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化背景下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普遍应用。“互联网 教育”时代的到来,颠覆了高校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高校合作办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引发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合作办学双方师资结构的优化和重组,提升了合作办学参与者考核机制的层次。文章以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以“互联网 教育”为切入点,论证了互联网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走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4-0096-04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 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B15JY070)成果。
  作者简介:尹晓菲(1977-),女,沈阳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李继娜(1985-),女,山东临清人,河北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近年来,互联网正凭借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优势技术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浪潮。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教育”,尝试和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 教育”情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态
  “互联网 ”对教育变革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首先,“互联网 ”直接改变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从而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互联网 ”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教师不再因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掌控课堂主动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快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再次,“互联网 ”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几千甚至几万的学生传授知识,缩小了传统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
  最后,“互联网 ”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传统教育系统自身具有封闭性,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滞后于社会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互联网 ”实现了教育的大开放,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
  另外,“互联网 教育”是建立在新生代群体的教育消费需求之上的,新生代群体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这一代学生群体骨子里的“互联网基因”更稳定,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先天的“亲缘”属性,这种建立在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 教育”模式,势必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驱动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国际化背景下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外合作办学亦会受当前“互联网 教育”的影响。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优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深度变革。
  二、“互联网 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大众型模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真正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到20%(如河北金融学院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2800余人,出国留学数量仅为15%),大多数学生仍在国内完成国际化教育。所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考虑如何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应用语言、专业知识丰富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虽探索了一些有效方法,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专业课程内容无法与国外课程体系实现完全同步对接;高层次双语教师资源薄弱;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合作办学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互联网 教育”作为教育触电“互联网 ”的结合体,延续了“互联网 ”极具创造性的功能,必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发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深度变革。以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为例,在“互联网 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该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互联网 教育”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中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高等教育需求倒逼教育资源供给。在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着教育的硬软件设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急需一个平台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教育。从中外合作办学硬件环境上看,在“互联网 ”时代,云、端、网等为中外合作办学搭建了智能化学习空间和网络,成为支撑中外合作办学改革的根基。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和智能教室,都是建立在先进网络技术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教育模式。为了真正实现国际学生在合作办学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地位,河北省改建了一批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场所,如河北金融学院的睿思智能教室、电子化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合作办学场所配有梅花拼接桌椅、移动学习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混合矩阵等设备,方便了学生远程交互式学习,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教育,满足了不同类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软件环境方面,河北省自主研发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这一合作办学平台下教师可以自己录制知识点讲解视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节奏进行学习、互动和讨论。合作办学项目上课教师能够在管理终端下根据各种数据统计,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果。比如,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某一章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需要强化的知识点、能力,无论国际学生还是外教都可以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各个不同教学终端的数据信息都自动传输到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资源中心,利用大数据挖掘工具,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和国内国际教师的成长轨迹分析图,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互联网 教育”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育学者俞敏洪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呼移动互联时代,未来教育将是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的创新型合作办学模式。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翻转课堂为例,它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中外文教师对国际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了课前,让国际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式预习,然后中方教师通过背景指导和留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研讨,这一模式成功实现了“语言及学习知识的内化”,加深了国际学生对留学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交流,使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与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相比,河北省的中外合作翻转课堂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表一)。由表一可以看出,中外合作翻转课堂体现了国际学生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活化课堂氛围,调动了国际学生语言文化习得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满足了国际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国际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和理解(《河北金融学院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80%以上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并且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改革)。另外,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诞生的智能教室是未来中外合作办学课堂的又一重要形式。睿思智能教室为中外方教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是依托大数据开发的SCORM课件,通过视频与测试问题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国际学生课下学习的有效监督问题,有利于国际学生更好地掌握视频中的知识点。二是依托于云计算开发的睿思智能移动终端(RSMD),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平台上的实时测验得以实现。
  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传统中外合作办学课堂“互联网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国际学生为中心认知过程课上灌输知识,课后知识内化课前、课上、课后递进式循环内化教学内容知识讲解和传授自主性学习、问题探究教学形式课堂讲解 课下作业课前学习 课上探究教学评价纸质测试多维度评估3“互联网 教育”情境下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力量的优化与重组。第一,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可以为从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开启了中外方教师相互深入学习的大门。在“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中外方教师可以突破政治国家和国际身份的限制,相互交流课堂教学的资料和信息。与外派教师进修的传统模式相比,河北省每学期都引入国外优秀的在线学习课程,通过教师网上自学完成考试取得相应证书,不断提升合作办学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二,通过引进合作院校的网络课程,让教师了解国外学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阔视野,提高层次。第三,凭借互联网技术,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师资共享、优势互补,让国外优质师资通过互联网补充到国内教学过程中,使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转化到中外办学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第四,通过智能教室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远程同步互动教学,合作院校的外方教师可以同时对国内现场和远程学生进行授课,这样远程授课的学生可以实时地参与到一个现场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国外的教育资源。第五,中外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国际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远程传输与共享,师生之间可以借助于语言的习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交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河北高校与爱尔兰都柏林格里菲斯学院的合作项目就是利用“互联网 ”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格里菲斯学院连续多年被ACCA协会授予最高等级“铂金级学院”(Platinum Status)称号,金融会计专业在爱尔兰排名第一,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成熟,并且拥有一支优秀的金融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河北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格里菲斯学院优势课程引进来,并鼓励教师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前沿的教育理论,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互联网 教育”颠覆了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考核方式。在“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催生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是对建立在传统印刷术基础上的传统中外合作办学课堂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在“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只有建立起与网络技术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设计与实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课前考核。主要是考核国际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效果,合作教师在向学生发布视频的同时,也为学生布置少量的作业,课前教师通过逐一批改学生作业了解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和学习状况,完成课前考核。第二,课中考核。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问题陈述、答问表现以及互动交流表现等来发现国际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容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进行评价与考核。第三,课后考核。主要是课后拓展学习环节,总结与提升学生课堂所学技能。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完成任务报告,中外方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任务报告来观测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等。在中外合作办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卷面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成绩考核更加关注过程管理和过程性评价,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互联网 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 教育”视阈下,研究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对于推动“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广泛应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在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的原则,从知识体系、学习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构建。根据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状况,本研究确立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三个一级指标中,知识体系是前提,学习能力是关键,拓展能力是核心,三方面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表二)。   (A)知识体系B1基础理论知识C11学科专业知识C12交叉学科知识C13学习能力B2学习自主性C21学习技巧C22理解能力C23表达能力C24思维方式C25拓展能力B3创新能力C31执行力C32环境适应能力C33团队协作能力C342基于AHP法的中外合作办学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1980年提出,用来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是:首先将一个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然后根据某些判断标准对每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的描述,接下来通过数学方法推算出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最后对所研究问题做出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如下:①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中外合作办学层次结构模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作为目标层,用A表示;该目标层分解为3个一级指标层,即知识体系B1、学习能力B2、拓展能力B3;每个一级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又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Cij表示,所有Cij构成二级指标层。②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咨询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利用1-9级萨迪标度法对每一层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赋值,构成判断矩阵(表三)。同理,二级指标层各个相互关联的指标也分别构成了3个判断矩阵B1、B2、B3。③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获得各指标的权重。如此,最终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评价指标权重分布(见表四)。
  小结
  “互联网 ”颠覆了传统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改变了“教育是主动态、学习是被动态”的传统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理念,促进了互为师生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融合互联网和教育两种基因并扬长避短是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支持。在“互联网 教育”情境下,中外合作办学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改革大餐,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国内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 Tablet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2]张晓利. 基于社会化学习的高校互补式课堂形态的设定——以艺术学学科的教学为例[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3]王宾,吴志坤. 武术教育进课堂的推动力及提升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S4).
  [4]李绍东,赵娅,黄少安. 保罗·乔斯科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J]. 经济学动态, 2014,(10) .
  [5]张英丽,王智,赵娅. 河南省农业保险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5,(3).
  [6]赵娅. 奥拉西坦致过敏性休克使脑梗死加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12).
  [7]Anderson D K, Reed W M. The Effect of Internet Instruction, Prior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Style on Teacher′s Internet Attitudes and knowledge[J]. Research of Education Computing,1998,(9).
  【责任编辑:张亚茹】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社区运动的探讨主要从国家-社会关系、社会运动、都市运动以及公民资格四种研究路径出发。以这四种研究路径为线索对社区运动发生发展问题的回答,大都突出了结构、文化与行动者三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关联,认为其构成了社区运动的动力。本文梳理了中国城市社区运动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不同研究路径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区运动;研究述评;结
摘要: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详细规定使得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多元化的原告资格探讨范围内,公民因环境利益分散性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暂不适宜担任原告。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86条的规定可视为对环保行政机关原告资格的间接否定。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新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新环保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的原告主体,对其探讨应转向诉讼程序设计轨道。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考虑城郊失地农民群体自身地理位置、群体特征、职业特点等差异,立足当前城乡统筹实践,城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应以农民市民化为视角,在政策制定与完善上体现出层次性
摘要: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性的差异,并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并不能建构人的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是人合理的认同方式。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走出消费认同的陷阱,回
摘 要: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为了探讨村庄公共事件中的农民利益表达真实状况,本文选取湘北邵村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处于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初始创建阶段的湘北邵村,存在着农民利益表达能力匮乏、利益表达客体行为不合理、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和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应从农民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探寻优化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以达到维护农民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村庄公共事件;农民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两次体制变迁,一次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另一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两次体制变迁均带来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虽然在这两个阶段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过程和最终取向并不相同,但中共几代领导人的理论思路是共同的。因此无论是前一阶段的行政放权,还是后一时期的不断磨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为以后我国
摘 要:对安徽省太湖县T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同时表明,消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随着可选择性的增多,不理性和不科学消费滋长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应立足实践,多方举措,合理引导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关键词: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现
摘要:专业自主权是大学教师学术权力系统的基本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是专业自主权实现的主要障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过程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利益组织的分化过程,职称体系是这种组织分化的重要表现场域。去行政化使学术权力地位上升,进而使大学管理决策权逐渐下移,这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专业自主权;“去行
[摘要]世界的本体是人,人的本质是自由,公共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人的自由。因此,作为公共权力核心的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拓展人的自由空间,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这样,这个政府才能为民所爱,这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由;公共政策最高价值;人的自由  [中国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0040-03    一、人的本质
[摘要]产业结构软化是近些年发达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战略。本文从产业结构软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分析入手,在对产业软化的推动力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指出产业结构软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西北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的具体路径进行了论述说明。  [关键词]产业结构软化;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