半城镇化,农民实现了地域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产业的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但是他们还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所以这是一种半城镇化。如果把这种半城镇化变为城镇化,就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5.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这里重点说三个问题。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建议》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护知识产权。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
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十四大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改革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4年提出“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次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确定的,既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主要强调统筹和全面覆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建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或老龄化社会,即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把这种社会状况称为“老龄化社会”。我国现在60岁及以上的有1.44亿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5%,届时,我国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推进文化创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五、“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关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一次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2.关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以前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把“管理”去掉,主要考虑是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相对应,故去掉“管理”二字。另一个方面是强调服务,推行公共治理,治理中有管理一面,但更强调服务。这次在《建议》明确提出,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次、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3.关于对外开放
《建议》提出了对外开放从两个“为主”转为两个“并重”,即“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建议》还阐述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重大任务和保障问题,对全党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编辑:魏方
关键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1—0013—0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党心民心,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实际,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建议》的起草过程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
1.《建议》的起草过程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在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起草一份高瞻远瞩、符合国情、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非常重要。2009年2月,中央决定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二五”规划建议问题,这项重大任务开始启动。五中全会文件和《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主持下起草的。
201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李克强副总理任副组长。4月,由78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
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甘肃等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形成了8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整理出了上千页的意见、建议。
《建议》初稿形成之前,中央发文,向各省市区、各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委(党组)征求意见,“‘十二五’时期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是什么?”各地方、各部门包括老同志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中央采纳了多数意见。
8月,《建议》初稿在120多个部级单位、部分党内老干部和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随后起草组对文件稿作了360多处修改。
《建议》稿形成后,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讨论、政治局2次讨论。提交五中全会前,又征求各地方、各部门老同志,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意见。温家宝、李克强同志召开9次起草组成员会议讨论。讨论稿修改了30多次。
10月15日,讨论稿提交五中全会进行审议,会议安排了2个半天进行讨论审议,会议期间起草组共收到130多条意见和建议,会议吸收了60处意见,比如增加了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扶贫标准、发展旅游业、住房改革、男女平等、鼓励创新创造、发展高速铁路、提高信用卡信用度、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等内容。经修改后,《建议》18日获全会一致通过。
《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2.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10,9%;201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将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这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更雄厚的财力保障。二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仅2009年就减少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已经完全取消;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开始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初步建立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由世界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由7620亿美元增加到12017亿美元,增长57.7%,由世界第三位上升为第一位。三是社会建设明显提升。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9年和2005年相比,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93元增加到1717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3255元增加到515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年均增长10.25%和8.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四是充分战胜了各种重大风险与挑战。因此说,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发展迅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牢固。比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不少地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等。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是个“坎”,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应对得好,跨进中等国家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应对不好,就会长期徘徊不前。所以,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客人时首次提出中国要实现小康的重要构想。源出《诗经》的“小康”二字,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系统,对小康目标不断赋予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实现要求。按照“三步走”战略,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同时也认识到,这个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追求的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2002年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努力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尤为关键,因此,《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一个重大判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建议》的重大历史贡献,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贡献,也是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最应该把握、领会的贡献,就是做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人提出,我们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现实安全威胁与潜在安全威胁相交织、军事安全威胁与其他安全威胁相交织、国内安全威胁与国际安全威胁相交织的复杂形势。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对我国形成了战略围堵,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日本追随美国对我遏制,制造钓鱼岛撞船和扣押我方人员事件;朝鲜半岛变局影响深远;国际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图谋之心始终不死,制造种种事端企图破坏我国安定团结局面;我国进入现代化“躁动期”,人均GDPl000美元一4000美元的阶段是“躁动期”,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增多。
众所周知,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机遇推动了发展,现在第二个10年已经到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压力和摩擦也同步加大,面临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风险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是一个必须作出清醒而准确判断的重大问题。应当看到,虽然国际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趋于复杂、安全压力有所增大,但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国对我国的借重、合作意愿增强,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了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流动加快,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机会;我国有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雄厚积累,有着潜力巨大的内需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牢固物质基础;我国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总的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的重大结论没有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个判断符合实际,完全正确。中央要求,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2.一个主题
提出鲜明主题主线,这是《建议》的纲、《建议》的本。以前没有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有,比如“六五计划”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七五计划”的“把改革放在首位”,“八五计划”的“到九十年代末实现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九五计划”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转变”,“十五计划”的“把发展作为主题”,“十一五规划”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次《建议》明确提出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其中有一句话,“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这样说,有四点考虑: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有人认为,《建议》里没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就认为“十二五”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错误的。所以,温家宝总理在五中全会上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经济基础。我们党提出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虽然经济总量上升,但人均不高,老百姓收入不高,贫困人口4000万,不少人是低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奋斗几十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这就要求我 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一条主线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规模与效益上来,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式发展。《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如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4.五个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五个方面目标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二是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提出上升居民消费率,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
三是更加重视民生保障改善,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就不可能提高消费率。因此,要实现这两个同步。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有一大特色,也是亮点,就是没有确定具体经济增长指标。因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平稳优先,防止大起大落。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在“七上八下”,也就是在7%-8%之间。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翻两番,经济增长速度只要在6%左右就可以了。
《建议》是分成五个部分来讲的。《建议》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来的,经过我们有序、有力、有效应对,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我国经济第二次探底不可能,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1)部分国家债务扩大;(2)世界经济基础脆弱;(3)国内矛盾不少,通货膨胀加剧等。因此,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这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扩大内需
这是长效战略。当前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消费与投资、发挥消费作用等问题。在我国,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方法,因为消费拉动有个过程,所以要特别处理好消费与投资问题。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出了问题,是任何国家都帮忙解决不了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始终坚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到2020年耕地的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还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央还第一次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将农民工有序转化为市民,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民工这一称谓已约定俗成,故不再改变这一叫法。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议》明确要求: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里,重点说三个问题: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依靠先进技术支撑。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两年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一产不稳,二产大而不强,三产不够。全球生产总值60%是服务业提供的,发达国家服务业达70%一80%,我国才43%。说明我国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这既是经济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又说明我国服务业落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可以这样理解:
一要控制特大城市发展。特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一定要控制发展,不能盲目发展扩张,产生诸多“城市病”。
二要形成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也要反思这种候鸟式、钟摆型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巨大社 会代价,因为当前农村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有几千万留守妇女。这种长距离的候鸟式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家庭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三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发展大都市圈,另外一方面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要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现在应该鼓励农民工,特别是中西部流出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并以中小城市或者是以县城作为载体。现在已经有了“双转移”态势: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也在向中西部回归。这种“双转移”态势有利于缓和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内需,是支撑未来经济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稳定持续增长的最为持久动力。因为城镇化涉及到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工,至少有1,5亿。这些人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应该讲,他们的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肯定比农民要高。我们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半城镇化,农民实现了地域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产业的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但是他们还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所以这是一种半城镇化。如果把这种半城镇化变为城镇化,就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5.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这里重点说三个问题。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建议》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护知识产权。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
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十四大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改革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4年提出“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次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确定的,既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主要强调统筹和全面覆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建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或老龄化社会,即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把这种社会状况称为“老龄化社会”。我国现在60岁及以上的有1.44亿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5%,届时,我国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推进文化创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五、“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1.关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一次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2.关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以前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把“管理”去掉,主要考虑是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相对应,故去掉“管理”二字。另一个方面是强调服务,推行公共治理,治理中有管理一面,但更强调服务。这次在《建议》明确提出,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次、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3.关于对外开放
《建议》提出了对外开放从两个“为主”转为两个“并重”,即“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建议》还阐述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重大任务和保障问题,对全党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编辑: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